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8-1-4 21:27 编辑
从买卖的反训看古代的实物交易 刚刚 现代概念越来越趋向于准确明了。比如买和卖,出钱方为买,出物方为卖。你不能说出钱方为卖,出物方为买。如果双方都是物,那不叫买卖,叫换。比如水泥厂用一吨水泥换来一吨木材,你就不能说水泥厂用一吨水泥买一吨木材。 但你读古文,买卖却常常分不清呢。
先看看我搜罗的古代表示买卖的字词。
(1).买
刚才说了是掌握钱的这一方,通过钱交换物。古代未必。徐灏指出,《书》《传》买卖二字往往互用。如《周官•贾师》:“犯国用之卖儥。”郑注“故书卖为买。”这是卖字做买字解。《萍氏》:“几酒。”郑注“苛察沽买过多。”《释文》:“买,一本作卖。”此买又解作卖。字典注释:买:1.以钱易物。出物曰卖,入物曰买。买进,市物也。莫蟹切,上声。2.卖出,今作卖字。出物也,莫懈切,去声。或做通假字解,通“卖”。
1.莫蟹切,上声。市物也。买进。 2.莫懈切,去声。出物也。卖出。今作卖字。使之买则己为卖。徐灏指出:书传买卖二字往往互用。
(2).卖
1.卖出
《水浒传》第三回: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 2.买进。 《水浒传》第三回:官人要甚东西,分付~来。 《通鉴•晋纪十》杨难敌遣养子贩易于梁州,私~良人子一人。
(3)、市 1.买 《战国策•齐策》窃以为君~义 《木兰诗》愿为~鞍马,从此替爷征。 2.卖 《国语•越语》又身与之~ 刘基《卖柑者言》若所~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在《武林旧事•乾淳奉亲》中“太上宣索~食,如李婆婆杂菜羹”,~食是卖食物。在《经鉏堂杂志》中,“善处贫者,节食以完衣,不善处贫者,典衣而~食”, ~食是买食物。
(4)、市食 1.买食物 《经鉏堂杂誌》善处贫者,节食以完衣,不善处贫者,典衣而~~。 2.卖食物 《武林旧事•乾淳奉亲》太上宣索~~,如李婆婆杂菜羹 ,贺四酪面脏。
(5)、贾
1.买、购买。《说文》“市也。”按,市有买卖二义,所以贾也有买卖二义。 《左传•成公二年》欲勇者~其馀勇。 《左传•桓公十年》若之何其以~害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平子每岁~马。 2.卖、出卖。 《周书•命训》极赏则民~其上。 《诗•谷风》既阻我德,~用不售。 《周礼•地官•司市》以商~阜货而行市。 注:商居卖物曰~。 《隋书·宇文庆传》“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
(6)、儥 余六切 1.买。《玉篇》《集韵》~,买。 2.卖。《说文》:“卖也。”《周礼》作~字。
(7)、售 1.买、 买进来
《聊斋•促织》(少年)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亦无~者。
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问其主,曰:“唐氏之弃也,贷而不~。”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之。 前一~,卖也;后一~,买也。
2.卖、卖出去
刘基《卖柑者言》吾~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
《韩非子·外储说》此酒所以酸而不~者。
(8)、酤
1.买,买酒
《诗•小雅•伐木》无酒~我
2.卖,卖酒
《史记•高祖纪》高祖每~留饮,酒雠数倍。
《淮南子•汜论》出于屠~之肆。
(9)、沽
1.买,购买,买酒
《论语•乡党》~酒市脯。
《墨子•~酒公孟》当为子~酒。
《韩非子·外储说》或令孺子怀钱挈壶而往~。
2.卖,出卖,卖酒
《论语•子罕》求善价而~诸? 指卖玉
陆龟梦《酒垆》当垆自~。
在《论语•乡党》中“~酒市脯”的~和市都是买。而在(汉)桓宽《盐铁论》中“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酒市脯鱼盐而已”,“~酒市脯”的~和市都是卖。
(10)、沽酒
1.由市中买来酒。
《论语•乡党》~~、市脯,不食。 2.卖酒。 (汉)桓宽《盐铁论》古者,不粥饪,不市食。及其后,则有屠沽,~~市脯鱼盐而已。
(11)、贩
《说文》:“买贱卖贵者。”
1.买
《史记•吕不韦列传》往来~贱卖贵,家累千金。
2.卖
《尹文子•山雉》楚人有担山雉者-----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之乎?”
(12)、易
1.买
《郁离子》贵人过而见之,~之以百金。
2.卖
《商君书•错法》夫离朱见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目~人。
(13)、货
1.买、买进、收买。
《宋史•食货志》请自今~,岁约毋过二百万缗。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昔先皇颁僧保所~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
2.卖出
《晋史•王戎传》家有好李,常出~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他郡,家既就殷。
(14)、鬻
1.买
《列子》置于市,贾十倍,人争~之。
《太平广记•逸史•李君》李君悲喜。及旦,遂载镪而去。~宅安居,遂为富室。
2.卖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盾与矛者。
杜甫《岁晏行》况闻处处~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15)贸
1.买。《尔雅》:“买也。”
《诗•氓》抱布~丝。
2.卖。《尔雅》:“~、贾,市也。”《说文》:“易财也。”
(16)[米翟] 1.进谷为糴。糴糶 2.出谷为糶。 与买卖同意,都为[米翟]声,糴糶皆为售谷,因声歧为二义而写成二字。
(17)资 1.《说文》:“货也。”段注:“~者积也。”就是先买进来做好准备,到时再卖出去。所以~含买卖义。 2.贩卖。 《庄子•逍遥游》宋人~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章甫,一种礼帽。)
这十七个字词无一不是兼买卖二义,奇怪,这是什么原因?
这应该从古代交易的源头找。钱和物的关系是先有物后才有钱。最开始的市场交易是实物性的,比如拿奴隶去换牛马,拿食物换工具。《诗•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是明证。那个氓抱着布去干什么?去贸丝。如果是用钱去贸丝,就用不着抱布了。所以这是用布去换丝的。既然是换,谁是买主谁是卖主,就说不清了,只能说双方既是买主又是卖主,要进行具体化分析才能分清,抱布者要对方的丝,应属买,所以训买。但他的布被对方拿去,这便是卖了。那个抱丝的,把丝给了抱布的当然是卖了,可他收下了对方的布,那就是买下了对方的东西了。所以这个贸字就既是买又是卖了。再看市字,市本是买卖双方交易的场所,既然是实物交换,所以市引申为动词后也兼买卖双重意义。于是买干肉的叫市脯,卖干肉的也叫市脯,买酒的叫沽酒,卖酒的也叫沽酒。即使出现了以钱易物,民间的以物易物也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手段,拿几个鸡蛋去换酒,换盐,在乡村是常见的事。即使到现代当代这种遗风也没断根,实物交易还是常见的交易手段。只是我们现在用语规范化,买卖换三字分工明确,古代的换混在买卖之中,于是使买卖类的词语变成了施受同辞,到底是买呢还是卖呢,就得通过分析主语和宾语以及上下句来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