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唐尧 于 2015-11-26 21:13 编辑
语言大环境决定了写诗用什么韵 唐尧
用什么韵写诗,取决于当时的语言大环境。当代中国,语言大环境是什么呢?是什么语言呢?毫无疑义——普通话。普通话不但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我国面向全球的华语广播,也是普通话。在广大人民群众相互交流和交谈中,使用普通话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没有任何方言可以与普通话比肩。
因此,当代我国的语言大环境就是普通话。在这个语境中,写作中华传统诗,要以普通话声韵为主。平水韵等古韵为辅。(以个人的喜好可以使用)双轨制并没有反映我国语言大环境下产生的普通话声韵,是不切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普通话声韵以平仄四声为声调,以韵母相同为正韵,韵腹相同为辅韵,以备在正韵不能精准、贴切表达诗的意境的情况下使用。
唐朝产生了很多中华传统诗的名篇佳作,它的韵——唐韵产生于唐朝时代的语言大环境(有人说是平水韵的前身,这种说法是很牵强的。平水韵有平水韵的语言大环境,平水韵语言大环境下产生的平水韵,能适用于当代中国的普通话语言大环境吗?)。这个语言大环境以洛阳、长安为中心。在唐时,这些诗的韵大多是(如果用拼音来表达的话)韵母相同的。只有韵母相同押的韵,才最谐和、悦耳、动听。
综上所述,制定一部以《新华字典》为依据的《新华韵典》,是时候了。以结束当代中国在创作传统诗方面用韵的混乱局面。
下面是北郊村人诗友的回帖:
所谓押韵,是指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文字用在诗词中固定的位置(一般为每句的尾部),从而使诗文诵读起来有循环往复的音乐美。为了指导诗文创作,避免押韵错误、不和谐,古人将韵母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加以分类、加以编辑,形成了韵部和韵书。
既然要编撰韵书,就必须以某时某地的语音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叫做基础语音。古人编撰韵书是以当时的基础语音为依据,随着语音的变化,古人编撰的韵书后人用起来感到越来越不能押韵了,必须重新修订——这就是古人每朝每代几乎都要重新修订韵书的主要原因。
到了现代,我们使用的是普通话,基础语音变了,古人的韵书当然就不能押韵了,修订韵书就成了必然。
民国初年,赵元任先生、黎锦熙(曾做过毛主席的老师)先生等纷纷以北京官话(普通话的前身)为基础语音编撰了新韵书,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华新韵》。后来学者在此基础上出版了《诗词新韵》(广东、新疆的学者、诗词学会都有作品),赵京战先生零四版《中华新韵》等。只是这些韵书未能得到诗词届普遍认同——凡有所用,必有所疑——成为新韵诗词发展的桎梏。
但不管怎么说,使用新韵是必然的结果,使用者应该理直气壮。反之,以为不用古韵就不是格律诗的说法是荒谬的——因为他们所说的古韵——平水韵出现在南宋,显然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都没有见过——难道他们写的都不是格律诗?
格律只是一个瓶子,用新韵就是用旧瓶装新酒;格律就是一座房子,用新韵就是老房住新人——有何不可?
我的上述看法就是楼主观点的注脚!
关于编撰新韵的问题——我前些时在本栏目发表过一篇论文《现代汉语韵部划分方案》,此文可以作为现代汉语韵部划分的理论依据,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翻出来看看——欢迎大家用药批评——拍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