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功勋诗友
精华0
注册时间2016-3-3
威望141
金钱1273
贡献909
功勋诗友
香港诗词学会论坛功勋诗友
 
威望- 141 点
贡献- 909 次
金钱- 1273 枚
 
|
《立意和谋篇》 青云老师
《立意和谋篇》 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大家晚上好!关于诗的立意问题,其实前面晓风老师已讲过一节大课《明确主题好写诗》。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晓风老师的讲义。今晚我只是不揣浅陋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在学诗过程中关于立意方面的一些心得,最后再通过古人的一些诗例和大一起学习一些谋篇技巧。难免会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切入点(个人提法)很多时候,我跟诗友们交流时,我有一句口头禅:找不到切入点,没法下笔。可连我自己也没有给这个“切入点”下过一个定义。后来我终于在网络上见到了一个类似的提法“切入角度”。不管切入点也好,切入角度也好,其实就是下笔之前,你为了好下笔,经过反复思考或灵感闪现,在你与某事某物或某个命题之间出现的一个契合点。有了这个契合点,于是乎便切入了主题,也即产生了一首诗的立意。
这个立意起初也许有点模糊,经过进一步联想或者逻辑思维参与,使之明朗化,从而就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立意,于是便可以下笔了。当然下笔之前会有一个整体构思过程,那便是谋篇的问题了,谋篇跟立意是密不可分的,而立意却是首位的。我不善于引用或分析古人的东西,在这里拿自己的拙作为例,来说明不同的切入点产生不同的立意:
五律·蝉文/青云逸叟
自度清风曲,推敲大半生。
灵根心底得,佛性洞中萌。
昧昧难开窍,迟迟不放声。
老来堪亮嗓,解甲一身轻。
七绝·蝉文/青云逸叟
傍得高枝天地宽,琼浆助兴唱声欢。
既能自诩名知了.,可晓时人正举竿。
先不管诗写的好赖,大家不难看出,对于这同一个题目,单就这二首诗的立意来说,是截然不同的。下面我就分别说一下这二首诗的立意过程:前者切入点是:蝉的一生不容易。进一步联想到作者自己,从而初步产生了一个偏重于以个人雅兴为主的立意出来。蝉即我,我即蝉。然后才能进行谋篇下笔,炼字炼句并进一步炼意。后者切入点是:叫嚣烦人,捉来下酒。进一步联想到当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便产生了一个针砭时弊的立意出来。然后谋篇下笔
虽同是写蝉,因切入点不同,立意也就不同,分别以不同的立意进行构思谋篇,进行写境造境及炼字炼句。自然就有了褒贬之别了。
二、立意:文以意为主”这一写作原则自三国曹丕提出之后,历代作家、诗人、词客一直遵循。所谓“以意为主”就是强调诗(词、联)要有充实、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固然重要,但它只是把思想感情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它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因此“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只能“以意遣词,”不能“以词遣意”。清代大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更明确地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就是说,“意”是全诗的中心和统帅。在任何一首诗中,“意”都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没有统帅地位的“意”,这没有统帅地位的“意”,这首诗肯定是七拼八凑的大杂烩。 “立意”既然是“统帅”,就必须在动笔之前确立,叫做“意在笔先”。这正如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必须在动工之前。这个方案要充分体现建设的理念(意),具体施工就必须按照这个方案去做。 “意在笔先”是作诗不可违背的规律,千万不要没有立意而一句一句地临时去凑。但是,历史上也有人反对“意在笔先”,如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岂先立许多意思而后措词乎?盖意随笔生,不假布置。”这种观点,我是不能苟同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一句,这只是艺术夸张,用以形容李白的才思敏捷而已。退一万步说,即便这是事实,也只能适用于有丰富生活积累,有深厚文化底蕴,有非凡想象力而才思敏捷的李白,别人我看是做不到的。即使“才高八斗”的曹植在七步成诗之前那一瞬间,肯定是确定了“兄弟相煎”这一主题才有可能在七步之中吟出句句都紧扣“兄弟相煎”这个“意”的千古名篇的。
1.什么是立意要写好一首诗词,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为啥而写。也就是写作目的。平时我们会对周围的很多事物产生兴趣。会被这些事物所打动,因而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感。那么这种在你心灵上引起共鸣的东西,也就是你要想写的动力。你会对这些要想写的东西进行梳理。把他们为何能让你感兴趣的内涵弄清楚。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立意
2.如何立意。立意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对外界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因而,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要写的中心就成为立意的初衷。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那么写出来的文字就会有不同的中心。比如。阳春三月,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面对如此美景,在不同人的眼里感受是不同的。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房间广播]16---明月(180389572):比如,唐朝诗人崔护写的七言绝句《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道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诗中诗人面对桃花盛开的新春景象,想到的不是赞美那鲜艳的桃花,而是一种惆怅,一种遗憾。也说明了另一个道理,有些美好的东西也许是相遇在不经意间。但如果你不去刻意的追求她,可能永远不会再得到。
再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同是春天,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感受不同,在写诗时所定下的中心就不同。因此在立意时一定要从自身当时的感受来决定。决不可随意动笔,写到哪里算哪里。
3,感情对立意的影响在立意时有诸多的因素。比如季节,天气,温度,灵感等。但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感情。人们在确立一个中心思想时。感情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一定要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思想感情来决定自己的中心。 比如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然在白帝城接到皇帝赦免他的诏令,前罪全免,官复原职,你想这是何等令人欣喜若狂的的消息 ,但李白没有直接向人们诉说自己的高兴心情,而是以一首【七绝:朝发白帝城】把自己的兴奋表现出来。在诗中李白用简练明快的语言向人们昭示了自己的无比愉快。千里,一日,轻舟,万重等欢快的语?
4. 立意、创意是诗词创作的第一关 ):诗的境界有无和高低,主要是看“立意”和意境。立意,一般理解为写诗时的命意,确立要写的主题,要表达的意思,要反映什么问题。宋代刘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清代王夫之说:“诗以意为主,意犹帅也。”《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时说:“词句终究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立意首先要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有个识美丑,别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立意错了,歌颂了该憎恨该诅咒的东西。这表明诗人必须识别美丑、善恶、是非的重要性。识别能力,判断能力是立意的基础。因此,诗人必须提高政治觉悟和历史知识,例如秦兵马俑发掘出来后,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很多人写诗,但各的立意不同,多数是写兵马俑雕塑的精美,赞美我国古代的工匠,这当然不会错。但这主要是艺术评论家和考古学家的事,诗人的责任不是这个,诗人应是看了兵马俑后所产生的历史感和对这一史迹历史的评价,下面看看几位当代著名诗人对写这诗的立意,同时也可看出他们如何创造意境。
沙丘落日风吟树,博浪惊魂月坠天。
地下本来无敌国,何须兵马俑三千。
这是荒芜先生写的,一、二句就是创造意境,三、四句就是立意了。
下面是林从龙先生的: “
胆丧荆卿剑,魂惊博浪椎。
泥封兵马俑,能否慰孤危?” “
千里金城六国摧,甲兵弩箭备为谁?
苦秦人满泉台路,魂魄先惊博浪椎。” 这些诗的立意就提高了,有了历史感和表现了爱憎的感情,如诗中谴责秦始皇杀人太多,他们在黄泉路上要找你复仇,所以死后还带泥俑三千,许多还带讽刺语气。这些诗有独特见解,不流于一般,就是有创意的好诗。
三、我是如何立意的一)命题写诗之立意 1. 咏物题目:如某诗群有一次作业供选题目:《石灰》《煤炭》《蜡烛》《火柴》《粉笔》《卵石》《路》《伞》就以上八个题目,可任选一题,多写不限,律绝均可。
七绝·煤炭文/青云逸叟
黑神地府裹头眠,惊梦开封复见天。
遣向人间司冷暖,功成奉召化青烟。
本意:像黑神一样被埋在地下沉睡千万年之久,被人开采出来得见天日,接着又被派往人间掌管冷暖之事,即为人供暖,最终为人间献身化为烟烬,用牺牲自己来完成了使命。寓意:不管以前如何,一旦得到赏识重用,宁愿献身也不辱使命。(当然这一首亦有暗藏之立意,可挖可不挖。)
七绝·石灰(一)文/青云逸叟
补天落选遇师尊,八卦炉中铸就魂。
水火成全千古志,但凭清白照乾坤。本意:补天落选之石,沉睡千古,遇到了人,被人采来烧练成石灰,历经水火终于成就了千古之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人世间发挥自己的作用。寓意:人靠实力总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没必要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斗志,也没必要奴颜婢膝。
这一首创作思路本想尽量避开于谦的立意,可写出来以后,自己读了几遍,基本上还是吃了人家于谦的剩饭,所以又重新写了一首:七绝·石灰(二)文/青云逸叟
潜修万载出山门,烈火锻身除杂痕。
冷水洗心魂再造,终成洁志报轩辕。寓意:抱定志向,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还是感觉没有跑出人家于谦的窠臼,所以当时跟朋友开玩笑说,想把于谦弄出来胖揍一顿哈。
2. 人物题目:如某诗群第八期作业供选题目: 1,《··杜甫····》 2,《拾荒者》 3,《乞丐》 4,《赞清洁工》绝、律均可,不限制韵,至少一篇,最多不限?
七律·读杜甫生平有感文/青云逸叟
忧国忧民寄素宣,身逢战乱志犹坚。
终生绝唱留青史,一棹忠魂逝碧川。
誉满九州朝野颂,才高百子古今研。
遍翻唐宋万千阕,悯世文风诗圣传。
当时也有人写《读杜甫诗有感》,而我本来读得就少,再加上记性不好,所以就只好选了这个样一个题目。通过去读其生平,产生了一个劝人弘扬老杜诗风的立意,虽不见出新,也算完成任务了。
3.背景命题:如白雀奖十月份古体诗词命题:以”怀旧”为背景,自由发挥,题目自拟,但须紧扣”怀旧”这一主题,诗,词,曲,赋,联均可。
假日偶成青云逸叟
卅年未到小村旁,农舍何时变厂房?
忆里周边多鸟兽,望中远近尽田庄。
夜留几处钢丝套,日佐三餐野味香。
自打水泥封沃土,青蛙无地憩荷床。首联定调,引出怀旧之背景;中间二联都是承,继续铺陈了怀旧这个背景,打破了颔联承颈联转的常规写法;尾联完成转合,又回到了当前,回扣首联而达意,当然这个立意表达的就略显朦胧了。在此也不多解读,读者自行解读。
(二)唱和之作之立意关于一些唱和之作,其立意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要么用原作之意而不用其言,要么就其意另起一相类之意,亦或反用其意。依韵用韵次韵皆可,亦有不用同韵部而和诗者。一般来说,切入点就是原作之意或其某一关键诗句。
七绝?不遗憾(和蔡老师)青云逸叟
量小不堪杯酒熏,凝神窗外赋烟云。
吟成半片顽童闹,信手拈来续下文。原玉:七绝?遗憾文/蔡宝瑶
清明雨过百花芬,踏破残阳颂晚云。
无奈村童胡搅闹,七分雅兴减三分。
很明显,这个是反其意而作。这倒不是故意跟原作唱反调,而是有背景材料的,因看到原作,而想到了自己以前写的一首很垃圾的小词,当时写完上片,正过片的时候,孩子在玩游戏,弄得好大声音,我让他赶紧关电脑睡觉去,他却回了我一句:总让我关电脑早睡,你咋总是熬那么晚才睡啊?于是我更一抛原来的立意,顺手把这情境写成了词的下片。这个七绝的立意即缘于此,于是反其意酬和一首。 背景材料:
南乡子·无题(戏作)青云逸叟
征雁远云端,恰又狂风过小园。
促织也随秋老去,堪怜,一叠枫笺不忍看。
天黑早垂帘,可气顽童又耍颠。
莫劝乖乖关电脑,偏偏,爹睡迟迟为哪般
不妨再深挖一下上面的原作与和作,单从字面解读立意真的有些肤浅了,若知当时原作在群里发表时之背景,那自然就明白其隐含之意了。当时群里出现了一两位专门挑刺闹事的,作者虽没正面去跟人家冲突,只是发了这么一首诗,且每出现有人捣乱时,他又会发出来,于是我会其意,便和了那一首,目的也在于劝他不要郁闷,就真的当成是小孩子胡闹算了。当然这些都是只可意会的,明面上连一句话都没多说。
七绝·青蛙青云逸叟
唱罢军歌跃半空,蓦然挥剑向螟虫。
生当果腹本天道,他日我栽谁口中?
七绝?青蛙文/蔡宝瑶?
口唱秧歌学鼓声,欢天喜地助春耕。
尤崇一柄追风剑,誓与螟虫作斗争。
只看前二句,是在顺着他的意思走,词句也是化了人原作的,而读到后二句,就知道意在反弹琵琶了,实为反其意而作。这种写法用我们这里的方言说就叫做“抬顺杠”,就是先顺着他说,到了最后才发现是跟他唱反调。
三)自我感发而作之立意 [这一小节讲义中不作文字解读,亦可略去。
时议青云逸叟
我宠丫头你宠儿,莫偏聪慧莫嫌痴。
东邻却把西邻妒,末了床前未可知。
竹青云逸叟
虚怀独抱自谦卑,一曲清风任意吹。
调拙无须人拍手,只吟气节不吟诗。
五律 感六一翻沉事故作者 青云逸叟
四百生灵殁,哀啕恸五湖。
飓风千尺浪,横祸独行桴。
劫后惊朝野,江中夺体躯。
岂非天作孽,累及众无辜
七绝·又见诗友悼遇难者即占青云逸叟
翻沉追责未分明,复起炸雷天地惊。
闭户犹难遮耳目,年来多祸祸苍生。
七绝·见网上曝临沂村民因强拆死于火中即占青云逸叟
平生未得住华堂,政令如今惠僻乡。
临了多亏红顶子,村夫一试汗蒸房。
鹧鸪天·闻同事议购房筹款事即占青云逸叟
人到中年华发疏,风云变幻任唏嘘。
尚能淡饭三餐饱,剩得闲钱几个无。
添广厦?住茅庐?誓抓头彩快迁居!
莺啼惊破黄金梦,愧对床头一摞书。
这词牌,10年前写的,
(四)题图诗之立意
1. 题《静物石膏像》图
七绝·题图(写生静物石膏像)之一青云逸叟
众目睽睽自泰然,却撩逸叟想当年。
只因几块无情货,磨废不知多少铅。
七绝·题图(写生静物石膏像)之二青云逸叟
众目睽睽貌岸然,不由旧识忆当年。
只因几块无情货,耗费谁知多少钱
很明显,只是在换了一下部分字词,立意又是截然不同的两首诗了。前者为正面表达作者曾因为学画下过苦功。而后者则跟作者不一定能扯上关系了,跟学画是否用功也大相径庭了,其中暗藏之意那就让读者费点脑子去意会了。
2. 再如某诗群诗友提供如下图片,要求题图。
七绝·题图文/青云逸叟
赤脚挥鞭潇洒郎,欲驱白鹅涉春塘。
应知前后须兼顾,一不留神便走光。当时正值毕老爷事件炒得火热,于是便以此为切入点,借题发挥,同时也联想到了相类之事,于是便有了此作。意在警醒一些在公众场合不注意形象者。
3. 题老妪图:(创作群西风老师发图并题图,众人即兴凑趣)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白发巍巍步履迟,徘徊村口倚霜枝。
可怜问遍人来路,直到黄昏上月时。 ——西风
白发巍巍智商迟,徘徊村口露霜垂。
可怜问遍来时路,直到人归月上枝。 ——无名
秋霜染就满头霜,隐约何人唤老娘。
久立寒风迷望眼,孰知倚杖盼儿郎。 ——青云
老树枯枝霜满头,风中瑟瑟目含愁。
当年也是桃花面,赖以沧桑步未休。 ——绛云子
这几首的立意也可让大家自行解读。(我可以只说一下我自己的立意过程
四、贵在出新,不吃剩饭
总之,不管以上哪一种情况的立意,皆以积极新颖为好,与时俱进,不偏激,不跟风。对于同样题材别人有过的立意尽量不用,即使用其意,亦不用其言,力求从不同角度或更深入一层,或反弹琵琶。这样才不会有吃别人剩饭之嫌。古人即有云:文以意胜。可现实情况是,虽有好的立意,若表达功夫不行,那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这还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把好的立意用诗表达出来,即如何谋篇,如何写境造境,如何炼字炼句炼意。学诗之人,创作诗词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开始模仿一些别人的也难怪,但不能老是贪方便,随便凑成四行、八句或照抄古人用过而又过学诗之人,创作诗词之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开始模仿一些别人的也难怪,但不能老是贪方便,随便凑成四行、八句或照抄古人用过而又过时的语言乱凑诗。必须苦练基本功,学会形象思维和重视立意、创造意境(即写境造境)以提高诗的思想艺术境
五、立意的显与隐:表层之意为显,深藏之意为隐。或曰:通过明线解读之意为显,通过暗线解读之意为隐。有时想要表达而又不便直言的一些立意,往往就就会在创作中设明暗两条线来进行表达,首先要让读者从明线能解读得通,而暗线所表达之意,当懂者自懂。特别是一些咏物或怀古的诗中,可以藏人,也可以藏事。从李商隐的那些无题诗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在这里就不举例分析了,大家可以参考早读房间的例子。
六、诗词的谋篇技巧诗词的写作,要注意立意谋篇。立意主要考虑的是内容,谋篇主要考虑的是形式。谋篇涉及的范围很广,狭义地说,包括结构安排和一些其他问题。一说到谋篇,可能好多朋友首先联系到起承转合,其实也有好多的作品是打破了常规的起承转合形式的。不管常规写法还是非常规的写法 ,总离不开开头、层次和连接以及结尾这几方面的技巧。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下古人的一些谋篇技巧。
一)开头的不同形式: 诗词的开头,没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在不同的开头形式中,是有好有坏的,下面,就古典诗词的一些好的开头做些归纳。 1、起兴式。“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是朱熹对兴的解释。也就是说,兴是以别的事物为发端,引出要记述的人物□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作为发端,一般用于文的开头,所以称起兴。如《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开头起兴,写洁白明亮的月亮出来了,心爱的女子在月光下容貌、姿态更加美妙,这就是通过月亮的美好而引出心爱女子的美妙。再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通过孔雀不愿南飞的这种景象引出文中对主人翁焦仲卿和刘兰芝缠绵爱情的叙述。
2、点题式。这是一种开门见山的形式,一开始就亮出本事或本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开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始就亮出本事,直接点题“茅屋为秋风所破”;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正面点明此词的主题“赤壁怀古”,亮明词的本意。
3、写景式。这种形式,最为多见。有的诗词,是写景开头,是为了营造一种阔达深远的意境。如南朝齐诗人谢眺《赠西府同僚》的开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就是以大江日夜东流不息作比,在阔达境界中蕴含着深广的悲愁。还有的诗词,用写景开头,是为了给本事或本意渲染气氛,如李白《古风》第二十四首开头“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写宦官权贵乘车横行霸道,通过对扬尘蔽日这一景象的渲染以揭露他们的骄奢无度。也有写景式开头是为了起象征作用,如南唐冯延之《谒金门·风乍起》的开头“风乍起,吹皱一池碧水”,明写景,实象征思夫之妇难以平静?
4、倾怀式。这一形势是抒情性的,但又不是一般的抒情,而是一开始便倾诉心中之概叹,营造一种淋漓酣恣而不可遏止的气势。如李白《饯别教书叔云》的开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熔铸着诗人对污浊的□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
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5、感喟式。这一形势也是抒情性的,这一形势与倾怀式略有不同的就是表达情感通常是抽象的,如李白《蜀道难》的开头“臆吁戏,危乎高哉”起篇就感叹蜀道是多么险峻、多么高。辛弃疾《贺新郎》的开头“甚矣吾衰矣,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发端感叹而后一发不可收,“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6、发问式。开头提出问题,或随即回答,或先不回答以引人入胜,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不妨从以下句子看个端倪:杜甫《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元稹《织妇词》“织妇何太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蜀相》的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实际就是随即回答提问;《南乡子》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其实也就是暗指北固楼是怅望神州之处;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而《水调歌头》接后“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而是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词句慢慢引向深处,“何事长向别时圆”;《织妇词》接后“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抽征早......”也是慢慢将这一疑问的答案娓娓道来。
7、设辩式。将富于辩论色彩的句子设置于开头,也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陆游《游山西村》的开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似乎似乎有人嘲笑农家酒浑,作者却加以辩论,说明农家的热情,“浑酒”更是“足鸡豚”。陈亮《水调歌头》的开头“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对认为南宋没有人才的诽谤之言作者加以辩论,变现出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8、交代式。一开始就把问题交代清楚,使头绪不乱。这种形式,有交代地点、实践、人物、□等不同情况,如李白《长相思》的开头“长相思,在长安”就将地点“长安”交代清楚,白居易《观刈麦》的开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五月”这一时间,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是开头就交代□,再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交代了人物,通过描写人物的居住环境、着装和形容来说明山中寡妇的艰难。
9、突起式。这种形式,与交代式大不相同,交代式大多是平起,而突起式是陡然起势,令人震撼,如岳飞《满江红》的开头“怒发冲冠”,这种开头多用于强烈的感情表达,“怒发冲冠”就是为了表达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将岳飞的浩然正气、英雄气质以及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兀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10、概括式。开头就是对全篇的总括。如欧阳修《采桑子》的开头“轻舟短棹西湖好”,先总说“西湖好”,接着再具体描写颖州西湖是如何好,接下来的七句分别描写颖州西湖的景色之美。有些诗词的开头虽不是对全篇的总括,但能体现全篇的思想感情,也可以看做是概括式开头。
(二)层次和连接 层次和层次间的连接,在谋篇时也不能忽视。好的诗词不只是开头好,而且要有好的层次。诗词的结构安排要层次分明,以下介绍一些诗词中层次的布局。
1、波澜起伏。好的层次,只是清楚还不行,要如同波澜一样,有起有伏。李贺的《梦天》开头两句“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从想象中的月亮写起,起得很奇特,接下去的两句仍写想象中的月亮,虽也写得奇特,但没有多大变化,“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可看作是“伏”,再接着“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写人世间的千年更变如跑马一样,如同波澜一样由伏而起,尾联“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也就是“伏”了。有些绝句虽只有四句,但也有起有伏,而一些篇幅较长的古体诗,层次有些绝句虽只有四句,但也有起有伏,而一些篇幅较长的古体诗,层次要比律诗、绝句多,起伏的变化也多。
2、相互映衬。层次之间的相互映衬,有陪衬、反衬、衬垫等各种情况。陪衬,即一般的衬托,如李白的《行路难》第一首,开头两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写酒菜特别地好,这一层是为下一层作衬托的,下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表现内心的“茫然”,这么美好的酒菜都不想吃就让诗人这种茫然的情感显得更加突出。反衬,是从反面衬托,如李煜《浪淘沙》其中两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这两句前后写的都是“愁”,再用“一晌贪欢”反衬,使人觉得越发地愁了。
衬垫,是为了防止句意直泻而下,在中间用一层垫一下,使诗词有回味,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就是用了衬垫,诗中形容船行迅速,在“千里江陵一日还”和“轻舟已过万重山”之间为了防止诗意直泻而下用“两岸猿声啼不住”做了衬垫,这就改变了诗句仅是形容船行之快的单调之感,让诗意在此有个回环,韵味更浓。
3、有主有宾。古人作诗填词,讲究主宾分明。从结构安排来看,“主”应该详尽,“宾”应该略写,应作衬,这样详略得当,才算得上是好层次。如苏轼《念奴娇》以写周郎为主,其他历史人物为宾,所以上片点明写周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而下片以六句专写周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他历史人物仅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括,这样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更能勾起读者对赤壁风云的遐想。
4、递进加倍。层次,以递进加倍为好,一层接一层,一般的深入还不是好,还要加倍深入,这样才能使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深刻,如刘皂《旅次朔方》中“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写的是诗人离开咸阳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居住已经有十年了,想回咸阳已经很难,只有“忆”,这是一层,下一层又是如何深入的呢?若写类似于再过十年也难回去就是一般的深入,而作者使用了加倍深入的表现手法,说往北又渡过了桑干河,不但回不了咸阳,而并州也难回去了,
本来咸阳是诗人的故乡,但因为咸阳太远,只能望并州为故乡了。有的诗词在一句之内就有递进的层次,如杜荀鹤《山中寡妇》中的“桑柘废来犹纳□,田园荒后尚征苗”,在封建社会,因战争死了丈夫而寡居的农妇,本身就很艰苦,而遇上灾年更要纳□这就是苦上加苦了。
古代诗词中好的层次布局,不只是以上几种,另外,像重叠、反复也是诗词的结构安排,在注意层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层次的连接。层次的连接不同于散文,大多是不用连接词语的,而是靠内在的关系,最常见的层次连接是顺接,还有些特殊的连接情况,如逆接、反接等。
1、顺接。顺接这种用得最多的连接方式又可以分多种情况。前后两层有时间先后的关系,如陆游的《诉衷情》,开始写“当年万里觅封侯”,接着一层写眼前的“梦断”,从当年到眼前,行文按时间先后布局,这就是一种顺接形式。李白的《古朗月行》开始一层写“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接着一层写“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这样先后将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二者呈现并列关系,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说明,这也是一种顺接形式,是按前后诗句要表达的意思来布局的,这样的还如秦观《鹊桥仙》,前面写牛郎织女“金风玉露一相逢”,后面写“便胜却人间无数”是为前层作的说明性总结,当然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
2、逆接。按照时间先后布局的为顺接,反之就是逆接。时间在后的先写,时间在先的后写。如李商隐《马嵬》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前句写的是当时情况,唐玄宗逃亡时,军队不肯前进,要求惩办杨贵妃,而后层写的是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相依相恋的情景,这样逆接如同语句的倒装。
3、反接。同逆接不一样,逆接是时间先后的反用,而反接是后层反用前层要深入下去的意思,如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前面说下岭后不是不难,说不难也是让人空欢喜,是关于山路难行的议论,而后才是写人深入万山之中,一山攀过一山又阻挡在眼前,这如同因果关系的逆反。再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诗人要表达“离乡多年断了音讯”作为前层,那么深入下去则是“盼望多年听到家里的消息”,反过来就是“不愿听到家里的消息”,把反过来的意思作为后层,这样的后层接前层也是反接,诗中“不敢问来人”就是这种语意的反接。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结尾的不同形式
(三)结尾的不同形式同开头一样,结尾也没有固定的形式,不过,从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种好的结尾形式,供读者借鉴。
1、以写景作结。古代诗词,结尾写景的为数很多,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诗词结尾自然多是写景,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诗词结尾也有很多写景的,作者将想说又不想直说的情感蕴含在景物之中,耐人寻味。如岑参的《白雪歌》,是送别之作,结尾诗人不愿直说不忍离别,而是写了眼前之景“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雪地上留下马走过的蹄印引起诗人无限的情思,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2、以描状作结。同结尾写景相类似,但写的不是自然景物,而是人的情状。以描状作结,也是为了避免直说,在描状中寓含深意。如杜牧《秋夕》,写一少女在秋夜乘凉的活动,结尾是“卧看牵牛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神话会使这少女在“卧看”之中产生联想,也从而引起读者的想象。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在描写边塞景象的同时反映了将士既坚持抗战又想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结尾“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对将士们的矛盾心情没有直说,而是通过对将士们的情状来表达。
3、以抒情作结。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形式,在古代诗词中,无论是以抒情为主的,还是以写景、叙事为主的,都有以抒情作结的。以抒情作结,往往是全篇思想感情的汇总,用一、二句精警的话表现出来。如李白《将进酒》的结尾“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诗中反复抒发的怀才不遇的郁结心情一下子倾诉出来。以抒情作结,最好的境界是:结尾的抒情是全篇思想的升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便达到这一点,此诗作者从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想到“天下寒士”,最后表示,若有了“广夏千万间”以“大庇天下寒士”,纵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以判断作结。结尾是判断语或类似判断语,起着总结全篇思想感情的作用。如白居易《买花》的结尾“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一判断指出,权贵们买一丛花价值十户缴纳的赋□。再如李绅《悯农》第一首结尾“粒粒皆辛苦”也是通过判断来说明粮食的来之不易。
5、以发问作结。诗词到结束时,忽又提出问题,这不仅能增加层次的起伏,而且还能留下联想的伏线。如曹邺的《官仓鼠》,在“健儿无粮百姓饥”之后提出“谁遣朝朝入君口”这一问题,虽没明确指出“百姓饥”的剥削者养活着“官仓鼠”,但却能让人想到,并且更加含蓄有力。结尾提出问题,不作回答,使人能展开联想。也有些诗词,以发问作结,随即便有回答,这样的例子,如李煜《虞美人》的结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一问一答作结让读者的思想感情随着作者起伏。
6、以反诘作结。同以发问作结相类似,但是无疑问而提问,目的在于加强所肯定的意思。如高适《别董大》结尾“天下谁人不识君”反诘,更加说明董大到处能遇到朋友。再如白居易《忆江南》的结尾“能不忆江南”,比直说“使人忆江南”更加有艺术感染力。
7、以作比作结。有些诗词,在结尾处并列着两相对比的句子,通过对比,增强艺术感染力。如白居易《长恨歌》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用“天长地久”与“此恨之绵绵”相对比。再如陆游《诉衷情》结尾“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内心的志愿是防戍边疆,而现实却是老在了隐居之地,通过这一对比,指斥了南宋统治集团打击抗战派的行径。
8、以进层作结。结尾不限于一般的总结,而是再深入一层,这就加深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杜荀鹤《山中寡妇》写了丧夫之寡妇在受灾后也不能逃税赋的压迫,若按一般的结尾,则作一个总结,说明这寡妇的遭遇的确让人同情,但此诗的结尾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总结上,而是写了“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又深一层,说明那个农民即便是在“深山更深处”也“无计避征徭”。
9、以他意作结。全篇大部分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到结尾却另说一个意思,这另说的意思,或是前一意思的发挥,或与前一意思形成对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全篇大部分表现的都是愁,而结尾却说“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前一意思的发挥,并非说不愁,而是除了“愁”之外还有怨恨!表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再如辛弃疾《破阵子》的“可怜白发生”这一结尾,同全篇的大部分形成对比,反映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郁愤。
10、以扣题作结。有的诗词在开头点题,有的诗词则在结尾扣题。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这种明确地揭示题意的办法,能较容易地实现结构的完整和层次的分明。结尾扣题的例子,如李白《渡荆门送别》的结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就扣上“送别”的题意。 开头、结尾以及层次和层次的连接是结构安排问题,是表现形式问题,但是,又不纯是形式问题;结构安排的好坏,取决于构思,构思不仅仅是谋篇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立意,形式离不开内容。以上所列举例子,无论是开头好、层次布局好还是结尾好,之所以好,都是形式适应内容的缘故。
【 H组长江城子(2373996752) 20:28:48
对于读者而言 ,
是为了感染、启发、激励读者,
所以,诗品是见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人的境界不同,对诗的“立意”层次也会有所不同。立意求高并不是指一定要写政治性强的诗
社会生活是广阔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无论选择哪种体材,立意都要力求透彻、深远、富于感染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要高”。舍粗取精、舍伪取真、舍俗取雅、舍表取质
H组长江城子(2373996752) 20:30:43
乐乐你继续
1、求约 立意要简明集中,一诗一意一首诗,只能有一个“意”(主题)如果一首诗出现了两个主题
那么全篇就失去了中心
倒底谁来统帅全诗?
无论动笔前产生了多少想法,
最终只能选择一个主题,令读者看不懂你所表达的是什么,找不到方向,求约不仅仅是对立意的要求,也是对全诗写作上的要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