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5
注册时间2021-4-6
威望786
金钱2038
贡献936
金牌会员
 
威望- 786 点
贡献- 936 次
金钱- 2038 枚
|
本帖最后由 河山 于 2022-11-20 17:12 编辑
七律 咏知青
戍边屯垦正年青,
戴月披星岂步停。
番薯三餐多惬意,
卜干一把少油腥;
蛮荒泣血放声唱,
沧海惊雷作曲听。
十载光音随梦去,
人生砥砺悟春霆。
河山
2022.11.6
注:当日正是知青54周年纪念日,谨以此诗祭奠逝去的青春!
注:颔联化用“摘蔬盈一把,烧笋饱三餐( 明末清初·钱澄之 龙眠山居杂兴 其十一)”句;颈联化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句,又“家连沧海难穷目,人在蛮荒欲尽头( 南宋·高登 九日)”句。
附:论知青…
——写于知青54周年
……我们就象当地特有的红壤上生长的橡树,经历了无法想象的岁月洗礼和磨炼,可谓九死一生,但作为知青群体大多没有颓废没有消极虽时有迷茫和困惑,亦深知其悲哀与无奈——整整十年在对农村(边疆)作出的应有贡献的同时却又以极大的代价对自身和社会造成深切的伤害!……更悲怆的是至今
仍鲜有人能真正从历史角度客观全面认识和评价"知青",多冠以“最伟大”、“最勤奋”“最无奈”甚至“最悲哀”等自我安慰及陶醉,或热衷于筹款建碑亭纪念馆等而始终没有对当年血汗凝造的最真实印记,如水井、水库和树木及建筑等遗迹加以重视、保护和开发,更没有认真从法律上深究及维护其正当权益!这就是我们可爱的“知青”……
(后纪)1968年11月6日,初中未读完的我就奔赴祖国的最南端成为千万“知青”的一员然10年后又孑然一身两袖清风返回原点,除了因公在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外一无所有。然更不敢怠慢,拍拍身上的灰尘又重新融入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工地、车间或校园都同时间赛跑拼命工作,如饥似渴的学习,向着人生既定目标黙黙砥砺前行,去迎接新的挑战和希冀!………此时此刻感慨万千写下此论文记念矣!
河山于穗 2022.11.6
(本文应档案馆之邀而撰稿,谨此摘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