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6|回复: 1

[诗词理论] 孟斜阳:《文心雕龙》阅读笔记

[复制链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34
贡献
33019
金钱
5309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11-1 10: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早就想读一读《文心雕龙》,这部书有点古代文论集大成的味道。
  以往读到很多古代论家点评诗文时候,通常会使用到“风骨”、“情采”、“器识”之类的概念范畴,让人感到有些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其实,在这部书里都有较为系统明确的阐释论述。所以一直感到还非读不可。但其书体大思精、文义高古,现代人读之有如茫茫深海探珠,颇有些挑战性。想真正读懂读通还要下点功夫。
  在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一直号称“体大而虑周”、“深得文理”。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构筑了一个庞大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这部书的语言表达也颇有文采,类似六朝的赋体骈文,读来起朗朗上口。作者刘勰,字彦和,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人。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据说他是汉高祖刘邦之子齐王刘肥的后裔。父亲刘尚做过南齐的越骑校尉。但刘尚早逝,家道中落。到刘勰20岁时,母亲也去世了,境遇更加艰难。刘勰“笃志好学”,投身浮莱山定林寺协助僧佑整理佛教藏经。其间得以遍览儒释群经典籍,广开眼界,学养渐厚。
  据说刘勰32岁时,“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在梦里,他手捧红漆的礼器,跟着孔夫子向南走。一觉醒来,他仿佛得到了神启,认定孔夫子托梦于自己,必是天降大任于己身。于是,他发宏愿大誓,提起笔来写《文心雕龙》。其间历时五年,终于书成。这部文艺批评的扛鼎之作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字数并不算多,但分量却不轻。老子《道德经》也不过五千言,却是一个学派的经典。由于刘勰此时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自学成才的年轻人,身名未显。当时学界根本不知其为何方人氏。所以《文心雕龙》文稿杀青后很久还只能躺在抽屉里。
  南朝中兴元年(公元501年)的一天,朝庭重臣、文坛领袖沈约先生坐着官驾马车从大街上经过时,正好让刘勰看见了。这位沈约先生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气的。他曾助梁武帝萧衍夺取南齐帝位,连夜启草登基诏书,算是梁朝开国元勋。他更是位著名的诗人,还发明了平上去入“四声”的“八病”规则,对后世格律诗的产生重大影响。这样一位既有真才实学、又位高权重的人物,自然让刘勰心生仰慕之意。
  于是,他将自己辛苦著成的《文心雕龙》装进包袱,打扮成一个走行串巷的卖货郎,在沈先生的必经之路边等待。等到沈约的马车再次经过时,他忽然上前冲开护卫,挡住车驾,说是要向沈先生献上奇书一部。沈约大概先是吓了一跳,以为有刺客。听那拦住车驾的莽撞书生说是要献书,心里稍安之余可能也觉得有些好奇:以这样奇特的方式来献书,大概还是有些来由吧。于是便命人把书取来。不料一读之下,大为欣赏。将书带回府中后,他还“常陈诸几案”,不时翻阅。由此,奇书《文心雕龙》很快在南朝士林和文坛流传开来。三十八岁的刘勰也由这本书奠定了文论史上的大师地位,名扬四海。从这件事来看,刘勰还是很懂得炒作之道。以此推之,前面说自己夜梦孔尼只怕也是杜撰的,借重孔老夫子的名头抬高书的分量。不过,这种炒作对于《文心雕龙》本身的重要价值而言,却是非常必要的。此书若是因其藉藉无名而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岂非一大损失!
  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刘勰被朝廷启用,授予“奉朝请”等职务。后来又在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担任了东宫“通事舍人”一职。他还与昭明太子结为忘年之交,参与了《昭明文选》编选工作。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刘勰奉梁武帝萧衍之命,与沙门慧震和尚一起到定林寺,整理寺中大量散落零乱的佛经。经成后,刘勰居然弃官为僧,法名“慧地”。
  一年后,这位慧地和尚去世,终身未娶。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34
贡献
33019
金钱
53096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0: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神思篇》;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大致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文艺批评四个部分。
  我还是想挑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感觉的一篇开始。属于创作论部分的第二十六章《神思》篇就是很切近创作实际、容易让人产生兴奋点的篇章。
  好在《神思》篇并不长,全文如一篇《神思赋》,写得美轮美奂,不妨先背诵下来吧: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这篇《神思》十分精采,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将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想象、灵感和形象思维讲得十分生动通透。其中的不少语句和内容常常被后人引用。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说的就是在进入创作状态后,创造的激情开始慢慢在胸中酝酿,整个身心逐渐处于活跃而亢奋的状态。世界之门仿佛一下子打开了,眼前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古往今来,东南西北,万千物象尽在眼前。这个状态用句俗话就叫“开窍了”。那引起创作冲动的灵感先是如火花般闪闪烁烁,各种美好的镜像画面在眼前影影绰绰,那些美妙的文字辞句不停地在脑中涌现。文思渐如黄河之水冲决了堤岸,滚滚滔滔不可阻止。一种急于将灵感捕捉下来形成华美篇章的巨大渴望与冲动,让人禁不住兴奋得浑身颤栗。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在酝酿构思的过程中,各种念头和才思在头脑中风起云涌,富有文采的美妙词句象长了翅膀围绕在笔端飞翔。文章结构的轮廓雏形慢慢由朦胧变得清晰起来,文章的主题也在纷繁意念中逐渐明确,并能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语言进行刻划和表达。此时此境让人欲罢不能,如痴如醉,登上高山则满山都满是醉人的情思;海边观潮,则心潮滚滚随着大海波涛汹涌起伏。这种创作激情让人顿时笔不停挥,文不加点,倚马可待,一气呵成。书写的过程中,他往往嘴里还咕咕哝哝地念叨着那些最为得意的句子,握笔的手都因极度的兴奋而有些发抖。
  那些天才的诗人作家们,还有那些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们,常常都有这种疯魔般激情冲动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自由驰骋想象力的状态下,他们身上的才华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有多少就释放多少。那一刻他们具有极大的自信,自我感觉仿佛可以与风云并驾齐驱。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形象思维的强力牵引下,各种自然界的山川物象都被他们投射下浓重的主观情感色彩。一切花鸟草木之类的景物都打上了他们的主观自我印记。人的自我意识与创造潜能达到了自由挥洒的极致状态。如陆机《文赋》中所说的那样:“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荡思八荒,神游万古”,艺术家能够“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宇宙万物无不在其神思笼罩掌握之中。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处于高度运转的创造性想象和艺术思维状态下,人的想象力几乎是天马行空,御风而行,无远弗界,完全不受身体和现实空间环境的约束和限制,打破了尘俗与天国的界限,打破了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在精神上获得空前自由的大解放大超脱。同时,他们也会陷入一种空前的大孤独状态:“宇宙茫茫,挽驾何所?”这种高峰体验的创造状态,极象庄子《逍遥游》中那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辽阔壮美的生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主体性地位空前加强了,他们面对的是整个宇宙。这一刻,人仿佛接近了神!
  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歌德的《浮士德》,拜伦的《唐璜》、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等,包括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天才创作的交响曲,那些一切横空出世的所谓极品“神作”无不这样得来的。
在创作过程中,也并非都如上面所说的这般顺畅无碍。大凡写文章的人多有文思泉涌、洋洋万言的时候,有时也常常会出现文思滞涩不畅,思路打不开,脑子里仿佛空空如也,搜肠刮肚也难以下笔。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刘勰认为,文章写得顺畅、下笔如有神,是因为写作者的精神与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高度统一,物我交融一体。写作者之 “神” 与自然界之“物”产生了共鸣。所要表达的对象在写作者眼中,如庖丁眼中的牛一样清清楚楚,如画竹者一样胸中自有成竹。比如要写长城,就要对长城的历史与现状,对它的功用,对它所象征的民族精神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这是“知”;最好是还能亲自登上长城,实地感受一下那种氛围和气势,内心涌动怀古幽情和深沉的思考。这是“情”。有知有情,神与物就充分地交融,这样写来就游刃有余,下笔如有神明相助,让人读来有亲历之感。是谓之“神与物游”。
  说到“神”,还有本篇篇名“神思”,在刘勰的理论体系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以我的理解,这个“神”不单是指是大脑细胞的具体实际功能,否则一个“思”字就足够了。这个“神”可能还涉及到传统文化中一些基本概念。与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自我意识,与人的先天元气等等都有关。这里简言之,“神”就是人的“神明”、精神、意识,它深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人的意志、情感和气质支配。所谓“神居胸臆, 而志气统其关键”,只有人的意识与情感与外物接触过程中产生波动与激发,才能做到“神与物游”。这里的“志气”,应当是指“神”与“物”之间接触碰撞时激发的思想情绪感应。也兼指人本身的思想认知和个性气质。
  “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外物接触到人的耳目等器官后,被人的意识所感知。外物的形状、色彩、物理特性带给人不同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如果不通过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别人是无法了解的。所以,在充分感知和了解事物之后,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很重要的一环。这里,以我的理解,刘勰说的“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在今天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人的感性经验必须通过语言方式转换为理性的思维。语言文字在这里不仅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工具,而且是一个人内在思维活动的重要中枢环节,他对感性经验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是通过语言方式进行的。所以,刘勰这里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无意,谈到了语言与思维的重要关系。过去常引用的一句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讲的是这个意思。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里讲得很通透了,语言表达(辞令)这个重要的中枢机关是通畅的,那么有关这个事物的一切形貌特质都能刻画得清清楚楚,表达得明明白白。但是,“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在异常复杂艰巨的创作活动中,如果一个人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干扰影响,使他不能充分感知外物的形貌特质,无法对这外物产生情感上的激发与冲动,那么他的创作状态将大受影响。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一个写作者意志情绪受到影响,精神就不能集中,迟迟不能进入状态,或者其原本饱满高昂的创作激情渐渐消退,创作能力自然也就退化了。
  这段话里,“神”、“物”、“志气”和“辞令”四个概念,说透了创作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简言之,客观世界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即“神”产生了感应,这种感应具有理性的认知和感性的情感体验两种特性,再通过创作主体的才情和表达,运用恰到好处的“辞令”(表现形式)将其创造性再现,就能产生精妙的艺术作品。
  如果更简洁地概括一下主旨,这段话讲的是创作者胸中要有“物”,下笔方能有神。同时,创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将胸中之“物”描绘得穷形尽相。正如俗语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中有两个关键处:一是要“巧”,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艺;二是有“米”,有实际的表现对象,有深入的理性认知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否则再高明的厨师也难做出丰盛的美食来。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动笔前感到有千言万语要说,胸中涌动的那种激情和气势要比文辞能表达出来的大一倍;等文章写成后一看却感到只表达了一半的意思,好多意思和感觉都没有表现出来。有时候人头脑的创意非常新奇,令人叫绝,落到纸上的文字却平淡无奇,象白开水。这种情况几乎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让人想起鲁迅《野草》所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为什么?对思想进行表达时为什么受到阻碍?
  当思想和感受需要形成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时, “意”与“言”之间还有深刻复杂的机理。刘勰认为,文意出自于头脑中充满激情的想象,所以容易出奇;而落在纸上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与那些头脑中飘渺无际的想象并不是一回事。这里大概还涉及到一个人的学识阅历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还涉及到语言表达风格的个性化创新问题。只有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思想才会最精确最完美地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意)来自作者的思想(思),而语言文字的表达(言)又受到内容的支配。意、思、言三者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如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有时情理明明就在自己内心,却求之于域外,可谓南辕北辙;有时某些义蕴本来就在跟前,人们却意识不到像隔着千山万水。这话说得颇有些禅意。讲的是语言表达不能与思想内容一致,无法用语言准确流畅地告诉别人。不善于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素材,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刻主题。这种情况所说的不仅仅是个写文章的问题,艺术创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困境。一个人有了丰富的实际生活体验,也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但如何从中提炼出明确集中的主题,尤其是采取何种艺术形式来生动形象地表达这个主题,却是一个更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如何解决呢?刘勰初步回答是:“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这“秉心养术”和“含章司契”是值得深入体会的。这里,我感觉刘勰这里给出的命题非常独特:好文章是“养”出来的。
  “秉心养术”,秉者执也,“秉心”就是保持内心知觉的敏锐与灵动,保持精气神的充盈与完满,即所谓“持盈保泰”之意。“养术”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掌握艺术表达技巧,二是说这种技巧与人的生命感觉、与人的情感活动是高度融合的。一个“养”字说明写作之道如同一个生机活泼的小生命,是需要调养培育的。这种技能与人的生命活动、与人的思想情感是生长在一起的。不是刻意的、生硬的。一句话,真正的好文章是象会呼吸的生命一样,其中包涵着作者的真性情,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含章司契”,“含章” 出自《坤》卦六三爻爻辞:“含章,可贞”。《坤文言》说,含章就是“有美,含之”。《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司契”出自《老子》:“有德者司契,无德者司彻”。意思是掌握着契约。这里引伸为掌握着主动权,掌握着文章的法度。“含章司契”就是指人的内心蕴含着美好的品质与情感,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掌握着文章修整剪裁的法度。
  只要做到“秉心养术”和“含章司契”,只要人的思想修养和文学素养提高了,自然是笔下行云流水,不必成天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了。
 对于如何做到“秉心养术”、“含章司契”,刘勰进一步深入论述道: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
  这一段话可以说非常重要了。有人曾开玩笑说,这《文心雕龙》的地位好比是武林中《九阴真经》、《辟邪剑谱》、《葵花宝典》一类的秘籍,那么这《神思篇》好比是武林宗师口口相传的“雕龙心法”。上面这段话就字字句句都是实打实的干货,不带一点水分。这里就来细细体会一下: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陶钧”是古代制造陶器的转轮,这里是作动词,指调理、酝酿、打磨、造就之意。文思的调理酝酿,要做到清虚宁静,意念专一。保持心神虚静是“神思”发动和运行的首要。创作者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受各种干扰和诱惑,才能进入创作状态。不受外界纷扰,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诸葛亮《诫子书》中也有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人在平和安静的心态下才能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地思考。心乱神驰,躁动不宁,诸多杂念琐事牵扯,只会造成文思运行的滞涩乃至阻塞。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瀹,音 yuè.,有两义,一为“煮”;二为“疏导(河道)”。“五藏”也就是“五脏”,指人的身体内脏。古人认为心肝脾贤肾胃等脏器与人的精神活动、与人的情感变化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也有这样的说法,认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所以,这里“疏瀹五藏”即为调和疏导五脏,使心志安宁。“澡雪精神”即使人的精神清洁、纯净之意,使人的心灵能够进入一个纯粹、宁静、澄明的境界。《庄子?知北游》:“老聃曰:‘汝齐(斋)戒疏瀹而(你)心,澡雪而精神。’” 可见,前面这四句是从佛道两家而来,讲的是创作时身心状态的调理问题。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这四句分别具体地讲到了四个方面:
  一是要博学。“积学以储宝”,要注重知识学养的积累,为创作储备宝贵的学识资源.后文有云:“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弱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说的是构思文章时,一般有两种毛病,一是思路滞塞,内容贫乏。一个是文辞滥用,看似华丽辞藻一大堆却没有条理,言之无物。刘勰指出,这第一个毛病正是因为作者学养不够,见识不广,腹箴不博。“博见为馈贫之粮,”只有广博的见闻学识才是文章最好的食粮。
  二是要富才。“酌理以富才”,酌,这里是指思考、分析,平时要善于分析思考,辨明事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思辩之才。前面提到的第二个毛病,即“辞弱者伤乱”,文理辞句伤于零乱,实则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分析不够深入透彻,概括不够集中有力,说理不够全面精辟。“贯一为拯乱之药”,这就需要平时遇事多分析多思考,善于归纳概括。只要有广博的见识,同时又“博而能一”,善于深入分析和归纳概括。那么“辞弱者伤乱”的弊病就能够克服。
  三是要察世。“研阅以穷照”,“研”是研究,“阅”指阅历、体验;“穷”是探究到底;“照”是观察、理解、洞察之意。这句话即后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文章的人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能做那种皓首穷经、不知世事的迂腐书生,而要多接触社会,多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剖析世间事物,看清事物的全貌,观察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洞察事物的本质。
  最后是要能文。“驯致以怿辞”,“致”指情致,“怿”通“绎”,演绎运用之意。能入情入理地调动辞令文藻,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使文辞恰切妥当。后文说到:“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意思是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包罗万象,表达形式也丰富多样。有的创意奇巧却文辞拙笨;有的思路新颖却写法平庸,显然这是没有精心谋篇和斟酌文字。正如布匹是由麻织成的,因为经过了机杼的精密加工编织,粗麻才变成了良好的布匹供人们做成服装。文章同样也是如此。素材必须要经过一番提炼加工和修辞,才能成为一篇文采焕然的精妙文章。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句中“玄解之宰”, 这里指创作者的神思。“玄”指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宰”指主宰。“声律”指文字声律。这里指写作规律。“墨”指绳墨,这里是指文章的大致方向轮廓。“独照”之匠,有独到见解的作者。“匠”原指匠人,即那位善于挥斧运斤的巧匠,这里当是指“匠心”。意象即意中之象,指构思过程中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构成的形象。
  这段话是说,这样才能使深谙奥妙的神思,能够遵循正确的文章之道来进行构思,使有独到见解的匠心,能够根据头脑中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来使用文笔辞令。这大概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是谋篇布局的要点所在。
  这段话讲到了两个方面:为文要符合文章之道,谋篇布局、修辞比兴无不遵从文章本身的规律;同时,文章内容还要符合世间之道。这与前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是一致的。只有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才能“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才能实现“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人们的天赋有敏有迟;文章篇幅也有大有小。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直到笔毛腐烂文章始成;扬雄作赋太苦,一放下笔就入梦而惊;桓谭因作文苦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用心过度而气力衰竭;张衡思考作《二京赋》费了十年的时光;左思推敲写《三都赋》达十年以上:这些虽说篇章可称巨作,但这构思也算是迟缓了。
  又如淮南王刘安在一个早晨就写成《离骚赋》;枚皋一接到诏令就把赋写成;曹植手执文牍,构思新篇如诵旧作;王粲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就像老早就做好了;阮瑀在马鞍上就能写成书信;祢衡在宴会上对着食物草成奏章。这些文章虽说篇幅较短,但构思也可谓是敏捷快速。
  那些文思敏捷的人,下笔前是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的。他们机敏得好像未经考虑就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思路,几经思虑迟疑才能判断清楚,仔细推究后才能决定。有些人因为文思敏捷,所以很快就能写成功;有些人因为多所疑虑,所以历时较久才能写好。两种人写作虽难易不同,但同样是来自于多方面学习训练的结果。假如学问浅薄而写得慢,才能疏陋而写得快;这样的人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刘勰在这里列举了历史上著名文人文思快与慢的例子,认识到才有迟速之分,但并无高下之别。“骏发之士”与“覃思之人”都是训练有素的。如果单以迟速来定文章高下,则“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是不足为训的。
  刘勰还说到:“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 ”文无定法。文章之道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万灵之药。就象今天的人们学游泳、骑自行车、驾驶机动车一样,并不是只看看书本弄懂了道理就能学会的。其中有很多奥妙之处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去悉心体会。文章中那些微言大义,那些文外之意,只有非常精通的人才能晓悟个中三昧。就象古代的伊尹不能道清鼎中各种各样的滋味;就象那古代的能工巧匠“轮扁”不能说清伐树为轮过程中的精微道理。文章之道也是这样微妙呵!
  “伊挚不能言鼎”:《吕氏春秋,本味》有载,伊尹告诉成汤说,鼎中各种不同的滋味精妙无比,说不明白。“轮扁不能语斤”:轮扁是古时一位砍伐树身制作车轮的工匠。《庄子,天道》记载,轮扁对齐桓公说,砍伐要做车轮的树干时,要不快不慢,掌握好分寸尺度。这种技巧对自己的儿子也说不清。
  刘勰总结道:“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心貌求,心以理应。 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总之,精神和万象互动相合,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这些都构成作品的各种内容。外界事物以它们不同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者内心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形成相应的思想认识。然后分析推敲文字声律之道,斟酌酝酿比兴修辞之法。掌握了文章构思之道,然后匠心独运,精心剪裁,则创作一定能够成功。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9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