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4|回复: 5

三羊转载网络资料:《御制康熙字典·序》原文与译文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0-26 18: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10-26 18:36 编辑

三羊转载网络资料:《御制康熙字典·序》原文与译文


1、《御制康熙字典·序》原文:

    《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

    古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

    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

    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儒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

    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通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为序。

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九
======================

2、《御制康熙字典·序》译文:

    战国时期的《易传》里说:上古时期采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发生的事情,后来的圣贤之人仓颉创造了文字来代替“结绳”。百官事务得以治理,天下民情得以了解。在周朝,外史官负责向四方各地传播用于书写的文字,保氏官培养贵族子弟,教导他们使用“六书”,考察文字被列为周王朝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因为,文字作为记载各种事物的基本工具,足以辅助实施政治与教化。

    上古文字,秦篆汉隶,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变迁。直到东汉许慎才编写出《说文解字》这部著作。不过,该书看重字义而忽略了字音。因此人们认为汉代学者只认识文字而不知道语音,南朝江东学者只知道平、上、去、入“四声”而不知道唇、舌、齿、牙、喉、半舌和半齿等“七音”。

    “七音”来自西域。用36个汉字表示声母,竖排列“四声”,横行列“七音”。这样,各地语音都可以总括其中了。曾经考察过《管子》,其中所记各地居民声韵的浑厚或清亮,调值的高低或抑扬,都是模仿其所处河流、源泉的深浅,原野、土壤的广狭而形成,因此其唇、舌、齿、牙和喉等音各有侧重,能够全部具备“七音”者很少。

    这就是历代编撰音书的人不能趋于统一的原因所在。《说文解字》之后编写较好的字书,梁代有《玉篇》,唐代有《广韵》,宋代有《集韵》,金朝有《五音集韵》,元代有《韵会》,明代有《洪武正韵》,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广泛流行,并对后世给予了深远影响。流传下来而影响不大的还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些著作完成的时候,编者们都说自己已无丝毫缺憾,然而经过后世学者的研究论证,它们实际上都有不足之处:或收录的文字在数量上有失恰当,或引用的文献缺乏严格的取用标准,或文字本有多个意义却言之不详,或文字本有多个读音却不予完整列举。至今没有一部既善且美,值得奉为经典共同遵守的范本。

    我常想,经传之文极为丰富,文字的音义繁杂深奥,仅凭个人观点,抱守门户见解,很难做到融会贯通而没有缺失。因此就诏令文官学者,将古籍悉数取出,按顺序编排抄写,标注音读,解释意义,用《说文》和《玉篇》作为根据,同时参证《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其他各书中值得采用的注音或释义也毫无遗漏。至于这些著作中一些不完备的引例,便从经史百家以及汉晋唐宋元明各朝代以来的诗人和文士的记载中旁征博引,让注解有所依据。

    然后,对于古今字形的差异,各地发音的不同,都按一定顺序分组排列。当你翻开字典时,你会感到一目了然,没有一个意义不收录,没有一个读音不具备。前后经过五年的时间,此书才得以完成,并被命名为《字典》。希望以此来表明统一文字的政策主张,使继承学问和研究古代文化的人,能够更充分地了解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而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使用上也有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标准。

     以此作为字典的序言。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九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0-26 19: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翻译很流畅啊!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552

帖子

21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1
贡献
531
金钱
774
发表于 2018-10-26 19: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武正韵离康熙最近,尽管按时间顺序列于最后,但应是最主要的参考。
正诗乃心声之本,清韵乃声韵之源,明无味不成诗之理,告诗有别悟非关学也之诫,去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之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6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航标 发表于 2018-10-26 19:31
洪武正韵离康熙最近,尽管按时间顺序列于最后,但应是最主要的参考。

豫章行(南北朝·沈约)
燕陵平而远,易河清且驶。==============◆驶【四纸上声】
一见尘波阻,临途引征思。◆思【四寘去声】
双剑爱匣同,孤鸾悲影异。◆异【四寘去声】
宴言诚易纂,清歌信难嗣。◆嗣【四寘去声】
卧闻夕钟急,坐阅朝光亟。==============◆亟【十三职入声】
往欢坠壮心,来戚满衰志。◆志【四寘去声】
殂芳无再馥,沦灰定还炽。◆炽【四寘去声】
夏台尚可忘,荣辱亦奚事。◆事【四寘去声】
愧微旷士节,徒感鄙生饵。◆饵【四寘去声】
劳哉纳辰和,地远托声寄。◆寄【四寘去声】

【亟】字,《平水》无去声,找【《廣韻》《集韻》去吏切,音唭。(寘韻)】解决!

【驶】字,平水、廣韻、集韻、韻會无去声,找【《正韻》式至切,音試。(寘韻)】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9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80
贡献
22229
金钱
29172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0-26 2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0-26 22:21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8-10-26 20:10
豫章行(南北朝·沈约)
燕陵平而远,易河清且驶。==============◆驶【四纸上声】
一见尘波阻,临途引征 ...


此例好。好在一般说入声是独立的,不与上声去声通用。你这却是入声例子。多找点来
吏在去声四寘,那就是说此例还是可用“入声不与上声去声通用”说了

点评

孤证不立,可再拓展。 尽管康典参照多多,我还是觉得洪武正韵应是最重要的参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0-26 22: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552

帖子

215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51
贡献
531
金钱
774
发表于 2018-10-26 22: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0-26 22:17
此例好。好在一般说入声是独立的,不与上声去声通用。你这却是入声例子。多找点来
吏在去声四寘,那就是 ...

孤证不立,可再拓展。
尽管康典参照多多,我还是觉得洪武正韵应是最重要的参考。
正诗乃心声之本,清韵乃声韵之源,明无味不成诗之理,告诗有别悟非关学也之诫,去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之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8-8 04: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