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19-5-15
威望3407
金钱7665
贡献2533
金牌会员
 
威望- 3407 点
贡献- 2533 次
金钱- 766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1-5 10: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林长信 于 2019-11-21 06:06 编辑
诗路33.《现代诗的诗歌赏析与鉴赏》 林长信/2018-8-25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理解、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是对诗作的正面评语,也是对写诗人的一种正面期许。若评语是负面表列的[不通俗易懂、不朗朗上口、不好理解、不意境深远、不耐人寻味的],则对写诗人的比较难以产生引导与启迪的效用。
所以,史来的诗评著作以采用正面的肯定某一点为占多,而前代诗歌文学批评的著作略举如次:
《(毛)诗大序》春秋·子夏/公元前507-400、《声律论/四声八病》南朝·沈约/441-513年、《诗品》南朝·钟嵘/?-518、《文心雕龙》南朝·刘勰/465-521、《二十四诗品(存疑?)》唐·司空图/837-908、《诚斋诗话》南宋·杨万里/1127-1206、《沧浪诗话》宋·严羽/1192?-1245?、《白石道人诗说》南宋·姜夔/1155-1209、《诗人玉屑》南宋·魏庆之/约理宗时代、《人间词话》清末民初·王国维/1877-1927、《谈艺录》、《管锥编》现代·钱钟书/1910-1998…等等。
中国人特别享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所以简单的诗歌【赏析】是较浅一的入门评论,例如一般的《唐诗三百首》在诗末所附的短行评析;然而但诗歌【鉴赏】则有赖学识渊博积厚的学究才育成学术功力,自1其文(诗)/2其人/3其世三者之4历史传承与流变来作评论与论定。
推之于现代诗才发展百年而已,现代诗的结构/句式/用韵/长度/形式/表现,乃之[诗思]都尚未确定已发展到1萌芽/2成长/3成熟/4衰变的那一期?所以现代诗的评论难有范本。在台湾出版有诗评著作,专致力于现代诗而写【赏析】者有之,而写【鉴赏】者就必须先通览前贤之中文文字特性的诗评经典才好下笔,且笔笔有史意之据,或许是有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罗青…等诗人;至于专业的现代诗的诗评家,在台湾的经济环境与气候下似乎是还没有的。//
>
附:《先设法让现代诗别叫读者得费疑猜吧!》 林长信/2018-5-6
可能在这两三年的习作期间,个人还是会采用这样的【综合书写】的方式。正如现代人手头拥有的《唐诗三百首》的当代版本泰半是:1题解/2作者介绍/3字词解释/4白话翻译/5诗歌赏析/6图绘等数者的综合,读者只当作欣赏上之方便,并不以6者同存而去怪罪该【综合编辑】方式。而在读者首度理解了该诗的意旨与技巧后,于二读时就可抛弃其余(当作是包装纸吧!),直接只阅读诗歌本身了。
《长恨歌》之首有1-白居易的《长恨歌序》、2-陈鸿的《长恨歌传》,且是很重要的序与传;但读者在首读知晓后,于翻读第二遍时,通常就忽略掉其序与传而直接只读《长恨歌》本身了;又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设若没有序,读者就不容易深入理解该诗了;而再又4-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则是记长于诗,且其让后人传诵竟然是“记”。
名家写诗是条理井然、诗理严谨,易于阅读理解、共鸣。个人是写诗的能力不足,尚无能力写得轻简明畅;只好效习古人自我在滥诗上先作笺注。
实在讲,网上发布的現代诗,有一半以上我是没能读明白的,他的诗思/意旨何在?我不懂。所以,连带而下,他的技巧所创造的意象也就与我无意义,无法共鸣了;这叫我如何去回头欣赏第二遍。更何况是对初初接触現代诗的新读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