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七律•花甲感怀》
作者:知秋夜雨
人逢逆境欲何如,一路披荆一路疏。
金色年华梦憧憬,激情岁月意踌躇。
才难建树空赍志,语不惊人枉读书。
向晚独吟尤恋酒,笑看云卷复云舒。
我对知秋夜雨的诗欣赏有加,他的诗成熟、稳重,初读不觉有奇特之处,再读味道渐出,细品方觉其中的妙处。一首好诗除了文字、意境、兴寄等环节外,音韵和谐,章法有序亦是好诗的要素。知秋夜雨的诗大都是生活感悟,读来看似平稳,其实深厚有力,极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领悟和认知。
在这首诗中,我对其章法布局甚为赞赏。诗的章法布局是体现一首诗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何为诗的章法?就是我们所常说的“起、承、转、合”。在律诗中的首联即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这四个部分组成了一篇诗的章法布局。同样,在绝句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起”就是开头,无论文章还是诗都会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诗也一样。如何开好头,就如同为整首诗打下了一个基调,就如同一首乐曲的起调,是C大调还是G小调?,往后的诗句在音调上和内容都应该与第一句的音调和内容向协调,如果你的起调是平稳、中庸的,展现的是宁静、晴朗与庄严,那么后面的音调和兴寄都将与之相适配;如果你的起调是敏感的,带有忧郁与阴沉的,那么整首诗的音调和内容也应具有相近的色彩。
内容上,“起”就是破题,就是对题目的一种诠释,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出一个整体意境。比如,可用写景的方式起,可用写事或物的方式起,可用疑问的方式起,可用直接回答的方式起。无论用什么方式起句,都要考虑与音调相适配,我们不能用高昂的音调来陈述一个忧郁的内容,也不能用一个低沉的音调来反映一个充满激情的内容。起句在内容上的自由度相对比较高,它既可以直接破题,也可以看似与题目若即若离。
“承”的责任比较重大,它负责对起句的关联与扩展,如果起句没有直接破题,那么承句就担负起破题的作用;如果起句已经破题,那么承句就进一步宕开话题,起到主要叙述的作用。
诗可以被看成两个部分,起和承是前半部分,转与合是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两联或两句之间的关联紧密;后半部分可以视为另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两联或两句之间关联紧密。但后半部分,不是孤立的部分,而是与前半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尤其是“转”的颈联。一首诗的诗眼往往在第三联或第四联上。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的核心思想或核心内容,如果前伴部分是烘托铺叙,从“转”开始就是点题的关键。它或笔锋一转,拨云见日,或推泼助澜,掀起高潮,或由上所见,提出疑问等等,同时,为最后的“合”做好了铺垫。
“合”即是收场,收场的好坏是全诗的关键。“合”也是“兴”表现手法最常用之处。“兴”即是一种抒发,是建立在用其它景、物、事做类比之后的感发,是总结、畅想、寄寓、希望等等,“合”即可突兀高远,激昂铿锵,亦可以由高转低,渐入遐思,余音缭绕。有一种说法,我是比较赞赏的,就是将一首七律的首联和尾联合起来,如果能够成为一首自然流畅的七绝诗,说明这首七律的章法构成是成功的。
知秋夜雨的这首诗,“起”得十分自然,它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对自己六十年来生涯做了一个总体的描述:”人逢逆境欲如何,一路披荆一路疏。”跟着回忆起往昔的金色年华,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踌躇满志的激情岁月。“金色年华梦憧憬,激情岁月意踌躇。”“承”得相当紧凑,让人感觉是在回忆和叙述,毫无隔阂的感觉。从颈联起,笔锋一转,慨然一叹,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空怀壮志,有才却难以施展,“才难建树空赍志,语不惊人枉读书。表现了一种对前半生的遗憾与嗟叹。最后,“合”又峰回路转,顿悟人生真谛,以“兴”的手法,将生活的认知和轻松愉悦的心情展示在读者面前。“向晚独吟尤恋酒,笑看云卷复云舒。”这最后一“合”非常的漂亮。我虽然前半生的襟抱未能完全如愿,但一个甲子后的今天,我已经完全看开了,我现在可以脱离世俗,饮着小酒,独自吟咏诗歌,观看世间风云变幻,且都将其视作笑谈吧。这首诗在文章布局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比较好的示范。
当然起、承、转、合作为格律诗的章法,并没有绝对的样式,但其中的规律则是相通的,我们应该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章法布局,这也是诗总体水平的评判标志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