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发表于 2019-5-2 00: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5-2 00:30 编辑
今天很热闹啊,都没出去玩,在这里开会?很有敬业精神吗。
这个问题早就说过了,《切韵》是揉合南北方言音的,并且用上切字与下切字注音。但是上切字与下切字在方言中的发音都不同,既然不同,那么它的声母与韵母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具体到每个字在方言音中都会有些差异。所以这种差异在《切韵》体系下是被允许的,也是允许变异的。但是这变异有一个原则,就是除多音字外不可跨越平仄。所以真正的古音就是在《切韵》编撰之时也没有一个真正标准的发音。它是受梵文启发的一种模糊的、近似的规定了所谓的“标准”发音。
但后世的现实演变并没有遵守这一原则,很多字的发音违背了这一原则。
在汉语拼音问世之后,由于汉语拼音是以符号表示的,不同于上切字与下切字,所以它可以标准化地规范发音。所以真正标准化地规范汉字发音是从汉语拼音问世后才开始的,它的问世可以加速官韵的推行与标准化地规范发音。
《平水韵》的基础是《切韵》,知道《切韵》的注音原理,就可以知道《平水韵》也同样允许在平仄不变的情况下发音变异。方言音的族群无非是受到朝代变更与战乱的影响,各族群的人口数量是有变化的,但是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守《切韵》的基本注音原理。
基于上述原理我们就可以知道,研究所谓的“中古音的标准发音”,或是研究《切韵》、《平水韵》的标准发音的人都是外行。
我们可以分析大致产生于哪些方言族群,但是不可能确认具体的标准发音,因为《切韵》本身的上切字与下切字的注音原理就是为当时的发音难以统一而量身定做的。
格律诗是在《平水韵》(包括其雏形、前身)下诞生的,它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包含入声在内的古韵的平仄起伏变化大。
汉语拼音问世后打破了这一局面,为官韵的迅速推广带来了便利的条件,讲官话的族群迅速地增长、壮大,成为了主流群体。但是官韵是以利于标准化注音和弱化平仄为价值取向的,这就与格律诗所要求的平仄富于变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值此“五四”来临之际,为了保护格律诗的传承与纯洁,如观特撰此文,提请诗友们予以重视。格律诗离不开《平水韵》,我们要传承格律诗就必须要坚守《平水韵》,并要尽早实现拟古音吟唱。用新韵(特别是指《中华通韵》)创作出来的诗可视为“中华新诗”,应与用《平水韵》创作出来的格律诗严格区分并予以剥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