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雅风文社首席版主
精华276
注册时间2020-1-4
威望3564
金钱115818
贡献104532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雅风文社首席版主
 
威望- 3564 点
贡献- 104532 次
金钱- 115818 枚
  
|
发表于 2022-3-15 21: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看首联:愁盛酒无力,乡情雁过残。首句有“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愁更愁”之意。诗句出自清人魏秀仁的小说《花月痕》,因引起大多读者的共鸣,“酒入愁肠愁更愁”便成了民间著名的俗语。愁太盛,酒自然显得毫无威力,不但消不了愁,还愁上加愁。乡情雁过残,个人觉得此句显得不太流畅,至少在字面上是。乡情是一组名词,雁也是名词,两词并列,同为主语,后面的“过”是谓语,“残”是宾语,那么可以理解为:乡情过残,雁也过残。雁过残,是因为春归时候,北归的大雁已经归得七七八八,或者是大部队已经飞过了,剩下的残余队伍偶尔还可见,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回头再看“乡情过残”,若果“残”仍然按上面的“残余”之意,似乎就不是太通了:乡情如何过残呢?按理说眼见大雁北归,惹起的乡愁会更盛(上句意),那么乡情也更浓更盛才对。很显然“乡情雁过残”应该理解为“乡情(因)雁过(而)残”,那么“残”这时就应该理解为“伤害”“摧残”,甚至可以是“毁坏;破坏”,“乡情(因)雁过(而)被伤了,坏了”,意思显然是通的,但问题又来了,当“残”是伤害之意时,“雁过残”又该如何解释?貌似又不通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两组名词之间省略了“因”这个关联词,不但显得欠流畅,还容易产生歧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