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精华6
注册时间2019-6-18
威望2375
金钱20228
贡献16493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春华秋实特邀顾问
 
威望- 2375 点
贡献- 16493 次
金钱- 20228 枚
  
|
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16 槛外客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
解析: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柳宗元赠予挚友刘禹锡(字梦得)的三首离别诗中的第二首,故题为《重别梦得》。刘禹锡与柳宗元同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两人因共同参与"永贞革新"而结下深厚友谊,也因改革失败而共同经历了漫长的贬谪生涯。
诗意解析
"二十年来万事同":这七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柳宗元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二十年来"并非确数,从贞元九年(793年)两人同中进士到作此诗的元和十年(815年),实际已二十二年,此处取其整数,强调时间跨度之长。"万事同"三字则包罗了他们共同的政治理想、改革实践、贬谪遭遇以及精神世界。
"今朝歧路忽西东":此句由历史回顾转向现实描写,点明题旨中的"别"字。"歧路"典出《列子·说符》中杨朱邻人亡羊的故事,喻指人生道路的分岔。"忽"字尤为精妙,既表现了离别到来的突然性,也暗示了政治风云的变幻无常。
"西东"二字并非泛泛的方向指示,而是具体指代两人的贬所:柳宗元将西行至柳州(今广西柳州),刘禹锡则东赴连州(今广东连县)。在交通不便的唐代,这种地理上的分离往往意味着永别。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将政治迫害下知识分子身不由己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今朝"与上句"二十年来"形成时间上的对比,突出了长期友谊与突然离别的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皇恩若许归田去":此句转折巧妙,由现实离别转入对未来的设想。"皇恩"表面上是感念皇帝的恩典,实则暗含讽刺——在专制制度下,连辞官归隐这样的个人选择也需仰仗"皇恩"批准。
"归田"指辞官回乡务农,是古代士人政治失意后常见的归宿。但柳宗元用"若许"二字,表明这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假设。据史料记载,唐代贬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开任所,因此"归田"对他们而言确实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晚岁当为邻舍翁":末句承接上句的假设,描绘了一幅看似平淡却充满温情的图景:两位白发老翁比邻而居,共度晚年。这种设想一方面表现了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另一方面也反衬出现实处境的残酷——他们连这样简单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邻舍翁"的意象源自陶渊明式的隐逸生活,代表了传统士大夫在政治失意后的精神归宿。但柳宗元将此理想与刘禹锡共享,使这一意象超越了单纯的避世思想,成为真挚友情的象征。
《重别梦得》在结构上完美体现了"起承转合"的传统章法:
"二十年来万事同"——起,总括过去,奠定全诗情感基调。
"今朝歧路忽西东"——承,承接上文,引出当下离别情境。
"皇恩若许归田去"——转,转折提出假设,开拓诗意空间。
"晚岁当为邻舍翁"——合,收束全诗,留下悠长余韵。
四句之间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由历史到现实再到想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情感发展过程。
诗中暗用了“歧路”和“田舍翁”的典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