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4

4月3日复习作业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3-30 23: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相关内容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是什么意思

9

主题

460

帖子

2766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39
贡献
660
金钱
1168
发表于 2015-3-31 08: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1;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兴起于魏晋,结束于隋朝。制度的起因,是因为曹操这人太牛,提出了个唯才是举的口号,那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只要有才,都可以跑来当官,于是这就严重地挑战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前的贵族就不干了啊,啥乡巴佬都能跑来和我们贵族平起平坐,那还像什么话。这时候,恰恰就出现了一个人,就是曹操的后代曹丕。曹操是丞相,没称帝,但曹丕,其实是很想称帝的。于是他和当时的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陈群,达成了一个协定,就是你们辅佐我当皇帝,我认可你们贵族阶级当官的权力。这是一种政治利益交换。于是在士族地主阶级的拥戴下,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后代,当上了皇帝。但国家的统治机器,便掌握到了贵族手中,从魏晋到隋朝,搞的都是这种制度,九品中正制。要解释的话,就说全国有若干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一个九品中正官,这个官,通常由中央指定,专门负责组织问题,人事选拔升迁,就是这个官的事情。但实行了这个制度,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大官,都不是从寒门出来的,挑选官僚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门第。门第好的,优先当大官,而家里三代贫农的,给你个小吏当当就不错了。而到了隋朝,隋文帝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皇帝,他搞了科举制度,用的儒家思想,但他也给读书人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科举要考的,四书五经,论语大学,全都是儒家的东西,但都是经过衍化后的儒家思想了。
2;“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就是说,你可以去要求君子,但不可以陷害他,你可以去哄骗他,但不能愚弄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443

帖子

2705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78
贡献
688
金钱
1018
发表于 2015-4-3 21: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1、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相关内容
2、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是什么意思
答:
1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兴起于魏晋,结束于隋朝。制度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提出了个唯才是举的口号,就是农民只要有才,都可以跑来当官,于是这就严重地挑战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时候,恰恰就出现了一个人,就是曹操的后代曹丕。曹操是丞相,没称帝,但曹丕,其实是很想称帝的。于是他和当时的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陈群,达成了一个协定,就是你们辅佐我当皇帝,我认可你们贵族阶级当官的权力。这是一种政治利益交换。于是在士族地主阶级的拥戴下,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后代,当上了皇帝。但国家的统治机器,便掌握到了贵族手中,从魏晋到隋朝,搞的都是这种制度,九品中正制。要解释的话,就说全国有若干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一个九品中正官,这个官,通常由中央指定,专门负责组织问题,人事选拔升迁,就是这个官的事情。但实行了这个制度,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大官,都不是从寒门出来的,挑选官僚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门第。门第好的,优先当大官,而家里三代贫农的,给你个小吏当当就不错了。

2、“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去要求君子,但不可以陷害他,你可以去哄骗他,但不能愚弄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355

帖子

1788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5
贡献
475
金钱
668
发表于 2015-4-8 23: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123 于 2015-4-8 23:48 编辑

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相关内容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兴起于魏晋,结束于隋朝。制度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提出了个唯才是举的口号,那么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只要有才,都可以跑来当官,于是这就严重地挑战了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前的贵族就不干了啊,啥乡巴佬都能跑来和我们贵族平起平坐,那还像什么话。这时候,恰恰就出现了一个人,就是曹操的后代曹丕。曹操是丞相,没称帝,但曹丕,其实是很想称帝的。于是他和当时的士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陈群,达成了一个协定,就是你们辅佐我当皇帝,我认可你们贵族阶级当官的权力。这是一种政治利益交换。于是在士族地主阶级的拥戴下,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后代,当上了皇帝。但国家的统治机器,便掌握到了贵族手中,从魏晋到隋朝,搞的都是这种制度,九品中正制。要解释的话,就说全国有若干个郡县,每个郡县都有一个九品中正官,这个官,通常由中央指定,专门负责组织问题,人事选拔升迁,就是这个官的事情。但实行了这个制度,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大官,都不是从寒门出来的,挑选官僚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门第。门第好的,优先当大官,而家里三代贫农的,给你个小吏当当就不错了。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是说,你可以去要求君子,但不可以陷害他,你可以去哄骗他,但不能愚弄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主题

1138

帖子

7901

积分

版主

诗渡国学馆高级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15
贡献
1874
金钱
3044
发表于 2015-4-9 20: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4.3作业
1.简述九品中正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相关内容
2.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是什么意思

      答:1.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是在曹操时期初创,在魏文帝曹丕时期正式确立的一种推荐、考核人才的制度。主要内容1) 设置州、郡中正。由朝廷选择一些在中央或州郡任职的官员,依照他们各自的籍贯,兼任本州、本郡的中正,郡设中正(小中正)。通常由当地著姓士族充任;州置大中正(又称州都),通常由本地大士族在中央做官的现任官担任。(2) 察访士人、品评人物,确定品级,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州、郡大小中正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察访与他们同籍(包括散处各地的)的士人,通过登记注册,调查了解,将察访对象品评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前三级为上品,后三等为下品。这些由中正官确定的品级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
    2.“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一个作学问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一个笨蛋,必须要晓得应变。可以放弃自己的终身,但绝不受人家的包围、困扰,落入陷阱之中。当面来欺骗可以,愿意接受这个欺骗,这是仁慈。但如果糊涂、将就,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不可以的。
    人一定要仁义道德。这是孔子所标榜的,也就是他的学问中心,要有中心思想,中心路线。如果这个中心思想行不通,只要认为对了,乃至于被时代遗弃了都可以,可是如果被现实所陷没了,那是不应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2 01: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