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の子 于 2016-3-30 13:42 编辑
「诚」与「信」有相同亦有相异之解释,常见前人并列于格律诗中,然而上下联意义不同,故无「合掌」之弊。举例如下…
A. 試古鏡(唐·無名氏) 五言排律 肝膽誠難隱,妍媸信易窮。幸居君子室,長願免塵蒙。
B. 禁林宴會之什(宋·王著)七言排律 虯龍逸勢誠難伏,鸞鶴回翔信得真。齊武任誇非入妙,漢章雖巧未通神。
C. 又和蔡子直(宋·蘇頌) 五言律詩 官局誠俱冷,交盟信不寒。風霜兩鬢白,冰檗一心丹。
D. 宣甫叔讀白傅丁相詩集(宋·蘇頌) 七言律詩 恬然委順誠高識,展矣文華信雅才。珍重佳篇堪繼美,詠歌中遣待時來。
E. 本宮投龍簡中使(宋·夏竦) 七言律詩 蕊簡薦誠川後聳,金龍傳信洞天聞。再三鵲尾添檀炷,爲祝虛心佑聖君。
「刻骨」&「铭心」表面字义虽异,但背后意义雷同。自李白将二词合一作成语后,后世每将二词合并使用,成了习惯。
虽然格律诗句中亦各自使用的例子,但两个组词不会同时出现,更不会将之配成对子。举例如下…
1. 祝舜俞拉希言見訪富春赤亭山居(宋·王洋) 七言律詩 著雪老山清刻骨,添梅官路巧迎風。此身終解渾無事,共樂郊原浩蕩中。
2. 感祖陵震驚矢憤(明·郭之奇) 五言排律 同仇真刻骨,小丑尚藏形。率土王臣義,枕戈各涕零。
3. 南還次韻酬寄葉峭岩贈行君時客授二叔父署中其二(清·吳嘉賓) 五言律詩 刻骨三年艾,潛蹤五月裘。出門西笑意,他日望君酬。
4. 寄伯兄蔭堂滬上(以下庚子)(清·林朝崧)七言律詩 貧添安邑豬肝累,拙抱羊公舞鶴羞。五載相濡復相呴,深情刻骨若爲酬。
5. 讀思齋詩,用簡庵酬容九韻(近現代·黃福基) 七言律詩 累世斯人厄所知,堂堂三十了嗟籲。殘秋刻骨江湖夢,奇語平生罔兩居。
6. 牧陪昭應盧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罷府周歲公宰昭應牧在淮南縻職敍舊成二十二韻用以投寄(唐·杜牧) 五言排律 聚散真漂梗,光陰急轉郵。銘心徒歷歷,屈指盡悠悠。
7. 上杭帥呂舍人(溱)(宋·王令) 五言排律 肉骨非難力,銘心謝莫涯。定須爲進互,庶或未愚柴。
8. 詔至(元·周霆震) 七言律詩 忠義銘心扶壯節,老癃垂涕洗愁顔。中原黎庶知何似,想望疏恩溥蒯菅。
9. 庚申歲夏因六盤之變嘗與巴特瑪其名者質諸天日約分二道邀擊而師頗聞其人爲敵謀將遂賦此爲食言者之戒(元·耶律鑄)七言律詩 定交情分一何深,許論傳烽過燭陰。約雪神羞同脫口,誓清天步共銘心。
「對聯」自格律詩中衍生而來,句法的發展更趨多采多姿,然而聯例比格律詩更嚴謹,相同或相近的辭彙應避免於上下聯中同時出現,免「合掌」之弊。
古人智慧,爲何不取其長?
此「刻骨、銘心」分成二詞用於此聯中,似嫌「用力過度」而流於「矯情」。
知無不言,或有唐突之處... 總結這段「灌水」,回饋一聯
坦蕩為人誠至理
認真處事乃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