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诗与画有着相通的道理,人们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唐代诗名气高过杜甫,李白,王维也善作画,因此王维的诗给人画意,王维的画中又带着诗情。
作画的大师,他们并不是坐在书斋凭空想象着作,他们游历名山大川,观察市井人情,带着大量写生回到画桌,大笔一挥,一幅名画诞生,叫人看了,觉得山是山,水是水,人是人,房是房,店铺是店铺,家具是家具,很象,很细微。而画的差的人,他们画人就是一个鼻子两个眼,千人一面,画山就是古代山水画法,北方的吕梁山是这样,南方的武夷山还是这样,这样的画没有看头。
写诗也和作画一样,有的人描摹细腻,曲尽衷情,有的人却千诗一面。比如大诗人杜甫写寺庙的诗
《山寺》
野寺山僧少,山圆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让人读了,有空间感,细节感。
再比如杜甫写居家闲适的小诗:
落日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
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极其平常的一个黄昏情景,被他描写的活灵活现,人人如见,尤其“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一联,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
而唐代其他的一些诗人便不能描写这么细致,几句套话便结束一首诗。记得以前在诗刊上看到一个老同志写华山的诗,读了好几首,仍然感受不到华山是个什么样子。现在随便从网络取来一首诗:
过敬亭山
宣城诗画里,独望敬亭山。
竹林侵古道,飞鸟出云端。
欲去寻隐者,往还起夕岚。
故人应不见,长歌遍倚栏。
读这首诗,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生活在唐代还是现代,敬亭山有什么特色特征。这样八句的内容,比杜甫八句的内容小多了。
网络诗人李子说:“读了一个人的诗,要看得出这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多大年龄,从事什么职业或从事过哪些职业,主要生活在什么地方或主要到过哪些地方,他(她)的主要生活经历分成哪几段。”从他的论述中,知道我们现在的诗都是“无我之境”,不善描写自己的感情,也不善描写我们的生活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