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0

南风树树熟枇杷——古诗词夏之意象四:南风

[复制链接]

69

主题

906

帖子

3370

积分

功勋诗友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141
贡献
909
金钱
1273

功勋诗友奖章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6-3-5 17: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风树树熟枇杷
——古诗词夏之意象四:南风
川 雪
在古诗词中,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是带有季节性的。这是由于古代中原的地理环境影响了文化意识,由于是季风性气候,所以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风。可以把诗词里的风对应为:东风——春风,南风——夏风,西风——秋风,北风——冬风。南风往往指的是暖春和夏季的风,南风的意象通常是比较温暖、舒适、和煦的。
南风意象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相传为舜帝所作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意思是: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全诗四句,但情思复杂。它借舜帝口吻抒发了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因为,清凉而适时的南风,对万民百姓的生活是那样重要,那样不可缺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这是就苦夏的日常生活而言。赤日炎炎,暑气如蒸,百姓怎能无怨?而南风一起,天气转凉,万民必有喜色。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凉的南风可以解民之愠,适时的南风则可以阜民之财,由日常生活转而到收成财物,诗意更进一层。立夏后是农忙季节,是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所以夏季温暖的南风合乎时令,可以增长老百姓的收成,增加财物。《礼记·乐记》曰:“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可见,“南风”的“阜民之财”比之“解民之愠”更为重要,也更为令人祈盼。因此,前人大都从这方面来阐释诗旨。司马迁说:“《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史记·乐书》)王肃也说:“《南风》,育养民之诗也。”概言之,《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
南风可以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当然,此诗的主题是诗人对其时害民的苛刻赋税提出了尖锐批判,对劳苦百姓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殷切的怜悯和同情。进而反省自己,自疚自愧。全诗反映了劳苦百姓的凄惨境遇,呼出了劳苦百姓的心声。
诗中“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两句,写出了南风带来的丰收与美好,呈现出一派丰盈现象,大画面是让人高兴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盈现象下农人的悲痛呢?反衬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诗歌的悲剧意味。
在《诗经·邶风·凯风》里,以南风起兴,赞美母爱: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的意思是: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
美丽可爱的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凯风》以旁衬对比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母亲辛劳地养育子女的感人形象。由于长年操劳,母亲的身躯如同酸枣枝条随风弯曲,腰已弯、背已驼。而且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这种反常的情况和悲剧的命运,不禁令人对母亲寄予深切同情,而对不孝子女予以谴责和鄙视。诗的末节以黄莺的啼声婉转动听来比喻、讽刺子女们嘴上说的比唱的好听,然而实际上言行不一或言而无信,或互相推诿而造成没有一人对母亲尽孝,导致老母在晚年时孤苦伶仃,无所依靠。
本篇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篇,作者既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比兴和复叠的手法,使感慨更入人心;也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有子七人亦自惭不能报母恩来衬托母亲的伟大,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样。
这首诗,是中国出现的第一首赞颂母爱的诗。后人常用“凯风”来指代母爱。“凯风自南”突出了南风的和煦与温馨。
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墨萱图》,也是用南风意象表现母爱的诗: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诗的意思是: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游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更是惭愧。
萱草花是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它的另一称号是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与担忧。结句“愧听慧鸟语”,表达了游子对自己不能奉养母亲的羞愧与歉意。
南风有情,常寄相思之意。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里最美的抒情诗,却不止是写情,连写景亦开出一片新天地,南方有些地方江海不分,过江亦说是过海。所谓“海水梦悠悠”,不过是江水梦悠悠罢了,用“海”字显得广大浩淼,将私情也化入天地间了。“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把南风写得很有情意,把“我”的相思之梦吹到西洲的那个“她”或“他”,把相思之意写得含蓄而有韵致。
再如唐代诗人李益的《长干行》:
忆昔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诗中女主人公的丈夫长年在外,她在家中的思念只好托付给风了。五月南风吹来,思念丈夫到了巴陵一带;八月西风吹来,思念丈夫从扬子江出发,能早点回家。诗中的南风、西风,是引起女主人公情思的媒介。
南风还用于寄寓思乡之情,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游览金陵(今南京)时因思念东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家中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而创作的诗篇。此诗形同一封家书,语言朴素,笔触细腻,由眼前景,遥及寄居东鲁的儿女,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父子亲情。
诗以景发端,在读者面前展示了“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吴地”(这里指南京)桑叶一片碧绿,春蚕快要结茧的情景,描绘得清新如画。接着,即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感到自己浪迹江湖,茫无定止,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思念及此,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今后的归期尚茫然无定。诗人对离别了将近三年的远在山东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女更倾注了最深挚的感情。“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关爱、思念之情。
诗中的南风意象,是触发诗人展开想象的重要媒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的心由于南风的吹拂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
诗人把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形象和神态都想象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折花倚桃边”,小女娇娆娴雅的神态维妙维肖;”泪下如流泉”,女儿思父伤感的情状活现眼前;“与姊亦齐肩”,竟连小儿子的身长也未忽略;“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一片思念之情,自然流泻。其中最妙的是“折花不见我”一句,诗人不仅想象到儿女的体态、容貌、动作、神情,甚至连女儿的心理活动都一一想到,一一摹写,可见想象之细密,思念之深切。
紧接下来,诗人又从幻境回到了现实。于是,在艺术画面上读者又重新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看到他“肝肠日忧煎”的模样和“裂素写远意”的动作。诚挚而急切的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全诗由见吴人劳作而思家里当是春耕时节,继而对家中的桃树展开描写,随即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结尾点明题意,表达寄托思念之意。全篇如同一封家书,言辞亲切,充满关爱之情。
南风意象在离别诗中很有情意,如唐代诗人李颀的《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
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与他交情较深,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
开始四句是第一部分,以托物抒情的手法,点明分别的时间和原因。“四月南风大麦黄”一句,概括出时令特点,明白晓畅。“嘶马出门思旧乡”一句,以出行之马喻人,既点出了题意,又有几分新颖。
接下来八句是第二部分,诗人以多种手法描绘陈章甫的外貌和品格,为挚友绘出一幅生动传神的画像。
首先,描绘陈章甫光明坦荡的内心世界和气宇轩昂的外表仪态。“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陈侯是对陈章甫的尊称。内心里,他作人坦荡,外表上他宽额美髯,仪表堂堂。两句诗前后映衬,突出了陈章甫表里一致的气质。
其次,借用典故描写陈章甫的才学品性。“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按《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我晒书’。”在此,以郝隆比陈章甫,说明他不仅才学雄富,而且与郝隆一样落拓不羁,不愿和世俗权贵同流合污。
再次,用白描的手法写陈章甫罢官后的生活与心态。罢官后时常一醉方休,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但醉卧醒来,仍不能不空望孤云。“空望”二字一方面,反映出陈章甫虽有高情远志,却不能实现,只能空望,不难想见他胸中的不平和愤懑!二来,通过落拓失意而凝望孤云的情态,突出了他不愿投靠达官贵人的孤高性格。
最后六句是第三部分,用高度概括的笔触,写两人的遭遇和惜别难舍之情。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陈章甫为人耿直,敢于顶撞当朝权贵。这样正直不阿的人,在封建社会中当然难以见容。对此,诗人扣住送别,借津渡风波,很自然地将陈章甫的遭遇融汇进了这一艺术形象之中,它既是诗人对陈章甫仕途失意的艺术概括,又是对“连天黑”的世道的揭露与批判。“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李颀家在颍阳,古属郑国,因此自称郑国游人。李颀原想以苦读建功立业,可是在任新乡县尉之后,由于他不愿趋奉权贵很长时间未被升职重用,不仅幻想破灭,而且落到了“数年作吏家屡空”的结果,因此他产生了辞官归隐的思想。“洛阳行子”指陈章甫。他怀才不遇,对社会世道不满,但又无力改变,只得空自叹息而已。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现实失望和不满的共同心声。“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以谒问透露出世态炎凉,反映了李颀与陈章甫之间的深厚友谊,不因陈的被罢官而有所减损。
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通过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南风在古诗词中也叫“熏风”,意思是温暖和煦的风,如白居易的《首夏南池独酌》: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
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
绿苹散还合,赪鲤跳复沉。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
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
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沉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诗人临池独酌,满眼美景。南风吹来,和煦温馨。池边芳草丛生,林木茂密。新叶翠绿,黄莺婉转。池中绿萍时散时合,锦鲤跳跃复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谓薰风兼细雨,喜至怨忧除,诗中“熏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怀。
宋代大诗人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中,也写到“熏风”: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此词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词中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上片首二句抓住蝉声乍歇,“薰风”初起这一刹那的感觉,写环境之美。“熏风”即南风,既点明是初夏,又给人和煦温馨之感。词人采用对比手法,明写“咽新蝉”,暗与蝉声乱鸣时相比,使人明显地感觉到寂静。同时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将四周的无声无息渲染得淋漓尽致,使人由环境的静寂体味到女主人公的悠闲。
下片写这个少女午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她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作者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于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宋代诗人刘攽《新晴》中的南风,颇有情趣:.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第一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这满地之苔是因久雨初晴,写出了幽静的境界。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诗人以雨后的景象开头,这景象的明显特点是周围的地上都长满了青苔。众所周知,适宜于青苔生长的必须是阴湿的地方,所以诗中虽未涉及雨期多长,但也意味着现在是久雨刚晴,自然地扣住了诗题,同时有隐含着一种欣喜之情。而读者从“满地”一词就可想像得到眼前是一片苍翠的色彩,在阳光的映照下就显得颇有生意。同样,绿树也因雨而更加青翠,人也因雨而暂时驻足,少了走动,那么,在这安静的环境中美美地睡一觉,也便合情顺理了,所以前两句虽然只写了周围的环境,但蕴涵着许多因果关系,表现了闲适自如的日常生活片段。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把“南风”当作老朋友看待,而在这“无人”来访之时,对于“南风”的造访便产生了一种亲切之感,因而“南风”也无所顾忌,可以随便翻书,成了诗人的知音,于是,就在“无人”的境况中平添了不少引人遐想的情趣。
再看明代诗人杨基的《天平山中》所写的南风: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天平山是吴中名胜之一,林木秀润,奇石纵横,诗人自幼生活在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对他来说,都十分熟悉,十分亲切。此诗剪取了他闲居时的一个生活片段,写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诗的前两句宛如一幅工笔画,在绵绵细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初夏所特有的景观。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喜悦之情。
后两句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两句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两句中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景色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的描写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风景这边独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