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0

唯有垂柳管别离——古诗词春之意象二:杨柳

[复制链接]

69

主题

906

帖子

3370

积分

功勋诗友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141
贡献
909
金钱
1273

功勋诗友奖章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6-3-5 17: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唯有垂柳管别离
——古诗词春之意象二:杨柳
在中国古诗词中,杨柳是春天一个情意丰富的意象。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交通与通讯都很不方便,此一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见了,今日的生离甚至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死别,所以古人对分别那么敏感,表现得那么哀痛也是可以理解的。古人在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在文人墨客中更为常见。我国折柳送别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中,《小雅·采薇》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诗共六章,最后一章中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的意思是说:想当年我被征入伍离开家乡时,门前的杨柳枝条婀娜、迎风摆拂,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今天我侥幸回来了,眼前却雨雪纷飞,景象寒冷凄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写哀情,景中含情,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辞别家园的依恋感伤的心情。春天,垂柳随风飘扬,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我”却要出门到遥远的地方去,远离家乡。当然,此处的“杨柳依依”也可以理解为被折下的柳枝传达出友人或者是亲人对“我”的依恋之情。一个“杨柳”意象就把这种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一起。
有一首隋朝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诗,其作者已无法考证,诗中描写青青柳条的垂地多姿,杨花的漫天飞舞,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着送别双方的情意绵绵;“柳条折尽花飞尽”,极写折柳之多,送别之頻。“借问行人归不归”,直接抒发了送别之人恋恋不舍、盼望离人速归的心情。
再看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
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
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
这首小诗写离情有情有境,小巧而感人。“杨柳最依依”,用《小雅·采薇》诗句,借杨柳枝条婀娜多姿、迎风摆拂,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表达对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盛唐诗人王之涣的《送别》诗写道: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诗人从眼前景物产生联想,他看到树上的柳枝被折去不少,想到这都是那些多情的送行者所为,他从眼前的景物想到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从柳条被“攀折苦”想到离别的人多,对这一社会现象发出了深沉的感叹。
在唐人眼中,柳与离别已结下不解之缘。“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这不仅成为它的专门职务,而且尽责尽职,任劳任怨,“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顾云《柳》);“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慕幽《柳》);刘商在《柳条歌送客》中更进一步描述道:“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东风吹又长。毵毵拂人行不进,依依送君无远近。”是柔长摇曳的柳枝既使行者不忍举步,又使送者依依不舍。如此费心伤神,难怪唐彦谦要提出“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柳》)的设问。
大诗人李白的《劳劳亭》写送别折柳,别有意境: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是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说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联诗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接下来怎么写呢?当时正值早春二月,连柳条也没有泛青。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我们不能不佩服李白这种过人的联想。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而李白到劳劳亭时,连柳条都还没有绿呢!但他却才思所至,忽发奇想,一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就把这首小诗提高到了众人难以企及的境界了,乾隆皇帝的评语最是干脆:“二十字,无不刺骨。”明代文坛怪杰谭元春则说得更绝:“古之伤心人,岂是寻常哀乐?”不管说此诗“刺骨”也好,还是作者不是“寻常哀乐”也好,总之,同是伤心,李白却从寻常景物中发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闪光点,明明是春风未绿江南岸之际,却被他写得有情有意,原来春风就是怕行人太伤心,才没有把柳条吹绿,这看似无理的拟人写法,却更加丰富了人间的离情别恨。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因而唐诗中描述于灞桥折柳赠别的篇章特别多。
先看戴叔伦的《赋于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诗中描绘了霸桥的风景和送别之多与苦,感叹柔弱的柳条被过早折取,长不到秋天。
杨巨源的《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则从另一个角度写道: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也是借替柳枝说话,叫风不要让低垂的柳枝扫路上的灰尘,突出其送别差事之苦,从而突出送别人心情之苦。
霸岸晴来送别頻,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怎解垂丝绊行人。
(唐 罗隐《柳》)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抒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离情别绪。杨柳啊,你自家的飞絮都留不住,怎么能垂下枝条绊留住远行的人啊!你留给多少亲朋挚友惜别的痛苦辛酸!
再看下面几首写折柳送别的诗: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唐 白居易《青门柳》)
青青柳树的翠绿色是“伤心色”,长长的柳条被折尽了,连春风都减弱了,这都是近来送别离人太多的缘故。诗人用“伤心色”、“减春风”极富感情色彩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之人的同情。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唐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诗中描写落晖中的柳条千条万绪,随风摇摆,袅袅依依,如烟似雾,极写柳条的繁茂。最后两句劝送行人不要把柳条折尽了,留一半迎接离人的归来。表达了对离人归来的期盼之情。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
诗中写送行人已不是以简单的柳条相赠,而要将柳条编为“同心结”赠给行人,以强调惜别之情。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处。
(唐 戴叔伦《堤上柳》)
青青的垂柳啊,你垂下的万条柔丝,编织了多少离情,又缝进了多少别绪,你使夫妻们肝肠寸断,又使多少情侣们爱意缠绵,泪水涟涟!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唐 雍裕之《江边柳》)
诗中的女主人公没有折柳送别。反而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难以割舍的依恋之情通过柳丝这一意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伤见路傍杨柳春,一枝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唐 施肩吾《杂曲歌辞·杨柳枝》)
写到折柳送别,路旁的杨柳一年复一年被离人攀折,杨柳逢春依旧可以长出新的枝条,尽管还是折着去年那一处的杨柳,但已经不是送去年离别的人(而是又有亲友离别)了。此处的折柳还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不觉令人更加感伤了。
分别之情令人难堪,诗人不免埋怨柳的无情: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唐 裴说《柳》)
诗中埋怨柳树无情,不懂得迎接离人归来,只知道送别离人。实则埋怨离人无情,弃家远离。
北宋词人王安国的《清平乐·春晚》写离别,也是以杨柳作背景: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此词写离别,然而所写景物却是碧涛春水、青青杨柳、晓莺啼鸣。此乃以春天美好的景物写离别,并把枝枝叶叶都赋予离情。
   起笔“留人不住”四字,扼要地写出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是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留”而“不住”,故启末二句之怨思。次句写分手前的饯行酒宴。席间那个不忍别的送行女子,想必是吃不下去;而即将登舟上路的男子,却喝了个“醉”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二句紧承“醉上兰舟去”,写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经的风光。江中是碧绿的春水,江上有宛啭的莺歌,是那样的宜人。这景象似乎正是轻别的行者轻松愉快的心境的象征。而“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则遥应“留人不住”句,是兰舟既发后渡头空余的景物,也是女子主观感觉中的景物,所以那垂柳 “枝枝叶叶”俱含“离情”。以上四句写景,浑然一体,却包含两种不同情感的象征。
   结句写情,却突然转折,说出决绝的话,寄语对方“此后锦书休寄”,因为“画楼云雨无凭”,犹言:我们青楼女子是靠不住的,你今后不必来信了,从此割断情感联系吧。其实这是负气之言,其中暗含难言之隐。妓女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爱的权利,即使有了倾心的男子,也没有长聚不散之理。彼此结欢之夕,纵使千般恩爱,时过境迁,便“留人不住”了。有感于此,所以干脆叫对方“此后锦书休寄”了。话虽如此,倘不想得到“锦书”,何以特别提到?
   总之,结尾两句以怨写爱,抒写出因多情而生绝望、绝望恰表明不忍割舍之情的矛盾情怀。周济《宋四家词选》评曰:“结语殊怨,然不忍割。”此乃深透之语。
王安国写春天离别提到杨柳,而比他早的柳永写秋天离别,也写到杨柳: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柳永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诗人,也留下了与杨柳有关的缠绵悱恻的诗意。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为什么柳永要说离别伤醉之后在杨柳岸边呢?很显然,古人分别喜欢折柳相送,因而要在杨柳岸边送别。杨柳一旦跟最伤心的离别扯上关系,就会被赋予跟离别一样的忧伤感情,因而柳永这首《雨霖铃》中运用了杨柳一个意象,就使离人更感肝肠寸断。
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原本与送别无关。但可能是由于这一乐府题中的“柳”字,后来依此题写诗者才逐渐将惜别与柳枝相联系,南朝梁元帝《折杨柳》中已有“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的句子。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思念远方亲人,要以柳相赠,正如赵嘏《垂柳覆金堤》中描述的:“驿使何时度,还将赠陇西。”“纤纤折杨柳, 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张九龄《折杨柳》)李白《折杨柳》中写妇女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亦云:“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而客居外地思念长安的人,也常以杨柳为寄托,元稹便曾在《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中向长安熟悉的柳树相托:“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殷勤为报长安柳,莫惜枝条动软声。”是柳枝,将四面八方的人心系在了一起,使他们得以朝夕和睦相处:即便分开,也能时时记挂心间,崔道融《杨柳枝》中的“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这些话,可算是很有代表性的了。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语诗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春天有太多景物值得赞颂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莺歌燕舞、花香鸟语……杨柳在这百花争艳的季节实则是很平凡的,那么古诗词中是如何通过杨柳这个意象来歌咏美好的春光呢?
人们在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之后,对于春天的到来,往往不是先从气温的变化,而是先从视觉所见最早泛绿的柳叶感知的。唐代诗人刘商说:“露井夭桃春未到,迟日犹寒柳开早。高枝低枝飞鹂黄,千条万条覆宫墙。”(《柳条歌送客》)唐代诗人徐黄也有“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光翠报春归”(《柳》)的感受。这些都是将绿柳作为春的象征,因为“兰芽吐玉,柳眼挑金”(《岁华纪丽》);“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唐 元稹《生春》),的确是柳之嫩芽作为使者,最先透露春消息的。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可以说是借杨柳来歌咏美好春光的代表之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梳妆成的高高柳树,千丝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这里借写柳条的美好姿态来赞美春天的神奇,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诗人用“似剪刀”形象地描写出来,春风一吹,就能梳理出千万条嫩绿的柳条,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绿色的生机。
春天的自然美景离不开柳,“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刘禹锡《杨柳枝词》),王维《早朝》诗中有“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之句,“柳暗花明”遂成后世人皆首肯之大好春光。雄伟富丽的唐代长安城也正赖有无数碧柳的掩映,才使其更加富有魅力的。就连满天飘雪般,飞向千家万家去的柳絮,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愉快,使他们得以欣赏到“处处东风扑晚阳,轻轻醉粉落无香”(唐 罗邺《柳絮》)这如画的景致。
有些诗人更将杨柳与春合为一体,甚至使其成为通解人意的有知之物。像“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唐 许景先《折柳篇》),对于这从东方如常人一般经由灞桥缓步而来的“春色”,谁个不双手欢迎!“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二月二日》),“无赖”为唐人习用对爱极之人或物的俏骂语。唐代诗人杜牧的“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柳绝句》),以及白居易的“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杨柳枝词》),便又都将柳写得如此多情,连春风已为之神魂颠倒了,更何况人!
杨柳既成为春的化身,诗人也就不断派给它特殊的用场,赋予它不同的意义。比如每年长安的柳树,都会“媚作千门秀,连为一道春”(唐 欧阳詹《御沟新柳》),而且辉映四邻,光彩照人。“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唐 李中《题柳》),它竟以自己的韵致和柔情,胜过了娇艳的群花,也就难怪“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 杨巨源《和练师素秀才杨柳》),要对它格外倾心了。
南宋志南和尚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用杨柳意象,生动而脱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诗意的春日远足!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再看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的前两句描写农村的春天景象: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把杨柳当作人来写,杨柳为烟雾迷蒙的景色陶醉,人则为烟柳图而陶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股浓浓的春意在这两句诗中表露无遗。
杨柳意象在古诗词中也常和爱情联系起来。
先看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九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中借杨柳这个意象描写了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绿柳如烟,随风飘曳,春水如镜,倒映着满江的新绿,江边那恬静而怡美的少女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一阵歌声和着春风幽幽而来,撩动了眼角眉梢都是情的少女情怀,少女抬头望去,一叶扁舟载着那人和悠远的歌声,缓缓划过如镜的水面,在少女的心里掀起阵阵涟漪。杨柳的婀娜多姿渲染了少女怀春的心情。
再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这两句诗堪称恋人间约会的经典之作,被无数后人所引用。佳人相约在月亮爬上柳树梢头之时,黄昏之后。皎洁如水的月光,婆娑起舞的垂柳,随风摆动的柳条,恰若那纯情少女的飘逸长发。多么令人陶醉的一幅画面啊,相信这样的约会不会不让人怦然心动。在这里,杨柳这个意象的作用就在于创造出了一个美好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婀娜多姿的杨柳恰似那个相约的风姿绰约的女子,令人神往。
南宋词人吴文英的《风入松》:“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写出了词人对情人的相思之情。楼前绿荫浓暗处是昔日依依惜别的地方,当中的每一缕柳丝,都寄托着一寸柔情。西园是梦窗(吴文英的号)牵魂梦绕之地,是他跟情人悲欢离合地方,梦窗和情人在柳丝飘荡的路上分手,自此柳成为其词中常出现的意象。梦窗睹物思人,杨柳依依,多么美好的场景啊,但是心爱的人已经不在身边了,昔日的欢声笑语只能成为今天的凄美回忆,怎能不令人黯然伤神?这里的杨柳则是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作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描写出少妇赏春见杨柳时的心理变化: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道忧愁,春日里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赏春。忽然看见小路尽头的杨柳又被春风吹绿了,猛然意识到一年又过去了,时光易逝,而夫君还没归来,才后悔当初怂恿丈夫去边疆建功立业。青翠的杨柳是春天很好的象征,杨柳青青,本来是很美好的场景,但闺中妇人由此却看到韶光易逝,青春不再,丈夫远在边疆,难跟丈夫共享这美好的春色,不由心生怨愁。唐代诗人郭震的“陌头杨柳枝,已被春风吹。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跟王昌龄的《闺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少妇由春日里嫩绿的杨柳引起的怨与愁。
北宋词人晏殊的《诉衷情》,则描写了一幅春雨过后垂柳青翠欲滴的美丽画面,展现了春日里的美好场景,反衬女主人公的春怨: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这首词,上片以景衬情,下片则描绘人物时蕴情会意。全篇借春风杨柳绘写浓春美景,衬托香阁女子的绰约风姿,曲折传达出女主人公的离思别意。景与情谐,物与人合,宛转含蓄,情致缠绵。全篇明以柳起,暗以柳结,中间所及,关涉到柳。全词着意描写浓春烟景中,巧妙地将杨柳的丝缕和人物的纷乱心绪牵连绾合,衬写出香闺女子的春怨,情景交融,别具风情。
杨柳意象还被赋予人生哲理和生活的启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这两句诗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暮春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到西山游览,经过一山又一水,山峦重叠,流水缭绕,让人有一种迷路的感觉,转个弯,忽然望见一个村子前面柳树成荫,繁花似锦。陆游借用杨柳这个意象,描写出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然而它的含义还不仅于此,青青的杨柳象征美好的事物,这两句绮丽的诗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面对困难险阻,我们不要畏惧,不要退缩,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永不言败,那么我们总会到达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曲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借劝对方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而听他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揭示出不要总是对过去耿耿于怀,要善于畅想未来的道理。
元朝关汉卿在其《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中有这么两句诗:“着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刻意种下一株花,细心呵护,却没有发芽,无意中插下的一枝柳条,却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一片。关汉卿抓住杨柳容易成活这个特点,揭露出生活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刻意去做的事情,因为太过心急与刻意,反而可能失败,一个无心之举却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进而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做事要以平淡之心处之,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风景这边独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