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4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65

主题

406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1
贡献
3631
金钱
765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昨天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
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竹郎组
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李商隐的诗,就读这么多吧。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0

主题

379

帖子

254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1
贡献
660
金钱
945
发表于 昨天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组长-炳坤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典故与表达特色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79

帖子

2546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词三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81
贡献
660
金钱
945
发表于 昨天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竹郎组长-小筑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 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 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 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典故与表达特色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8

帖子

91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22
贡献
220
金钱
348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23讲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
解析: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柳宗元与刘禹锡屡遭贬谪又再度分别时所作。当时,柳宗元与刘禹锡一同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二人长期被贬。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奉诏回京,却又再次被贬往更为偏远之地,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刘禹锡被贬播州刺史(后改连州)。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下,柳宗元写下此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二人命运的悲叹。

首先,题目是重别,可见二人是被贬之后的一次重逢后又再遭遇贬谪之事发出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一二分句就直接叙事抒情,回忆过往,一分句叙事回忆,二分句叙事容情紧扣主题,意思是我俩一起共事二十多年了,今天你我又要踏上不同的路各自去各自的岗位上班了。又要各奔东西了。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三、四分句使用假设流水句收束全篇,三分句一转,意思是如果皇上容许我解甲归田的话,期盼我们还能在老了时做个邻居,不知道你是不是很期待喔。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实。

整首诗布局起承转合,从再次分别回忆过往,再到突然间又各奔西东。可见从二人的人生遭遇屡遭贬谪发出感慨,引出后面的三四分句,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4

帖子

2057

积分

版主

沧浪书院律诗四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53
贡献
517
金钱
770
发表于 5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绝高班第23讲作业:

【例诗】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此诗通过回忆两人患难与共的过去(“同”),面对骤然分离的现实(“西东”),设想一个遥不可及的共同归隐未来(“邻舍翁”),深刻抒发了柳宗元被贬谪至荒远之地时,面对挚友再度离别之际的极度悲怆与绝望,以及对超越官场倾轧、珍视人生真情的渴望。这份用磨难浇铸的友情,是黑暗政治环境下人性光辉的闪耀。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是一首在特定政治悲剧背景下写就的、情感深沉复杂的赠别绝句。它以“二十年万事同”开篇,奠定了患难与共的基调;以“今朝岐路忽西东”突转,揭示现实的残酷打击;在“皇恩若许归田去”这一渺茫希望下,迸发出“晚岁当为邻舍翁”这炽热而悲壮的人生理想。全诗语言看似平易,实则字字千钧(尤其是“同”、“忽”、“若许”、“当为”),通过强烈的时空对比和精炼的白描,将对官场的绝望、对命运不公的悲愤,全部凝注于对至深友情和平凡生活的终极向往上,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和悲剧力量。这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在政治夹缝中沉浮的士人对人性之光、生命本真的深情告白,揭示了中唐政治的黑暗与知识分子的心灵困境。其动人之处,正在于悲怆中的情深,绝望处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