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53|回复: 0

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

[复制链接]

69

主题

906

帖子

3370

积分

功勋诗友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141
贡献
909
金钱
1273

功勋诗友奖章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6-3-5 17: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香中别有韵 清极不知寒
——古诗词冬之意象一:梅花
川 雪
梅花是寒冷冬天最耀眼的明星。中国人一直把梅花看作是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的“五福之花”。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高洁。同时,人们把梅花那傲雪凌寒的风貌,看作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把梅花那香远古朴的风韵,看作是中华古国悠久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象征;甚至把梅花那紧簇同心的形状,看作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早在南北朝时期,梅花的观赏价值就被人们普遍重视。随着古体诗歌创作的发展,梅花也走进了诗人们的笔下,开始在诗笺上大放异彩。
南朝·宋诗人鲍照最先在诗中称赞梅花那不惧严寒的品格。他在《梅花落》写道: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人笔下的梅花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诗中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最先在诗中称梅花为报春信使的,是南朝·宋诗人陆凯。他在《赠范晔》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
最先从审美角度咏赞梅花的,是南朝·梁诗人何逊。他在《咏早梅》中写道: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春上来。
兔园本是汉梁孝王的园名,这里借指扬州的芳林苑。全诗的意思是:在花园里是容易看出时节的变化的,其中最使人惊异、最能标志时节变化的就是梅花。梅花不怕霜雪、不畏风寒,在下霜飘雪的时候,它就在路边开放了。梅花在台观周围开得很盛。梅花盛开的时候可以使被遗弃者见之有感而落泪,也可以使钟情的人触景兴怀而勃发。梅花大概也知道自己飘落得早,所以赶在正月就开起花来了。诗中称赞梅花开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风寒。通过对梅花这种坚贞品质的歌颂表达了诗人自己清高自负的思想。
最先借描写梅花寄托情怀的是南朝·陈诗人谢燮。他在《早梅》中写道: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诗人抓住一个“早”字,用极富表现心理状态的“疑”字和“畏”字,写出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隋朝宫女侯夫人最早将梅花自比。她在《春日看梅花(其二)》:中写道:
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
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
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比。诗人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到了唐代,诗人咏梅渐成风气。 唐人的咏梅诗,除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之外,出现了虽以模拟物象为主,但却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皆有咏梅之作,他们比南朝诗人更加注意到了梅花的美学价值,更加准确地把握住了梅花的精神品质。在唐代诗人笔下,我国咏梅诗已走向了成熟。
借梅花凌寒吐芳喻自己虽处逆境仍不改节操的首推张九龄,他在《庭梅咏》中写道:
芳意何能早,孤荣亦自危。
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
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
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
此时诗人遭谗被贬,所以诗一开篇就感叹:梅花啊,您怎能过早有芬芳之意?孤独地开花,也应自觉艰危!接下来写梅花虽弱小,却不怕寒冬,暗喻诗人虽在朝中孤弱,但在逆境艰困中仍不改节操的志向。诗人缘情体物,寄托遥深。更当贬谪之后,情怀郁悒,惓思君国。此诗写孤危的庭梅,在岁寒风雪之中,美好馨香如故,借以寄喻作者立身处世的大节。然而作者忧谗畏讥,自伤飘泊,情怀也很悲哀。
借写梅花抒身世之感的还有杜甫,他在《江梅》中写道: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梅花在腊月前就绽放了,一年的后半载梅花开得最多.虽知春光好,但寄居异乡的愁苦又如何能尽?白雪、梅树原本就是一样的颜色,江上之风也仿佛自己舞起波涛。故乡难以再见面,巍峨嶙峋的巫山再也见不到了。当时杜甫正客居四川夔州,年老多病。诗歌虽以“江梅”为名,却以抒写“客愁”为主,在咏梅的诗篇中别具一格。
诗人王维视梅花为家乡的代表,他在《杂诗》中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的心情。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晚唐诗人崔道融描写梅花,形神兼备,极为传神: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梅花》)
此诗起得高峻:“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写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寥寥数语,尽写梅花之高洁孤傲。三、四句“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更是俊逸,气象不凡。梅花的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得都不知道冬天的寒冷。“清极不知寒”,尽一“清”字,最得梅花之神韵。五、六句写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惹人怜惜。最后两句吁请北风理解梅花的心意,不要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了。表达诗人爱梅惜梅的心情。“孤标画本难”、“清极不知寒”,尽传梅花之精神, 突出了严寒中的梅花清香雅致、坚韧顽强、傲然独立的品格。
同为晚唐的李商隐见到十一月中旬开的梅花,不由得引起了身世之感: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首联奇峰突起,异彩光芒。梅树亭亭直立,花容清丽,无奈傍路而开,长得不是地方。虽然梅花香气沁人,可是过早地在十一月中旬开放,显得很不合时宜。诗人的品格才华,正像梅花的亭亭艳、裛裛香。然而由于牵涉到牛李党争,从而受到排挤,长期过着漂泊的游幕生活,正是生非其时,处境艰难。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颔联清怨凄楚,别开意境。先是埋怨素娥(指月里嫦娥)的“惟与月”,继而又指责主管霜的青女“不饶霜”。在诗人眼里,嫦娥让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给梅花增添姿色,而只是让月色皎洁,嫦娥只是赞助月亮,并不袒护梅花。青女不是要使梅花显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冻摧残梅花。这种难言的怨恨,正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写到这里,诗人的感情已达到饱和。颈联突然笔锋一转,对着梅花,怀念起朋友来了:“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想折一把梅花来赠给远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满把的梅花又有什么用呢?连寄一枝梅花都办不到,更觉得和朋友离别令人哀伤欲绝,愁肠寸断。尾联“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作者发问:梅花为了谁过早开花,而不等到报春才开花,成为旧历新年时的香花呢?在此诗人表达了对梅花的悲痛,这种悲痛也正是对自身遭遇的悲痛,诗人自己就正像梅花那样未能等到春的到来而过早地开放。
有的梅花得地气之先开得早,有的本就是早梅,在唐诗中就有许多以《早梅》为题的诗歌。
先看孟浩然的《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颜开。
少妇曾攀枝,将归插镜台。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此诗赞扬早梅凌寒独自开的大无畏精神,和少妇喜爱梅花的心情。“看不足”极写她对春光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柳宗元的《早梅》以梅自喻,别有意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高远广阔碧蓝的天空的背景,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吹”、 “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的南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连连不断的打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
诗人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 “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僧人齐己的《早梅》,也颇有寄托: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凝地下暖气于根茎,恢复了生机。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这首诗,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再看张谓的《早梅》诗: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元、明、清三代,咏梅之风历久不衰,各朝著名诗人,皆有咏梅佳作。特别是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题画诗,许多画家在热心画梅的同时,也在画卷上留下了咏梅佳作。
在题画诗中,当首推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一幅“墨梅图”即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图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再看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这也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 元代诗人陶宗仪也有一首《题画墨梅》: 明月孤山处士家,湖光寒浸玉横斜。 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 诗人描写画中的梅花似铁线圈成,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凌寒怒放的英姿。
元代诗人冯子振写有一首《西湖梅》: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全诗描写了西子湖畔的美丽梅花,与清风明月为知音,不与桃李争欢赏的清幽纯美,不为繁华改变素心的素雅高洁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 冯子振还写有一首《鸳鸯梅》: 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 诗中描写了寒塘边的并蒂梅花,成双成对、恰似鸳鸯的美丽形状。“只愁画角惊吹散,片影分飞最可伤”,只可惜军营的号角吹散了并蒂梅花的花瓣,最让人伤心。隐喻动乱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忧伤。
明代咏梅诗中,首推高启的《梅花诗》: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咏梅是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此诗写梅花有着仙风道骨,来到人间,栖居在大雪铺满的深山里,只有到那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见到它清秀动人的姿容。月下梅花之状又何其高洁绝尘!诗中将雪与梅当作是匹配的高士美人,塑造出一个个孤高、隐逸的梅花形象。梅伴雪生,正生出梅的坚强与高洁;雪为梅衬,又衬出梅的美丽与多情。“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诗人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变化融入梅花形象,赋予梅花崭新的情感内涵,具体表现为孤高中的激愤之情、乱离惊惧之感和故友挚交之情。他打破了两宋以来重复单调的咏梅模式,为咏梅诗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高启的梅花诗对传统的新变主要表现为其浓厚的主体色彩、复杂化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悟。
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刘基也写有一首《题墨梅》: 夭桃能紫杏能红,满面尘埃怯晚风。 争似罗浮山涧底,一枝清冷月明中。 刘基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的开国元勋。他在诗中将梅花与桃花杏花对比,突出梅花的高洁雅致,表现了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再看明代诗人方孝孺的《画梅》: 微雪初消月半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 方孝孺的《画梅》描写了微雪初消时的美丽梅花,写出梅花的清幽纯美,清香宜人。“清香传得天心在”,极写梅花的清香溢满人间,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
再看明代画家徐渭的《题画梅》: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徐渭是画家,又是诗人,可谓诗、书、画俱佳。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的“墨梅”画题诗。作者画梅,从来没有参照,或者说没见过“梅花谱”,所画的梅花,都是信手拈来,但又神形兼备、自有风韵。如果不信,就请看千千万万条树,冬天还是光溜溜的,东风一来,就染上了春绿。 洒脱不羁,率意而为,妙趣天成,这就是徐渭写诗、画画乃至做人的信条,这就造就了他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征,以致后来造成性格扭曲,自残自辱的现象出现。 从这首诗来看,似乎告诉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而是要勤于实践,大胆创新。“东风吹着便成春”一句,本来是形容“不拘一格”,崇尚自然法则的创作方法,但现在,也用来形容春天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景象,是一曲春的赞歌。  
再看清代诗人袁枚的两首咏梅诗:  
一般玉露总无私,山北山南分早迟。
恰使人心怜旧雨,最开多是隔年枝。
(《看梅四首》 选一)
    为惜繁枝手自分,剪刀摇动万重云。
折来细想无人赠,还供书窗我伴君。
(《折梅二首》 选一)
诗中赞美梅花无私开放,装点江山,怡人心情的风范。表现自己爱花、惜花、赏花的情致。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袁枚主张作诗应直抒胸臆,师法自然,强调独创,重视从民间语言中汲取营养。他有两联咏梅佳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都是受百姓语言的启发而成的。
清代画家李方膺也有一首《题画梅》: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挥毫纵横,水墨淋漓,那纸上俨然是几朵绽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呵,但愿天风把你吹到千家万户,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划为刻划,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艺术经验。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的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清代诗人宁调元写有一首《早梅》:
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 这首诗从“早”字入手,含蓄蕴藉,寄托深远。 梅花耻于像百花那样在春风艳阳下竞相开放,而是早于百花在寒冬的溪山深处苍崖下傲然开放, 赞美了梅花不惧严寒的大无畏精神。
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写有一首《画梅》: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金农的《画梅》描绘了梅花的傲霜挺拔和清丽脱俗,赞美了梅花如明月般纯洁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再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眼儿媚·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 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梅花冰肌玉骨,斗寒开放,清幽高洁,自然标格,不与凡花为伍,向来受到诗人的赏爱。故诗词中诗人每以梅花之品格喻人之品格。本篇亦是花品、人品合一的咏叹之作。在这首咏白梅的词中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表现了词人一种自足,一种孤往的性格与情怀。但也不乏孤高自赏,清凄自适的孤傲之情。寄托了作者的心志,产生了 “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
风景这边独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8: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