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0|回复: 0

谈律诗的虚实

[复制链接]

69

主题

906

帖子

3370

积分

功勋诗友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功勋诗友

Rank: 3Rank: 3

威望
141
贡献
909
金钱
1273

功勋诗友奖章巾帼诗人勋章

发表于 2016-3-5 17: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律诗的虚实
律诗,讲究虚实结合。词亦同理。《谈律诗的虚实》实际是谈诗词的虚实。
    律诗的虚实结合是为了增加诗的美感和诗意的深度。因为诗中必不可少地要写到自然景物,但现实的自然景物不可能完全符合诗的意境完美的要求,而有必要按照诗人的理想去增加相应的物象。诗中完全写实,也不可能揭示诗中深刻的内涵,而有必要在写实的基础之上加以抒情和议论。诗中要表达诗人的理想愿望,只写已然、实有和有形不可能满足需要,而有必要写出未然、确无和无形。只有这样满足诗人对诗的美和思想深度的要求,才能使诗达到尽可能的完美的程度。
    律诗的虚实结合大致有六个方面。
    第一,实景与虚景结合。一切文学作品都会有景物描写,这景物描写都是客观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吗?不可能的。因为作者是活生生的人,而活生生的人总是有思想的,这样,作者在描写景物、人物、事件时,总会加上个人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一切作者描写的一切,都不会是纯客观的。况且,作者对自己描写的对象感到有缺欠有赘余时,总会按照自己的愿望与需要加以增减,这样就必然会有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写入到文学作品中来。这样就把实际的东西与虚拟的东西结合起来了。这也是典型 化的需要。如此一来,一切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实与虚的结合。一切文学作品也就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了。
    暂且抛开律诗,先来看一下小说的虚实结合,现实之境与创设之境的结合。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都是写的社会生活的,可有哪一个自然环境是纯客观的?有哪一件事是原原本本的?又有哪一个人是历史上真真实实的样子?都不是。都有大量的作者创造的成分。如果把《三国演义》同《三国志》对照起来,就会发现,很多事实与人物是大相径庭的。把《水浒传》与《大宋宣和遗事》对照起来,更是天壤之别。而《西游记》只有唐三藏取经这件事本身是历史的真实,环境、人物、事件,多是作者创造的神话,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艺术折射。在诗词中描写的各种景象从来就不会完全都是客观存在的,有不少景象是想象出来的。
    现在我们来看白居易的一首律诗。这是在乱离的岁月里寄给兄弟妹的诗“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原题特长,紧缩成八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首诗首联概括全诗的主要意思;颔联写亲自看到的社会景象,是写现实之境;颈联运用比喻方法写兄弟妹们分散的情形,是写想象之境。由于虚实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形与兄弟妹的分散的情形既具体真实,又生动形象。颔联、颈联虚实结合,共同充实首联的内容,不但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又为尾联作了坚实的铺垫。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是合理想象,是虚写,既做到了虚实结合,又十分恰当地照应了“骨肉流离”“千里雁”“九秋蓬”,全诗结合得紧密完整。        
    词,也要虚实结合,尤其是景物描写。我们看一下柳永的词《雨霖铃》(这是一首词,词的本质也是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首词写的是送别,表现的自然是浓浓的离愁别绪,而前三句是用景物衬托的,是以哀景写哀情。但送别时恰恰是“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地点又是“长亭”,时间又是傍晚,这四种情形都赶在一起了吗?不一定。这只不过是客观实景和作者心中的虚景的巧妙结合罢了。但只不过何为实何为虚,我们无从分辨罢了。这首词下阕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很明显,这是设想第二天清晨的情景,不是现实的,是虚写。可以肯定地说,一切文学作品之景,都是虚实结合的。其实,虚实结合不仅限于景,物亦然,事亦然,人亦然,也可以称为实象与虚象,总之都是虚实结合的。由此可见,不少诗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而律诗似乎更需要虚实结合。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所描写的景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我国北方的景象,可又有谁能看到“千里”“万里”的北国风光呢?况且一个“须”字,表明“晴日,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是想象之词,是虚拟之景。又有谁能把这景象描写得如此雄伟壮丽,诗句又如此整齐、高雅、淡美呢?这不就是想象和创造吗?虚实结合之功,自在其中。
    实景与虚景的结合,是创作诗词最常用的方法,此法是创造诗和诗意景象的最佳方法。
     第二,现实与虚幻结合。文学作品有意境,有的是客观现实固有之境,但这种客观现实固有之境,绝不会是纯自然纯客观之境;有的是客观现实之境与作者头脑中虚幻之境的结合;有的纯是虚幻之境,虚幻之境是永远不能变为现实的。当然这种纯虚幻之境亦是客观现实之境的一种折射。小说中,《西游记》描写了人间、天宫、龙宫以至妖怪世界,构成了虚实结合。这些虚构的世界、景象,是永远不能成为现实的,是艺术的创造。诗词多有虚幻之境。毛泽东的《送瘟神》之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诗中尾联设想与牛郎的问答,是虚写,写虚幻之境。《送瘟神》之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诗中第七句是想象,是虚构,做到了虚实结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浪漫主义写法。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闻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把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忠魂想象成杨花柳絮,这有形有状的生动形象升入月宫,受到吴刚、嫦娥的热烈欢迎,当得到革命胜利的消息时竟无比激动,“泪飞顿作倾盆雨”,这真是一个高超的艺术创造,达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这首词的成就足以表现想象和创造的作用。诗词是艺术的创造。现实之境经过艺术加工,并结合虚幻之境,成了创造之境。创造之境高于现实之境,美于现实之境。诗词需要创造美好之境。
    现实与虚幻的结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的最佳方法。其主要特征是通过想象创造的虚幻是永远不能变现实的。
    第三,已然与未然结合。诗词中有已然之事和未然之事,已然之境、未然之境。已然之事、已然之境,就是诗词中描写出来的已经成为现实的东西。未然之事、未然之境,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未然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诗词中写出来的想要做到并能够做到的。我们来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前两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写的是已然之境,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颔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和尾联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却是想象之中的,还没有做到的事情,这就是未然之事,未然之境。这首诗中已然之境和未然之境紧密结合起来。
    其二,诗词中写出来的现在未做的,不知以后如何。张籍的《没蕃故人》“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旧旗。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这首诗首联是回忆,颔联、颈联写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而尾联一个“欲”字很明显写的是合理想象中的尚未做到的事,构成了虚实结合。
    其三,诗词中写出来的不想做或不能做的。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诗中尾联是不能做,也不想做的,是虚写一笔,构成虚实结合。
    当然,这未然的理想之境有大有小。写远大理想的就大,写日常生活情形的就小。上面举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一个小的未然之境。大的未然之境,如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縛住苍龙?”,这是在展望革命的未来,写的是未然之境。《沁园春•长沙》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境界更加宏大,面对广阔的天地发问:未来谁主宰中华大地呀?这里写的亦是未来之境,未然之境,是大的未然之境。
    诗词中已然之境与未然之境的结合常常会使诗词的气象更加恢宏,增加诗词的意蕴与艺术性。
    第四,实有与确无结合。诗词中所写之境,多数是实见之景,实有之境,如日月星辰,风花雪月,高山流水,青松绿藤,白云紫气,等等,但有时却将不曾有的东西以否定诗句写出,这也是一种虚,实写实有,虚写虚无,肯定写实有,否定写虚无,从而构成虚实结合。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中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前一句写实,而后一句却以否定的句式写出不曾存在的钟声,一实一虚,一动一静,既描绘了幽谧的意境,又表现了较高的艺术性。秦韬玉的《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年年苦恨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第三联“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是将实有之事与确无之事对比写出来,构成虚实结合。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是将实有之事与确无之事结合起来,构成虚实结合,形成艺术性。实有与确无的结合,有时是在无奈之下写出的,但往往想象奇特,构成反对,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第五,有形与无形结合。律诗中,常常把有形的具体的事物与无形的抽象的事物结合,构成巧妙的诗句,让人体会艺术性的高超。《红楼梦》中林黛玉、香菱联诗,其中有一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寒塘”“鹤影”“冷 月”都是有形的具体的事物,而“诗魂”是无形的抽象的事物,诗中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美妙的意境,给人以绝妙的美感。戴复古的《月夜舟中》“满船明月浸虚空,绿水无痕夜气冲。诗思浮沉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数点渔灯依古岸,断桥垂露滴梧桐”,这首诗中的第二联两句诗“诗思”与“樯影”、“梦魂”与“橹声”都是无形与有形的完美结合。崔涂的《春夕旅怀》“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春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催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第二联“蝴蝶梦中家万里”是虚,“杜鹃枝上月三更”是实,构成了虚实结合。这几首诗都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奇妙的想象,创造了神奇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是创造出美好的奇异之境的妙招,用之必显奇效。
    第六,物象与情理结合。诗词中常有物象与情理的结合。这里说的物象是广义的,包括景象、物象、事项、人物;情理是指抒情和说理。写物象是为了给情理提供依据, 作铺垫,情理是揭示出物象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这样,写景或叙事就与抒情说理紧密结合起来了。
    全诗意在抒情的,物象与抒情结合。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意在抒情,诗中罗列了较多的物象,结尾抒发送别之情。物象为实,别情为虚,做到虚实结合。
    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陌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中聚会了众多物象,最后抒发了思乡之情。物象与乡情,是虚实结合。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物象与思君忧国之心结合,虚实一体,诗意深刻。
    刘长卿的《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诗中前三联描写实景,景中含情,尾联集中抒情,表示对贾谊的同情,同时也是自叹遭贬之心境,做到写景抒情的虚实结合。
全诗意在说理的,物象与说理结合。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是物象,后两句从前面的物象中悟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里。是虚,做到了虚实结合。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前两句运用物象写出人们迎接新春到来的热闹景象,后两句概括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改革变化发展前进的真理。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二句叙事写景,写出在正面、侧面,远近高低各个不同的位置、角度看山会得出不同结论的情形。三四两句进一步概括出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的叙事写景是写实,后面的说理是写虚,做到了写物象与阐述道理的紧密结合。
    岑参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诗中前三联诗描写景象和事实,尾联诗抒情性的议论,赞扬中书舍人贾至的诗高妙难和,做到了虚实结合。
    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先写了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占领南京,写实。然后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概括出彻底革命的道理,紧接着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藏桑”的诗句概括出天地间永远发展变化以至无穷的道理,写虚。全诗作到虚实结合,天衣无缝。再看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先写实,写出井冈山的新景象和回忆往昔的情形;后写虚,由井冈山的深刻巨大的变化,总结并概括出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以上这几首诗词都运用了物象与理论结合,即虚实结合的方法,不仅创造了美,而且阐述了道理,深化了诗意。
(内容来自网络)

风景这边独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