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22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65

主题

406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2
贡献
3632
金钱
7660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
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李商隐的诗,就读这么多吧。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5

主题

919

帖子

7405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78
贡献
1787
金钱
2943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39小憩片刻 于 2025-7-15 21:46 编辑

画梅-16-小憩片刻   第23讲解析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本首七绝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分别时所作。起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回首过去20年来两人的境遇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为全诗奠定了两人友谊的感情基础。
    承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早两人要在岔路口分别各奔东西,以一个“忽”字生动地表达分别是如此突然。从昔日同经风风雨雨,到而今各自天涯,其中的不舍与无奈跃然纸上。
    转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无奈之余,生发了畅想,如果皇上开恩允许我等卸甲归田,那我们晚年可以做邻居(言外之意如陶渊明那样)。此处为流水句,以皇恩若许为条件,那我们当然会如何如何。整体为起承转合。以末句回扣主题“重别梦得”。来表达自己对两人友谊的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0

帖子

62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88
贡献
1428
金钱
2434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19-影子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中唐“永贞革新”骨干,革新失败后一同遭贬,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二人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结下深厚情谊。此次分别是他们在多次聚散后的又一次离别,当时二人已至晚年,前途未卜,离别之情与人生感慨交织其中。

二、句式与上下关联

1. 首联“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 句式上以“二十年来”起笔,用时间跨度勾勒人生轨迹,“万事同”概括二人共同的遭遇与心境,简洁有力。

◦ 上下句形成对比:前句写二十载风雨同舟的“同”,后句转写当下离别分途的“异”,“忽”字突出离别来得突然且无奈,将漫长的共同经历与瞬间的离别场景衔接,情感由平缓转入沉重。

2. 尾联“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 句式以假设语气“若许”展开,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晚岁当为邻舍翁”以生活化的场景作结,语言朴实自然。

◦ 与首联关联:1.2句写现实的离别之痛,3.4句则以对未来的美好设想稍作慰藉,从当下的“西东”之别转向未来“邻舍”相聚的期盼,情感由悲转缓,暗含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友情的坚守。

三、主题立意

全诗围绕“离别”与“友情”展开,核心立意有二:

1. 患难友情珍视:二十年共同遭遇概括,简洁有力。

2.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安宁的期盼

四、典故应用

此诗用典通俗不明显,如歧路、归田、邻舍。体现了中唐诗歌“即事抒怀”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3

帖子

13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6
贡献
319
金钱
499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星星过月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浅析:这首诗是柳宗元赠别挚友刘禹锡的,背景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二人同时被贬,今朝却分赴不同贬所。前两句以"二十年同"与"今朝岐路"对比,突出命运骤变;后两句乃流水句,虚拟"归田"愿景,以"邻舍翁"的平淡反衬现实之悲,转折自然。  


立意:表面写归隐之愿,实则暗含对政治迫害的无奈,末句的"邻舍翁"之约愈显凄凉,因二人终未等到赦还(柳宗元客死柳州)。  
典故不太明显,诗中"归田"暗用张衡《归田赋》意象,但非主动求隐,而是"若许"皇恩的被动等待,深化了贬谪文人的沉郁。
此诗以浅语写深哀,堪称中唐贬谪文学的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9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9
贡献
214
金钱
365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  七绝第二十三讲作业
   解析柳宗元《重别梦得》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译文:
二十年来我们事事相同,
今日却在岔路各奔西东。
若蒙皇恩允许归隐田园,
晚年定要做你的邻家老翁。

注释:
梦得:刘禹锡的字,中唐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挚友。
岐路:岔路,喻人生道路的分歧。古代有"杨朱泣岐"典故,见《淮南子·说林训》。
归田:辞官回乡。典出张衡《归田赋》,代表古代文人的隐逸理想。
邻舍翁:用陶渊明《移居》"邻曲时时来"意境,表现质朴的田园友谊。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经历人生最后一次离别。此时距他们贞元九年(793年)同榜进士已二十二年,期间共同参与永贞革新(805年),又同遭贬谪。本次短暂召回长安后,因刘禹锡《玄都观看花诗》触怒权贵,二人再贬: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禹锡改贬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政治理想的破灭与人生境遇的同步性,使这次分别具有特殊悲剧色彩。四年后(819年),柳宗元卒于柳州任所,此诗成为二人友谊的绝唱。

解析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以其深沉的情感与精炼的表达,成为七绝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小诗,承载着诗人与刘禹锡(字梦得)之间深厚的情谊,更凝聚了柳宗元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本文将从句式结构、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及典故运用四个维度,解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一、句式结构的匠心独运
  《重别梦得》采用七言绝句的标准形式,四句二十八字,却展现出柳宗元对句式结构的高度掌控力。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时间跨度开篇,"二十年"三字奠定了全诗的历史厚重感。平仄上,此句遵循"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音调平稳而深沉。第二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中,"忽"字作为句眼,既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仄要求,又生动传达了离别之突然。
后两句采用假设句式,"若许"与"当为"形成逻辑关联,使诗意自然流转。尤其末句"晚岁当为邻舍翁",以平实的口语化表达收束全诗,在工整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律中注入生活气息。这种严谨中见自然的句式处理,体现了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追求。

二、上下关联的意脉流转
  《重别梦得》四句之间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完美结构。首句追忆过去,是"起";次句回到当下离别,是"承";第三句假设未来可能,是"转";末句描绘理想图景,是"合"。这种结构使短小的绝句具有了叙事的时间纵深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时空的巧妙转换。从"二十年来"的历史维度,到"今朝岐路"的现实节点,再到"晚岁"的未来想象,柳宗元在方寸之间构建了广阔的时空场域。而连接这三个时间节点的,正是他与刘禹锡"万事同"的生命轨迹——共同应试及第,共同参与革新,共同遭遇贬谪。这种上下关联使诗歌虽言离别却超越离别,成为两人命运共同体的诗意见证。

三、主题立意的多层意蕴
  从表面看,《重别梦得》是一首送别诗,但其深层立意却远不止于此。在"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政治寒冬中,这首诗成为柳宗元精神世界的缩影。首句"万事同"三字,既指两人相似的仕途经历,更暗含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追求。当这种"同"遭遇"岐路"的分离时,产生的不是简单的离愁,而是理想受挫后的深沉感慨。
  后两句看似表达归隐之愿,实则暗含复杂心绪。"皇恩若许"四字,表面恭敬,细读却有一丝反讽——将个人命运完全系于皇权的无奈跃然纸上。而"邻舍翁"的田园想象,在恬淡中透露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遗憾。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使诗歌主题呈现出"表面归隐,内心不屈"的双重性,体现了柳宗元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

四、典故运用的无痕妙化
   柳宗元在《重别梦得》中化用典故自然无痕,达到"用事不使人觉"的境界。"万事同"暗合《后汉书》中范冉与王奂"行事同,进退均"的典故,暗示两人如古代贤士般的深厚友谊。"岐路"一词令人联想到《列子》中杨朱见岐路而泣的典故,暗喻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与感伤。
最精妙的是"邻舍翁"的意象构建。它既源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传统,又暗含《诗经·小雅》"洽比其邻"的深意。柳宗元将经典语汇转化为生活化的表达,使典故与现实交融无间。这种用典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学养,又避免了掉书袋的弊病,实现了"以故为新"的艺术效果。

五、精神困境中的诗性超越
   在《重别梦得》的解析中,我们最终触摸到的是柳宗元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姿态。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年),正值"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被贬柳州之际。在这样的生命低谷中,诗歌成为他精神的避难所。
  诗中"万事同"与"忽西东"的强烈对比,揭示了命运的无常;而"归田去"与"邻舍翁"的想象,则展现了对常态生活的渴望。这种从政治理想转向生活理想的表述,不是简单的退却,而是一种诗性的超越——在承认现实局限的同时,通过诗歌建构起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空间。正如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言:"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诗歌成为他超越时代局限的精神载体。
   《重别梦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今天读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关于友谊的珍贵,关于理想的坚守,以及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出路的永恒命题。这或许就是伟大诗歌的共同特质:它源于特定历史时刻,却指向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 在这首短诗中,个人与时代、理想与现实、离别与坚守等多重张力得到完美平衡,展现出中国古典诗歌"言近旨远"的审美特质。《重别梦得》之所以历经千年仍动人心魄,正因为它不仅是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告别,更是一位伟大灵魂在困境中的精神自白。
  这首短短28字的七绝,浓缩了中唐政治史、文学史的重要命题。在平易语言下,既有个体生命的悲欢,又有时代风云的投影;既是私人情感的倾诉,又是公共记忆的建构。这种多重意蕴的交织,正是古典诗歌"言近旨远"艺术魅力的完美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46

帖子

8299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59
贡献
1799
金钱
3371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前天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论坛作业贴:
画梅08——东江渔夫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重别梦得》为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所作,彼时他与刘禹锡一同被召回京,却再度遭贬,赴任途中于衡阳分道扬镳。​
“二十年来万事同”,短短七字,高度概括他与刘禹锡自贞元九年(793 年)同登进士后,在永贞革新中携手 “谋议唱和”,力图革新时弊,却因风云变幻,同时远谪边地;十年后被召回,又再贬远荒的坎坷经历。此句既叹个人仕途波折,也对二十年间朝廷弊政复旧,革新付诸东流深感痛心。​
“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朝” 尽显对相聚最后时刻的留恋,“忽” 字则流露出对光阴飞逝、转瞬即别的惊心。“西东” 具体指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连州,真实贴切。​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诗人预感此次分别恐难重逢,强忍悲痛,以归田为邻的愿景安慰友人。“皇恩” 二字略带讥讽,“若许” 表明当下归田亦不可得,越是这般遥不可及的梦想,越凸显出其信誓旦旦背后的凄楚,饱含难舍难分的离恨与生死与共的情谊。​
全诗语言质朴,却在平静中蕴藏深沉激愤与无尽感慨,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

帖子

82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9
贡献
203
金钱
312
发表于 前天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赏析
文/画梅26-渔樵唱晚
”重别梦得”。刘、柳永贞革新失败前同为朝中司马,失败后,被贬哲外放,在长安分别,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在衡阳与刘禹锡再次分别,所以说“重别”。再次分别。梦得:刘禹锡,字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此诗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讽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693
贡献
1193
金钱
1895
发表于 昨天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画梅25-心灵驿站
注释:梦得:就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别时已是二十年。岐路:岔路,西东,谓分路。皇恩:恩得。归田:谓辞官回乡务农。晚岁:晚年。邻居:居舍相邻。
创作背景
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极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卅朗卅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捗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概,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刘禹锡也有《答重别》诗。
艺术手法
时空压縮叙事。首句浓缩了贞元革新失败,十年的贬滴及二次放逐的惨痛经历,用数字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
反讽刺修辞手法:“皇恩”二字以颂圣语调暗含讽刺,归田之约实为政治绝望,的黑色幽默,映射中唐党争背景下文人的生存困境。
典故用法无痕妙化
万事同,是用《后汉书》中范冉和王奂“行事同,进退均”的典。归田,邻居翁是用陶渊明《田园归隐》的典,“岐路”一词是《列子》中杨朱见岐路而泣的典故。
赏析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概。“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风云变幻,坎坷遭遇将这对挚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再次被贬,所以期望皇恩可以解甲归田一起做邻居翁。白发相守,安度晚年。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情绪和深沉的感概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轼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5

帖子

7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0
贡献
175
金钱
265
发表于 昨天 1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片天空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前两句写分别,三句转,假设修词手法写分别时的不舍,尾句表达感情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4

帖子

18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99
贡献
413
金钱
715
发表于 昨天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根生
一、诗歌背景
《重别梦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是柳宗元与刘禹锡自永贞革新失败后再度遭贬时所作。二人同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历经二十余年相同的政治浮沉:从共同参与革新到被贬边地,短暂召回后又分任柳州、连州刺史。这首是二人衡阳分别之际,柳宗元写下的。

二、注释
⑴梦得:即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梦得”是他的字。
⑵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此诗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⑶岐(qí)路:岔路。《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氏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
⑷皇恩:皇帝的恩德。《文选·张衡〈西京赋〉》:“皇恩溥,洪德施。”李善注:“皇,皇帝。”归田:谓辞官回乡务农。《艺文类聚》卷六六引晋鲁褒《钱神论》:“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⑸晚岁:晚年。唐杜甫《羌村》诗之二:“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6)邻舍:邻居。《后汉书·陈忠传》:“邻舍比里,共相压迮。”

三、译文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朝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四、赏析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
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
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
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显得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9

帖子

267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66
贡献
645
金钱
1014
发表于 昨天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33-飞翔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极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卅朗卅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捗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概,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刘禹锡也有《答重别》诗。




注释:梦得:就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别时已是二十年。岐路:岔路,西东,谓分路。皇恩:恩德。归田:谓辞官回乡务农。晚岁:晚年。邻居:居舍相邻。

译文: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句式分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柳宗元与刘禹锡在二十年间,从开始一起及第做官经历两次贬谪,到今天又重新在歧路分别,以时间线,中间省略大量事件。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在历尽沧桑后,心中对官场的黑暗,政治上失意产生厌倦,所以想学作陶渊明一样归田之人,老友为邻似乎也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2

帖子

359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10
贡献
792
金钱
1501
发表于 昨天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傲雪飞鹰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解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此诗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岐路:岔路。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如果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允许你我归田隐居,那么我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皇恩:皇帝的恩德。晚岁:晚年。邻舍:邻居。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刘禹锡亦有《答重别》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970

帖子

1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律诗三期、律一期、绝三期、律四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02
贡献
1548
金钱
12414
发表于 昨天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研第二十三讲解析作业:
画梅13-腾骏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腾骏浅析: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1815年),是作者和刘禹锡人生中的第三次离别时所写。
首句大意是:作者和刘禹锡二十年里共同经历了宦海浮沉及人世沧桑。
次句大意是今朝分别一个向西一个向东。突出了对彼此聚后离别的留恋及无奈。
三四句流水对,大意是如果皇上开恩让我解甲归田的话,晚年还希望与您做邻居。
全诗由首联的忆昔思今,再到次联对未来期盼,衔接紧密,脉络清晰。虽语言简洁,但情感真挚。体现了柳诗"简古淡泊"之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7

帖子

195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55
贡献
482
金钱
738
发表于 昨天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 第二十三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09-雪松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历史文献价值:
永贞革新的诗证,折射"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改革派生存处境,据《资治通鉴》记载,两人被贬后长安出现"八司马去而方镇强"的政治格局。
中唐贬谪诗典范:开创"以淡写痛"的抒情范式,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不同性格文人的精神特质。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历经十年贬谪后短暂返京,旋即遭遇更严酷的贬斥。柳宗元谪柳州,刘禹锡贬连州。这场衡阳分路,不仅是地理上的永诀预兆,更是中唐政治清洗的缩影。

译文        :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9

帖子

2104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8
贡献
507
金钱
862
发表于 昨天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 第二十三讲作业画梅组
画梅42-清雅

解析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十年(815年)。在公元805年即唐顺宗永贞元年唐朝发生了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当时的柳宗元和刘禹锡因此同时被贬为永州和朗州司马。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被贬的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柳宗元作三首诗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第一二句是写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三四句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允许你我归田隐居,那么我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此句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皇恩”二字自然流露出讥讽的意味。“若许”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情似平淡而低回郁结。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兆,以安慰的口吻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实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讽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7

帖子

246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36
贡献
593
金钱
942
发表于 昨天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句提高班第23讲作业
画梅01-白雪
好,今天李商隐的诗,就读这么多吧。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简析:
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在衡阳与刘禹锡分手时赠给刘禹锡的三首诗之一。此诗前两句先概写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三、四句作者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淡情浓,耐人讽诵。苏轼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36

帖子

1562

积分

副首版

沧浪书院词三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32
贡献
364
金钱
598
发表于 17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冬日暖阳解析: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刘禹锡亦有《答重别》诗。
前两句以"二十年同"与"今朝岐路"对比,突出命运骤变;后两句乃流水句,虚拟"归田"愿景,以"邻舍翁"的平淡反衬现实之悲,转折自然。  
立意:表面写归隐之愿,实则暗含对政治迫害的无奈,末句的"邻舍翁"之约愈显凄凉,因二人终未等到赦还(柳宗元客死柳州)。  
典故不太明显,诗中"归田"暗用张衡《归田赋》意象,但非主动求隐,而是"若许"皇恩的被动等待,深化了贬谪文人的沉郁。
此诗以浅语写深哀,堪称中唐贬谪文学的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5

帖子

123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6
贡献
281
金钱
477
发表于 10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文/画梅20~人中子

七绝*重别梦得
中唐 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创作背景: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字梦得)同时奉诏从各自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因政见不同,第二次二人同时被贬柳州和连州的路上,行至衡阳分路时所作,《重别梦得》是柳赠给刘的分别诗。

浅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首句是二人自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同科进士踏上仕途已有二十二个春秋,他们志向相投,在永贞改革上力革时弊,谋议唱和,经历了宦海沉浮。二分句是对同时被谪边地十年后回京,而今又再贬远荒,临歧叙别,情深意长的慨叹。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三,四句是假设句,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我们归田,那么我们要卜舍为邻,白发相首安度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实际体现了二人关系的亲密无间。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以首尾二句相关联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以朴实无华的艺术手法,平淡而意蕴深婉,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生,而皇恩若许的无奈和尾句信誓旦旦的语气更觉凄楚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9

帖子

252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87
贡献
496
金钱
1246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画梅组第二十三讲作业贴:
画梅28—荻花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释译:
共同经历二十年的患难沧桑,今日歧路要各自西东。
如皇帝开恩允你我归田,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刘禹锡亦有《答重别》诗。
浅析:此诗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讽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2

帖子

8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231
金钱
330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02~竹影和月

七绝*重别梦得
中唐 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创作背景: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字梦得)同时奉诏从各自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因政见不同,第二次二人同时被贬柳州和连州的路上,行至衡阳分路时所作,《重别梦得》是柳赠给刘的分别诗。

浅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首句是二人自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同科进士踏上仕途已有二十二个春秋,他们志向相投,在永贞改革上力革时弊,谋议唱和,经历了宦海沉浮。二分句是对同时被谪边地十年后回京,而今又再贬远荒,临歧叙别,情深意长的慨叹。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三,四句是假设句,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我们归田,那么我们要卜舍为邻,白发相首安度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实际体现了二人关系的亲密无间。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以首尾二句相关联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以朴实无华的艺术手法,平淡而意蕴深婉,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生,而皇恩若许的无奈和尾句信誓旦旦的语气更觉凄楚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79

帖子

2104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28
贡献
507
金钱
862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静茹


重别梦得中
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答:这首诗写于元和九年(814),当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

帖子

16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0
贡献
41
金钱
61
发表于 3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上下关联: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高度概括了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与人世沧桑,为全诗奠定了感慨万千的基调。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由过去转到当下,“今朝”突出对相聚最后时刻的留恋,“忽”字强调转瞬别离的惊心,与首句形成时间上的对比,展现出命运的无常。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是诗人对未来的设想,在预感此次分别后重逢机会渺茫的情况下,以归田为邻的愿望安慰友人,也与前文的坎坷经历相呼应,体现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主题立意:诗歌表达了诗人与刘禹锡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二人命运坎坷的感慨。同时,通过归田为邻的愿望,含蓄地抒发了对朝廷黑暗、仕途险恶的不满,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深沉的别愁离恨和对人生的无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2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4
贡献
7
金钱
11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  七绝第二十三讲作业
画梅38-书瑶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元和十年(815年)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经历人生最后一次离别。此时距他们贞元九年(793年)同榜进士已二十二年,期间共同参与永贞革新(805年),又同遭贬谪。本次短暂召回长安后,因刘禹锡《玄都观看花诗》触怒权贵,二人再贬: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禹锡改贬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政治理想的破灭与人生境遇的同步性,使这次分别具有特殊悲剧色彩。四年后(819年),柳宗元卒于柳州任所,此诗成为二人友谊的绝唱。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以其深沉的情感与精炼的表达,成为七绝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小诗,承载着诗人与刘禹锡(字梦得)之间深厚的情谊,更凝聚了柳宗元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本文将从句式结构、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及典故运用四个维度,解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
句式结构的匠心独运
  《重别梦得》采用七言绝句的标准形式,四句二十八字,却展现出柳宗元对句式结构的高度掌控力。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时间跨度开篇,"二十年"三字奠定了全诗的历史厚重感。平仄上,此句遵循"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音调平稳而深沉。第二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中,"忽"字作为句眼,既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仄要求,又生动传达了离别之突然。
后两句采用假设句式,"许"与"当为"形成逻辑关联,使诗意自然流转。
   柳宗元在《重别梦得》中化用典故自然无痕,达到"用事不使人觉"的境界。"万事同"暗合《后汉书》中范冉与王奂"行事同,进退均"的典故,暗示两人如古代贤士般的深厚友谊。"岐路"一词令人联想到《列子》中杨朱见岐路而泣的典故,暗喻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与感伤。
最精妙的是"邻舍翁"的意象构建。它既源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传统,又暗含《诗经·小雅》"洽比其邻"的深意。柳宗元将经典语汇转化为生活化的表达,使典故与现实交融无间。这种用典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学养,又避免了掉书袋的弊病,实现了"以故为新"的艺术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