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3
注册时间2014-12-13
威望361
金钱2757
贡献2226
金牌会员
 
威望- 361 点
贡献- 2226 次
金钱- 275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1 12: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割牛耳歃血,是古代诸侯会盟的典礼。颔联讲一割(牛耳),颈联讲会盟之事(执牛耳)。
有说法是,执牛耳者,领导也。猜来是不确的,君子远庖厨(之事)嘛。尊者涖之(监督),位卑者执之(行刑、执行)。
召陵之盟,齐为侯爵,楚为子爵,齐桓公位高,楚成王位卑,且齐国强楚国弱,召陵之盟是齐桓称霸的重要行动;管仲、屈完是齐、楚大夫,出面行盟者。所以春秋所记主角,恰恰是二大夫。
左传·僖公四年: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大(tài)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gōng),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shào)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诗里的意思,召陵会盟,牛耳朵仅仅是被割的“牺牲”(贡品),成名的是屈完,保全的是楚成王和楚国。
毛遂自荐,随平原君游说楚国以救赵,一人之力也,另十九个正选门客,不过是“因人成事”——这是我用“酸丁”一词的原由。
但用“每”还是“美”,这个我吃不准。
也许是“美”更合史事,使十九人也成美名。
用“每”,则理解上,毛遂也成了“酸丁”。
用“全”和“每/美”,还有层缘故,是出于音节:“屈完”连读,全;毛遂——m ei。这是玩儿了。
但屈、毛成名,不是牛耳朵的功劳;牛耳,始终是祭品。所以有尾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