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8|回复: 4

[其他] 关于上尾(转载)

[复制链接]

369

主题

2015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牧心诗社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1806
贡献
3131
金钱
7216
发表于 2019-7-9 0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宋诗病举隅(47):上尾 (2019-02-26 15:29:29)转载▼
标签: 唐宋诗病举隅上尾周拥军文化 分类: 唐宋诗病举隅  

近体诗有个讲究,就是律诗要避免“上尾”。什么是上尾?是指在近体诗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皆称“上尾”。在《平水韵》中,汉字共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而且还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老节渐于律诗细”的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 近体诗的格律在盛唐时期已经完备。律诗虽然在原则上不必考虑句中各仄声字的上去入三声,但“一句之中,四声递用”乃是艺术的最高峰。譬如唐代杜甫《曲江》:

一片飞花减却春(平),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上),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去),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入),何用浮名绊此身。

通过对杜甫《曲江》一诗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白脚句都是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来安排的。也就是所谓的“四声递用”。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正格。譬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上),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去),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入),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上),浑欲不胜簪。

本诗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首句若不入韵,势必有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但声调相同的句脚必须隔离。像《春望》颔联出句句脚用去声,颈联出句句脚用入声。至尾联方得用去声或上声。
由此可见,我们这一节所说的“上尾”病与“八病说”中提及“上尾”病(第五字与第十字同声)略有不同。下面两种情况是专门针对律诗“上尾”病而言的:
第一,白脚尾字同声。在律诗中,白脚句(不押韵的一、三、五、七仄尾句)相邻两句(一与三;三与五;五与七)尾字同声调。称为“上尾”。此类情况又分“大上尾”(三句白脚连用同一声调)和“小上尾”(两句白脚连用同一声调)。先看“大上尾”病例,譬如唐代刘长卿《对酒寄严雄》:

陋巷喜阳和(平),衰颜对酒歌。
懒从华发乱(去),闲任白云多。
郡简容垂钓(去),家贫学弄梭。
门前七里濑(去),早晚子陵过。

本诗三、五、七句尾“乱、钓、濑”三字皆用“去”声字,犯了严重的“大上尾”病。宋代著名的欧阳修在《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诗中:“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醉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也是如此,本诗三、五、七句尾“出、角、客”三字皆用“入”声字,也是犯“大上尾”之病。
再看“小上尾”病例,譬如唐代王维《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之作》:

汉主离宫接露台(平),秦川一半夕阳开。
青山尽是朱旗绕(上),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去),小苑城边猎骑回。
闻道甘泉能献赋(去),悬知独有子云才。

此诗本诗五、七句尾“度、赋”二字皆用“去”声字,并且连用,故犯“小上尾”病。

第二,尾式结构相同。在律诗中,连续四句诗尾语法结构相同者。也被视为“上尾”。譬如杜甫《秋兴》(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鱗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对于这首诗,仇兆鰲在《杜诗详注》中则认为:“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词于句尾,如降王母、满函关、开宫扇、识龙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也。” 即同一首律诗中四句以上句法雷同,缺乏变化,又称“四言一法”之病,又如唐代李商隐《访隐》:“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相留笑孙绰,空解赋天台。”本诗前四句尾句法相同:“到层峰”“依老树”“从平楚”“自上方”,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也可以说是犯“上尾”之病。像这类犯“上尾”病的,传世的名作也有不少,比如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都犯“上尾”病,但仍然脍炙人口。
《今传是楼诗话》云:“今之为诗,犯八病者,触目皆是矣。”可以说,犯“上尾”之病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唐人比较讲究避“上尾”,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了,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一些诗论家却仍将“上尾”视为诗病。对于诗家来说,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不必刻意去追求,甘受这极苛的束缚,不妨待熟练地掌握了格律诸要素之后,再精雕细琢、锦上添花,臻于完美。


2808

主题

3万

帖子

1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律诗绝句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5937
贡献
35429
金钱
4480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7-9 12: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资料。八病之说,许多人都不会去遵守,太束缚人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主题

2015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牧心诗社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1806
贡献
3131
金钱
721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02: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邓钧 于 2019-7-10 02:25 编辑

不一定遵守,也不必定为评诗的标准。但如果诗中意思允许,也不妨把不需押韵的句尾变换一下仄声的类型(上声、去声或入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主题

2015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牧心诗社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1806
贡献
3131
金钱
721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02: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这首诗不必押韵的句尾,正好是平上去入都有。

  七律·致友人

同窗好友亦同庚,年近古稀今置评。   

致力科研偿宿愿,关心祖国献深情。

羡君奋发升朝日,励我图强耀晚程。   

远隔重洋齐共勉,追求真理慰平生。
                        
                1999年8月
庚愿日勉   平上去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主题

2015

帖子

1万

积分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牧心诗社特邀顾问

Rank: 5Rank: 5

威望
1806
贡献
3131
金钱
721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0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邓钧 于 2019-7-10 02:46 编辑

根据避免上尾的标准衡量,我的这首诗完全符合要求:

  五律·攻电脑                 

涉足银屏地,力求通古今。

多年交网友,四海觅知音。

十指能操作,千篇可找寻。

天天苦磨砺,铁杵亦成针。
                              
地友作砺     去声--上声--入声--去声                       
34与56句尾结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9-12 1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