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7-7-22
威望65
金钱233
贡献131
高级会员

威望- 65 点
贡献- 131 次
金钱- 233 枚
|
谈一些今人读词易有之盲点
1. 典故
自清末以来,一些学者或诗词理论对于典故抱持偏负面的看法,认为其「隔」。然就如当代叶嘉莹教授之言,典故可视为一种文字代码。他们具有既定而通用的意象,常用典在长时间被使用下实以不知不觉融合为语言的一部份。然当代人看古代,对生难字视为文言与白话的差异而能与理解,对典故却容易认为其为堆砌,我想这大概是有些偏差的看法。
而现在人有时读诗词的隔,常在对典故不熟悉之上,在看过注释翻译后,往往就隔一层,很多典故包含一定的意象,然诗词注释有时只给很直译生硬的翻译,或如民初海天诗话言:「相传英人译中国「驰骋文场」四字为「书桌上跑马」」 此例乍看觉得好笑,然当代许多不通典故之人,读典故,恐对典故的理解不高于该代英人对成语翻译后的理解。
如长门,可直接联想到闺怨,蓴鲈、沧洲可直接想归隐。又如以词来说,慢词中常有词人引用古代作者或以之自喻的习惯。如:白石:「庾郎自吟愁赋,戚戚更闻私语…」清真词:「为伊才减江淹,情伤荀倩……」这些古代作者可能今人不熟悉,但为古人认识且喜好的诗人,或许也类似今天有些新诗作者会将李杜入诗。
而这些古诗人如蝉、柳,也有不同意象,如以下。
刘郎(刘禹锡),会让人想到「玄都观裡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裁。」,有疏狂风流、重寻前事的意象。如欧阳修:「刘郎大有惜花心,只恨寻花来较早。」 (全宋词共191笔)
杜牧(杜郎),会想到「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有回顾过往风流的意象。如姜白石:「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全宋词共18+15笔)
相如(司马相如),会想到「茂陵风雨病相如」,有诗人憔悴老去的意象。如梦窗:「自销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全宋词共66笔)
庾信(庾郎),庾信为南北朝诗人,着哀江南赋,有诗人哀愁的意象。如姜白石:「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裡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全宋词共14+12笔)
对这些典故意象如能有理解,对词的感受当能更深一层。
2. 情感
今人读词无感的原因之二,大概在对情感的感受力上。词表露的情感不同于诗,常常是较为深挚、细腻的,这些情感时常需以较宁和平静的心境来感受。我认为适合读词的时刻,是心绪平静清明,带有淡淡情绪或伤感的时候,而思绪理性刚硬、浮动浑噩、愤怒烦躁的时候大概是较不适合读词的。
如果读清真(周邦彦)能感其情挚厚重,读白石(姜夔)能感其冷峭高逸,读梅溪(史达祖)能感其柔情细腻,大概可说就能多读懂绝多数的词。而对情感的感受力略弱者,一般能较喜好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词,另外如苏辛等豪放词也是稍不讲究情感感受力的。草窗词多雅趣,梦窗浊重,均少讲究细腻情感,故情绪少时适合读之。
另外东山(贺铸)词情挚而略含风趣,张先词孤冷而少情感外露,晏殊含蓄,欧阳修稍外放,宋末四词人中碧山(王沂孙)词最真挚,玉田(张炎)有老气,草窗(周密)多雅趣,竹山(蒋捷)最客观理性。读词时可尝试感受个作者不同得情韵风格。
清代词写情感细腻不如宋,读时也较不讲究细腻感受,清词名家如竹垞(朱彝尊)、彊村(朱祖谋),词一典雅,一凝重,大概已略受到诗的风格意境影响
我自己是頗喜好讀詞的,雖然我詞寫得不太好,寫詞或許比寫詩更講究天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