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回复: 15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绣菊组论坛作业贴

[复制链接]

1465

主题

406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1
贡献
3631
金钱
7658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学员 请注意 写作业要求不要任何编辑,
使用论坛默认字体、颜色和文字大小,
要求素雅统一。
另外,请注意贴作业格式,
要求一人一楼,多的删除,谢谢合作!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绣菊组
论坛作业贴

好,今天李商隐的诗,就读这么多吧。
下面布置一下解析作业: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期待大家的佳作哦!

1465

主题

4067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菜根谭文学院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91
贡献
3631
金钱
7658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飞雪析
此诗创作于柳宗元与刘禹锡长期贬谪后短暂相聚又分别之际。二人同属“永贞革新”派,政治命运紧密相连,二十余年同遭贬谪、共历坎坷,这份深厚情谊成为诗歌的核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首句以“二十年”概括漫长岁月,“万事同”点明二人境遇相似——同受贬谪、共经磨难,既含对命运同步的感慨,也暗含相濡以沫的情谊。次句“忽”字转折,写此刻离别在即,“岐路西东”的画面,将不舍与无奈浓缩其中,昔日同路而今分道,对比强烈,凸显离别之痛。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后两句笔锋转向对未来的设想。“皇恩若许”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贬谪中能否归田全凭朝廷),而“为邻舍翁”的朴素愿望,则是二人对平静生活的共同向往。这一设想既避开了对政治前途的悲叹,又以平淡的期许深化了友情——即便无法再同涉宦海,亦愿晚年相守,朴素中见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43

主题

23万

帖子

74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翰墨清吟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1497
贡献
232556
金钱
2512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提高班第23讲作业
绣菊13-吾波

《重别梦得》解析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中唐“永贞革新”参与者,革新失败后一同被贬,历经20余年贬谪生涯,结下深厚情谊。公元819年,柳宗元被召回京城后又被贬至柳州,刘禹锡则被贬至连州,二人在途中相逢又需分别,这首诗便作于此时。

二、句式与上下关联
首联“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以“二十年”概括二人共同的贬谪经历,“万事同”既指政治遭遇、人生困境的一致,也暗含彼此相知相惜的情谊。“今朝”与“二十年来”形成时间对比,“岐路西东”则将抽象的离别具象化,昔日同甘共苦,如今骤然分离,反差中凸显不舍与无奈。
尾联“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承接首联的离别之痛,转而以设想的未来作结。“归田”“邻舍”是对官场失意的超脱,也是对平淡生活的向往。看似轻松的期许,实则暗含对现实的无奈——唯有寄望于“皇恩”,才能实现相邻而居的愿望,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沉重。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突破了单纯的离愁别绪:
1. 友情的深厚:二十年“万事同”的经历,让离别更显难舍,体现了患难与共的知己之情。
2. 对现实的无奈:贬谪生涯的困顿、离别后的漂泊,都指向仕途失意的苦闷,而“皇恩若许”的假设,暗含对政治处境的无力。
3. 对安宁的向往:“归田为邻”的期许,是对官场纷争的厌倦,也是乱世中对平凡幸福的渴望。

四、典故与表达特点
诗中未使用直接典故,而是以朴素的语言传递深沉情感:
用“岐路”象征人生选择与离别,以“邻舍翁”的生活化场景,将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的愿景,平淡中见真挚,余味悠长。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现实与设想交织,在简短的篇幅中浓缩了友情、失意与向往,尽显中唐文人在困境中的复杂心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

帖子

3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54
贡献
78
金钱
132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29-咏絮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写出解析来。
解析:
《重别梦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赠予挚友刘禹锡(字梦得)的离别诗,作于元和十年,二人再度遭贬之际。诗中交织着宦海浮沉之痛与真挚友情。
1.创作背景: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永贞革新"核心成员,改革失败后共同被贬。元和十年短暂召回长安,又因政治打压外放:柳贬柳州(今广西),刘贬连州(今广东)。此次离别是二人政治命运的再度重合与分离。
   "重别"暗示多次共历贬谪,诗中"万事同"既指政治遭遇,亦含人生轨迹的同步性,凸显患难之交。
2.诗句解析
前两句写实,叙共同经历与当下离别:“二十年来万事同”以“二十载”概写二人同遭贬谪、命运相连的过往,“万事同”三字凝练深厚,既含辛酸,也见情谊;“今朝岐路忽西东”则由“同”转“异”,“忽”字点出离别之仓促意外,“岐路西东”以空间分隔喻命运殊途,与前句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离别之痛。
​后两句写虚,寄未来期许与无奈慰藉:“皇恩若许归田去”以“若许”假设,暗含对现实的无力——归田需“皇恩”,而此刻二人仍在贬谪途中,归乡遥不可及;“晚岁当为邻舍翁”则承接假设,勾勒晚年相邻而居的平淡愿景,以朴素的画面收束,既是对友情的坚守,也藏着对命运的妥协,与前两句的沉重形成缓冲,余味绵长。
七绝短小精悍,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相生。 "若许""当为"构成假设性承诺,暗含对朝廷的讽刺("皇恩"实难期待。
3.主题与立意
双重对立:时间对立:过去(同)→现在(别)→未来(邻翁之愿);  
空间对立:同路→歧路→虚拟比邻。
深层立意:表面抒离别之情,实则揭露中唐党争对士人的摧残,归隐之愿是对政治的消极反抗。
典故运用
"归田":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暗含对官场的厌倦。柳宗元此前多作"囚山"之叹(如《囚山赋》),此处"归田"是精神解脱的象征。  
"邻舍翁":呼应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将田园理想具象化为平淡的邻里相伴,强化友情的永恒性。
      全诗以“同—异—虚—实”的脉络,将二十载情谊、仓促离别与渺茫期许熔铸于二十八字中,语淡情深,于平实中见悲怆,于无奈中显坚守,堪称柳宗元与刘禹锡“患难友情”的缩影,也是中唐文人贬谪心态的真实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3

帖子

205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318
贡献
471
金钱
794
发表于 3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3讲作业
绣菊19-深山闲人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重别梦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柳宗元在衡阳与刘禹锡分手时赠给刘禹锡的三首诗之一。此诗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讽诵。
诗句内涵与情感张力
‌“万事同”的三重共鸣‌:
政治理想:共同推动永贞革新。
人生轨迹:同榜进士→同贬司马→同召复贬。
文学追求:开创中唐古文运动。‌‌
‌“邻舍翁”的反讽悲怆‌:表面约定归田隐居,实则暗含对朝廷反复无常的控诉。二人在衡阳分别后四年内相继离世,最终未能实现“邻舍”之约。‌‌
‌二十年来万事同‌
柳宗元与友人(如刘禹锡)共同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宦海浮沉与人生起伏,二人政治理想相近,早年同登仕途,后同遭贬谪,人生轨迹高度契合。 ‌
‌今朝岐路忽西东‌
面对即将分别的岔路口,诗人感叹相聚短暂,离别突如其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惋惜与不舍。此句既包含对过往共同经历的回顾,也暗含对未来各自人生路途的无奈与祝福。 ‌
皇恩若许归田去
乃言诗人若得朝廷恩准,得以辞官归隐田园,此中“皇恩”二字,既显诗人对朝廷之尊重,又含无奈求去之心绪。
晚岁当为邻舍翁
则描绘了一幅晚年生活的图景,诗人愿在乡间与邻里为伴,安享晚年,做一位和蔼可亲的邻舍老翁。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宁静晚年的憧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主题

1218

帖子

8080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620
贡献
1541
金钱
4026
QQ
发表于 前天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15-流星

诗词解析: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

解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字梦得)再次分别时所作。诗的大意是:二十年来我们经历的事情如此相似,遭遇相近,而今天我们又要在这岔路口上分道扬镳,一个往西,一个往东。倘若皇恩浩荡,允许我们归隐田园,那么到了晚年,我们一定要做邻居,相伴度过余生。

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绝句结构,四句成篇,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诗词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前两句以平实的叙述开篇,“二十年来万事同”直接点明两人二十年来相似的遭遇,“今朝岐路忽西东”则笔锋一转,描绘出当下分别的情景,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后两句则以假设的语气表达心愿,“皇恩若许归田去”是条件,“晚岁当为邻舍翁”是结果,逻辑清晰,情感真挚。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强调了两人命运的相似性,为下文的分别和心愿的抒发做了铺垫。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紧承首联,从过去的相同遭遇转到当下的分别场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离别的伤感。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便是在这种情境下自然生发的心愿,由现实的分别联想到未来的相聚,使诗歌的情感在伤感的基调上又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希望。

诗中处处体现出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真挚的友情。二十年来共同经历的坎坷遭遇,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即使面临再次分别,心中依然牵挂着对方,希望未来能够相伴度过晚年。通过对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回顾,诗人表达了对仕途不顺、命运多舛的感慨。他们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多次被贬,却始终无法摆脱困境,这种无奈和痛苦在诗中也有所体现。“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6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8
贡献
63
金钱
101
发表于 前天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  平平安安

重别梦得     中唐.  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       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 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 面对古风烽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

解析:二十年来万事同:二十年间,与刘禹锡同经科举、共历革新、同遭贬谪,命运相连,浓缩了志同道合的过往与共经磨难的感慨。

今朝歧路忽西东: 如今却在岔路骤然分离,各赴西东( 柳州与连州), 忽字凸显离别之猝不及防,与前文“同”形成强烈反差,离别之痛立显。

皇恩若许归田去:若能得到朝廷恩许归隐,是历经宦海沉浮后对远离纷争,回归平淡的渺茫期许,藏着对现实的无奈。

晚岁当为邻舍翁:愿归隐后与刘禹锡作邻相守,将友情延续至晚年。是残酷现实中,对知己情谊的珍视与温暖寄望。

   全诗以“同”起,以“离”转,以“盼”结,简笔写尽半生羁绊与离别深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2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28
贡献
53
金钱
81
发表于 前天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研班第二十三讲 作业
绣菊48-童心未珉

作者:
柳宗元【生卒】:773—819 【介绍】: 唐河东解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镇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礼部员外郎,参与革新政治。叔文败,宗元贬永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韩柳”,共倡古文运动,其文峭拔矫健。又工诗,风格清峭。有《柳河东集》。

创作背景:
《重别梦得》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柳宗元共作诗三首赠刘禹锡,这是第二首,故题名《重别梦得》。

注释:

梦得:即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梦得”是他的字。

二十年来:柳宗元和刘禹锡二人同时中进士,到作此诗时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岐路:岔路。

皇恩:皇帝的恩德。

晚岁:晚年。

万事:一切事情。

今朝:现在

西东:比喻分离。

若许:犹许多,或那么多。

归田:.辞官返乡,归隐田园。

诗的大意:
我们在一起共事二十多年了,没有想到在今天却要分各分东西了。假如有一天皇恩浩荡让我们解甲归田回归故里,希望能成为朝夕相伴的邻居,一起度过余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3

帖子

14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337
金钱
543
发表于 前天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22-水月清尘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首句“二十年”“万事同”,感慨梦得与自己的人生境遇二十年来几乎相同。次句“今朝歧路忽西东”以歧路西东点题“重别”,感叹人生的无奈。前两句夹叙夹议写重别事件。转结虚笔流水句,假设皇恩许可归田,晚岁当彼此为邻的美好愿望。全诗以时间为脉,通过今与昔,现实与理想的对比,以统治者的无情反衬与梦得之间的深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厌倦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及与梦得惺惺相惜,情谊深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3

帖子

142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04
贡献
337
金钱
543
发表于 前天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寒澈清秋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这首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在衡阳与刘禹锡分手时赠给刘禹锡的三首诗之一。此诗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全诗融过去、现时和将来于一体,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语淡情浓,耐人讽诵。首句赋笔言二十年来两人宦海浮沉甘苦与共,可见感情之深。次句歧路分别,著一忽字可谓惊心,这次意外分别前途渺茫生死难料,心情沉痛又无奈。三四句是对未来的期盼,是自我安慰也是安慰朋友,将来回家种田也要做邻居。“皇恩”二字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情似平淡而低回郁结。小诗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全诗时空交错,形成经纬交织的叙事网格,叠加时间与空间,将漂泊感放大,清晰展示人生,更有感染力。
用典:
歧路,杨朱泣岐的典故,表达离愁别绪。
归田,指辞官归里,退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

帖子

74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01
贡献
163
金钱
316
发表于 前天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36-昨夜有风

重别梦得
唐·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别梦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赠别友人令狐楚(字梦得)的七言绝句。全诗以平易语言蕴含深沉感慨,通过今昔对比与未来期许,展现宦海浮沉中的真挚友情。

      背景与主题: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时值"二王八司马"事件后,刘禹锡与令狐楚同遭贬谪。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跨度(二十年)与空间分离(西东歧路)的强烈对照,凸显政治风波中志士的共同命运。后两句虚拟归田之景,"皇恩若许"暗含对朝廷的微妙讽喻,"邻舍翁"的质朴想象则升华了患难情谊。

艺术特色:
句式经营:首句用"同"字总括漫长岁月,次句"忽"字陡转,形成时空张力;后两句以假设语气(若许)推进,虚实相生。
典故化用:末句暗合陶渊明《移居》"邻曲时时来"的隐逸意象,但更强调政治逆境中的主动选择,赋予传统归隐主题新内涵。

      此诗以白描见深致,将个人际遇、友朋离合与时代阴影熔铸为四十字,堪称中唐贬谪诗的典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56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5
贡献
130
金钱
215
发表于 昨天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45-杨柳风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创作于两人被贬多年后、短暂相聚又需分离的时期。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永贞革新”参与者,革新失败后均遭贬谪,二十年间历经相似的坎坷(“二十年来万事同”即指此)。 此次分别前,二人刚从贬所被召回,却又面临再次被外放、且目的地不同的处境,“岐路忽西东”正是这一现实的写照。
二、句式与上下关联
全诗为五言绝句,语言朴素却情感凝练,四句之间逻辑紧密、层层递进:
1. “二十年来万事同”:以“二十年”的时间跨度总起,概括二人共同的贬谪经历,既是对过往的回顾,也为后文的“别”铺垫情感基础——因“同”而更痛“别”。
​2. “今朝岐路忽西东”:由“同”转入“异”,“忽”字突出分离的突然与无奈,与首句的“万事同”形成强烈对比,强化了离别的伤感。
​3. “皇恩若许归田去”:从现实的分离转向对未来的设想,“若许”二字含渺茫期盼,既是对仕途失意的逃避,也暗含对“归田”的渴望。
​4. “晚岁当为邻舍翁”:承接上句的“归田”,具体描绘未来相聚的场景——老来作邻居。这一设想看似平淡,却以“邻舍翁”的日常画面,反衬当下分离的残酷,也寄托了对友情的坚守。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写离别之痛,更通过“同经历—突分离—盼相聚”的脉络,表达三层情感:
1. 对共同命运的感慨:“万事同”道尽二人二十年来的患难与共,是友情的见证。
​2. 对分离的无奈与不舍:“岐路西东”直接抒发现实分离的伤感,暗含对命运无常的叹息。
​3. 对未来的渺茫期盼:“归田为邻”的设想,是在绝望中保留的一丝希望,既体现对官场的厌倦,也以友情的约定对抗现实的分离,情感由悲转韧。
四、典故应用
此诗未使用显性典故,却暗合古典诗歌中“赠别”“归田”的传统意象:
“岐路”是古典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王勃“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此处借“岐路西东”强化分离的意象,无需典故而自带离愁感。
​ “归田”则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价值观,柳宗元与刘禹锡此时均处于“穷”的境遇,“归田”的设想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精神归宿的追寻,符合传统文人的情感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主题

2325

帖子

9856

积分

版主

古今墨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09
贡献
2558
金钱
3510
发表于 昨天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绝研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05-秋水长天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仔细查找背景,分析句式,上下关联,
主题立意,和典故的应用等。
秋水长天解析:
背景
柳宗元与刘禹锡(梦得)同为“永贞革新”被贬者,二十余年共历贬谪磨难。此诗为二人又一次分别所作,写于命运未卜的失意中。
句式与关联
首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以“二十年”总括共同遭际,“万事同”奠定命运与共的基调,是情感基石。
次句“今朝岐路忽西东”:“忽”字突现分离的猝不及防,“岐路”与“同”形成强烈对比,由共通转向殊途,强化离别之痛。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以假设承接现实,从眼前分离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用平淡愿景反衬当下无奈,情感由悲转缓却更显沉重。
主题
核心是患难友情与失意中的相互慰藉。既痛惜离别,又以“为邻”的期许坚守情谊,暗含对贬谪处境的无奈和对平凡晚年的微薄希望。
典故与意象
无直接用典,但“岐路”暗合“杨子哭岐路”的迷茫意涵,喻指前途未卜;“归田”是文人失意后的典型愿景,藏对官场失望与归隐向往。
全诗以简语写深情,于平淡中见沉痛,是中唐贬谪诗中友情题材的凝练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

帖子

14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92
贡献
356
金钱
549
发表于 昨天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二十三讲作业
绣菊40-桃之妖妖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解析: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的官员,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患难与共。此次分别是他们在长期贬谪中又一次面临分离,地点可能在柳州与连州之间(二人当时分别任职于两地)。
情感基调:诗中既有对过往共同经历的感慨,也有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整体带着伤感却不失豁达。
二、句式与上下关联
首联“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句式对仗工整,“二十年”与“今朝”形成时间对比,“万事同”与“忽西东”形成境遇对比。
上句总述二十年来二人命运紧密相连(同遭贬谪、同历苦难),下句转折写当下突然分别的现实,突出分离的仓促与无奈,为后文抒情铺垫。
颔联“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以假设句式“若许”展开想象,承接首联的分离之痛,转向对未来的期许。
上句寄望于“皇恩”(虽为谦辞,实则暗含对归隐的渴望),下句具体描绘“为邻舍翁”的平凡生活,与前文的宦海浮沉形成对比,强化对安宁晚年的向往。

三、主题立意
  核心主题:通过对二十载共同经历的追忆和离别场景的刻画,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在贬谪生涯中对平凡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无奈与超脱。
情感层次:先悲(分离之痛)后盼(归隐之愿),在伤感中透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乐观,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豁达心境。
四、典故与艺术手法
典故应用:诗中未直接使用典故,但“归田”“邻舍翁”等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归隐符号,暗合陶渊明等文人“归隐田园”的传统,传递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通过“岐路西东”的具体场景,浓缩二十载的共同命运,情感真挚凝练。
对比鲜明:过去的“同”与现在的“异”、官场的漂泊与田园的安稳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语言质朴:无华丽辞藻,以直白的叙述和想象打动人心,符合柳宗元诗歌“清峭峻洁”的风格。

总结: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浓缩了深厚的友情与复杂的人生感慨,既写尽分离的伤感,又以对未来的期许升华情感,展现了两位诗人在患难中相濡以沫的情谊,以及在逆境中对平凡幸福的坚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5

帖子

144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236
贡献
321
金钱
562
发表于 昨天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浪书院绝句提高班第23讲解析作业
绣菊16—筇林红袖

重别梦得
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柳宗元与刘禹锡(字梦得)的赠别之作。二人同为“永贞革新”被贬的核心人物,历经二十余年贬谪生涯(柳宗元贬永州、柳州,刘禹锡贬朗州、连州等),政治理想破灭,饱经磨难。元和十年(815年),二人短暂回京后再度被贬,临行前重逢又分别,柳宗元作此诗,既含别情,更藏对命运的慨叹。
二、句式与上下联关联
全诗为七言绝句,共四句,两句一组,层层递进:
前两句“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以时间(二十年)与空间(岐路分途)对比,总写二人共同的遭际与当下的离别。“万事同”概括二十载共历贬谪、理想失落的境遇,“忽西东”则点出此刻分别的仓促与无奈,由“同”到“异”,情感转折自然。
后两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从前两句的现实离别,转向对未来的渺茫期许。以“若许”的假设,表达对归隐的渴望,“邻舍翁”的愿景则将二人的情谊从政治同路人延伸到平淡生活的相守,暗含对命运不由己的怅惘。
三、主题立意
全诗以“别”为核心,却不止于离别之情,更融入三层深意:
(1)同病相怜的知己情:“二十年来万事同”一句,道尽二人共经患难的默契,离别之痛因“同”而更浓。
(2)对现实的无奈与超脱:政治理想已灭,“归田”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愿望,暗含对朝廷的失望与对仕途的放弃。
(3)平凡生活的期许:“邻舍翁”的愿景,褪去政治色彩,回归人之常情,在苦难中透出对简单幸福的向往,悲而不伤,余味绵长。
四、典故与表达特色
此诗未用显性典故,却以“皇恩”“归田”等传统意象传递深层含义:
“皇恩若许”:看似盼朝廷恩准,实则暗含对“皇恩”难测的无奈——二十载贬谪已证“皇恩”薄,“若许”不过是渺茫的自我安慰。
“归田”:呼应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处世观,是贬谪文人常见的精神寄托,此处更因与友人相守的愿景而添温情。
语言朴素平淡,无华丽辞藻,却以“同”“忽”“若许”等词精准传情,于日常语中见沉郁,尽显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30

帖子

38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79
贡献
907
金钱
1499
发表于 昨天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菊组31闪亮每一天

重别梦得中唐·柳宗元 押东韵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赏析

《重别梦得》一诗,表达了两位诗人二十年的共同经历与深厚友情。诗中描述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共同遭遇及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诗的大意是:
二十年来,我们同进共退,一起力主改革,一起被贬谪,历经沧桑,患难与共。
今天,我们又一同踏上再次被贬谪的路途,忽然前面就到了岔路口,从此分别,你去广东的连州,我去广西的柳州。
如果皇恩浩荡,承蒙皇帝的恩德,允许我们回家种地。
即便是到了晚年,我和你也要做朝夕相处的邻居老翁。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送者也是被送者,别者也是被别者,二人同时被贬谪,彼此都要到边远的地方,所以二人的身份是一样的,惆怅的心情也是一样的。
全诗临岐叙别,情深意长,直抒离情,真挚感人,语浅意深,曲折委婉,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不着一个愁字,却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9 09: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