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回复: 6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65

主题

406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1
贡献
3631
金钱
765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
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李商隐的诗,就读这么多吧。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5

主题

919

帖子

7405

积分

版主

古风学院词校九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878
贡献
1787
金钱
2943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039小憩片刻 于 2025-7-15 21:46 编辑

画梅-16-小憩片刻   第23讲解析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本首七绝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分别时所作。起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回首过去20年来两人的境遇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为全诗奠定了两人友谊的感情基础。
    承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早两人要在岔路口分别各奔东西,以一个“忽”字生动地表达分别是如此突然。从昔日同经风风雨雨,到而今各自天涯,其中的不舍与无奈跃然纸上。
    转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无奈之余,生发了畅想,如果皇上开恩允许我等卸甲归田,那我们晚年可以做邻居(言外之意如陶渊明那样)。此处为流水句,以皇恩若许为条件,那我们当然会如何如何。整体为起承转合。以末句回扣主题“重别梦得”。来表达自己对两人友谊的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0

帖子

627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987
贡献
1427
金钱
2432
发表于 前天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论坛作业
画梅19-影子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中唐“永贞革新”骨干,革新失败后一同遭贬,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二人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结下深厚情谊。此次分别是他们在多次聚散后的又一次离别,当时二人已至晚年,前途未卜,离别之情与人生感慨交织其中。

二、句式与上下关联

1. 首联“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 句式上以“二十年来”起笔,用时间跨度勾勒人生轨迹,“万事同”概括二人共同的遭遇与心境,简洁有力。

◦ 上下句形成对比:前句写二十载风雨同舟的“同”,后句转写当下离别分途的“异”,“忽”字突出离别来得突然且无奈,将漫长的共同经历与瞬间的离别场景衔接,情感由平缓转入沉重。

2. 尾联“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 句式以假设语气“若许”展开,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晚岁当为邻舍翁”以生活化的场景作结,语言朴实自然。

◦ 与首联关联:1.2句写现实的离别之痛,3.4句则以对未来的美好设想稍作慰藉,从当下的“西东”之别转向未来“邻舍”相聚的期盼,情感由悲转缓,暗含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友情的坚守。

三、主题立意

全诗围绕“离别”与“友情”展开,核心立意有二:

1. 患难友情珍视:二十年共同遭遇概括,简洁有力。

2.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安宁的期盼

四、典故应用

此诗用典通俗不明显,如歧路、归田、邻舍。体现了中唐诗歌“即事抒怀”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3

帖子

13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76
贡献
319
金钱
499
发表于 前天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论坛作业贴:
画梅组~星星过月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浅析:这首诗是柳宗元赠别挚友刘禹锡的,背景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二人同时被贬,今朝却分赴不同贬所。前两句以"二十年同"与"今朝岐路"对比,突出命运骤变;后两句乃流水句,虚拟"归田"愿景,以"邻舍翁"的平淡反衬现实之悲,转折自然。  


立意:表面写归隐之愿,实则暗含对政治迫害的无奈,末句的"邻舍翁"之约愈显凄凉,因二人终未等到赦还(柳宗元客死柳州)。  
典故不太明显,诗中"归田"暗用张衡《归田赋》意象,但非主动求隐,而是"若许"皇恩的被动等待,深化了贬谪文人的沉郁。
此诗以浅语写深哀,堪称中唐贬谪文学的典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94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49
贡献
214
金钱
365
发表于 前天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  七绝第二十三讲作业
   解析柳宗元《重别梦得》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译文:
二十年来我们事事相同,
今日却在岔路各奔西东。
若蒙皇恩允许归隐田园,
晚年定要做你的邻家老翁。

注释:
梦得:刘禹锡的字,中唐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挚友。
岐路:岔路,喻人生道路的分歧。古代有"杨朱泣岐"典故,见《淮南子·说林训》。
归田:辞官回乡。典出张衡《归田赋》,代表古代文人的隐逸理想。
邻舍翁:用陶渊明《移居》"邻曲时时来"意境,表现质朴的田园友谊。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春,柳宗元与刘禹锡在衡阳经历人生最后一次离别。此时距他们贞元九年(793年)同榜进士已二十二年,期间共同参与永贞革新(805年),又同遭贬谪。本次短暂召回长安后,因刘禹锡《玄都观看花诗》触怒权贵,二人再贬:柳宗元任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禹锡改贬连州刺史(今广东连州)。政治理想的破灭与人生境遇的同步性,使这次分别具有特殊悲剧色彩。四年后(819年),柳宗元卒于柳州任所,此诗成为二人友谊的绝唱。

解析
  在唐代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以其深沉的情感与精炼的表达,成为七绝中的一颗明珠。这首短短二十八字的小诗,承载着诗人与刘禹锡(字梦得)之间深厚的情谊,更凝聚了柳宗元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本文将从句式结构、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及典故运用四个维度,解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成就与思想深度。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一、句式结构的匠心独运
  《重别梦得》采用七言绝句的标准形式,四句二十八字,却展现出柳宗元对句式结构的高度掌控力。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时间跨度开篇,"二十年"三字奠定了全诗的历史厚重感。平仄上,此句遵循"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音调平稳而深沉。第二句"今朝岐路忽西东"中,"忽"字作为句眼,既符合"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平仄要求,又生动传达了离别之突然。
后两句采用假设句式,"若许"与"当为"形成逻辑关联,使诗意自然流转。尤其末句"晚岁当为邻舍翁",以平实的口语化表达收束全诗,在工整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律中注入生活气息。这种严谨中见自然的句式处理,体现了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追求。

二、上下关联的意脉流转
  《重别梦得》四句之间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完美结构。首句追忆过去,是"起";次句回到当下离别,是"承";第三句假设未来可能,是"转";末句描绘理想图景,是"合"。这种结构使短小的绝句具有了叙事的时间纵深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时空的巧妙转换。从"二十年来"的历史维度,到"今朝岐路"的现实节点,再到"晚岁"的未来想象,柳宗元在方寸之间构建了广阔的时空场域。而连接这三个时间节点的,正是他与刘禹锡"万事同"的生命轨迹——共同应试及第,共同参与革新,共同遭遇贬谪。这种上下关联使诗歌虽言离别却超越离别,成为两人命运共同体的诗意见证。

三、主题立意的多层意蕴
  从表面看,《重别梦得》是一首送别诗,但其深层立意却远不止于此。在"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政治寒冬中,这首诗成为柳宗元精神世界的缩影。首句"万事同"三字,既指两人相似的仕途经历,更暗含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追求。当这种"同"遭遇"岐路"的分离时,产生的不是简单的离愁,而是理想受挫后的深沉感慨。
  后两句看似表达归隐之愿,实则暗含复杂心绪。"皇恩若许"四字,表面恭敬,细读却有一丝反讽——将个人命运完全系于皇权的无奈跃然纸上。而"邻舍翁"的田园想象,在恬淡中透露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遗憾。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使诗歌主题呈现出"表面归隐,内心不屈"的双重性,体现了柳宗元在政治逆境中的精神坚守。

四、典故运用的无痕妙化
   柳宗元在《重别梦得》中化用典故自然无痕,达到"用事不使人觉"的境界。"万事同"暗合《后汉书》中范冉与王奂"行事同,进退均"的典故,暗示两人如古代贤士般的深厚友谊。"岐路"一词令人联想到《列子》中杨朱见岐路而泣的典故,暗喻人生道路选择的困惑与感伤。
最精妙的是"邻舍翁"的意象构建。它既源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田园传统,又暗含《诗经·小雅》"洽比其邻"的深意。柳宗元将经典语汇转化为生活化的表达,使典故与现实交融无间。这种用典方式,既展现了诗人的学养,又避免了掉书袋的弊病,实现了"以故为新"的艺术效果。

五、精神困境中的诗性超越
   在《重别梦得》的解析中,我们最终触摸到的是柳宗元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精神姿态。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815年),正值"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柳宗元被贬柳州之际。在这样的生命低谷中,诗歌成为他精神的避难所。
  诗中"万事同"与"忽西东"的强烈对比,揭示了命运的无常;而"归田去"与"邻舍翁"的想象,则展现了对常态生活的渴望。这种从政治理想转向生活理想的表述,不是简单的退却,而是一种诗性的超越——在承认现实局限的同时,通过诗歌建构起一个精神上的自由空间。正如他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言:"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诗歌成为他超越时代局限的精神载体。
   《重别梦得》的艺术魅力,正在于它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今天读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关于友谊的珍贵,关于理想的坚守,以及在逆境中寻找精神出路的永恒命题。这或许就是伟大诗歌的共同特质:它源于特定历史时刻,却指向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 在这首短诗中,个人与时代、理想与现实、离别与坚守等多重张力得到完美平衡,展现出中国古典诗歌"言近旨远"的审美特质。《重别梦得》之所以历经千年仍动人心魄,正因为它不仅是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告别,更是一位伟大灵魂在困境中的精神自白。
  这首短短28字的七绝,浓缩了中唐政治史、文学史的重要命题。在平易语言下,既有个体生命的悲欢,又有时代风云的投影;既是私人情感的倾诉,又是公共记忆的建构。这种多重意蕴的交织,正是古典诗歌"言近旨远"艺术魅力的完美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046

帖子

8289

积分

版主

沧浪诗话华南诗社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957
贡献
1797
金钱
3367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昨天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画梅组
论坛作业贴:
画梅08——东江渔夫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重别梦得》为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所作,彼时他与刘禹锡一同被召回京,却再度遭贬,赴任途中于衡阳分道扬镳。​
“二十年来万事同”,短短七字,高度概括他与刘禹锡自贞元九年(793 年)同登进士后,在永贞革新中携手 “谋议唱和”,力图革新时弊,却因风云变幻,同时远谪边地;十年后被召回,又再贬远荒的坎坷经历。此句既叹个人仕途波折,也对二十年间朝廷弊政复旧,革新付诸东流深感痛心。​
“今朝岐路忽西东”,“今朝” 尽显对相聚最后时刻的留恋,“忽” 字则流露出对光阴飞逝、转瞬即别的惊心。“西东” 具体指柳宗元被贬柳州,刘禹锡被贬连州,真实贴切。​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诗人预感此次分别恐难重逢,强忍悲痛,以归田为邻的愿景安慰友人。“皇恩” 二字略带讥讽,“若许” 表明当下归田亦不可得,越是这般遥不可及的梦想,越凸显出其信誓旦旦背后的凄楚,饱含难舍难分的离恨与生死与共的情谊。​
全诗语言质朴,却在平静中蕴藏深沉激愤与无尽感慨,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3

帖子

81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8
贡献
201
金钱
309
发表于 昨天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赏析
文/画梅26-渔樵唱晚
”重别梦得”。刘、柳永贞革新失败前同为朝中司马,失败后,被贬哲外放,在长安分别,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在衡阳与刘禹锡再次分别,所以说“重别”。再次分别。梦得:刘禹锡,字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此诗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讽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8 0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