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9-11-14
威望24
金钱71
贡献34
注册会员

威望- 24 点
贡献- 34 次
金钱- 71 枚
|
上古蛮荒,史前朦胧。江河泛滥,民不聊生。天降于斯人,辛勤之禹公。治洪以防患,安抚于民生。大禹治水功成,设坛祭天通灵。玄沪神龟贡书①,肇始华夏文明。天兴禹洛出书,龟载文列于背。龟背之图式,有序而均衡。纵横之数理,自然而天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②,纵横斜之数,和合皆十五,“洛书”是也。古往今来,儒林鸿论。“洛书“精蕴,圣贤遵循。
黄河出“河图”,洛水贡“洛书”③。“河图洛书”矣,天地嗟呼。先民思维,圣人感悟。文明之始,数字鼻祖。伏羲时,“龙马负图”于河,呼谓“河图”,羲王演八卦;大禹时,“灵龟负书”于洛,谓曰“洛书”,禹王创洪范④。大禹治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洪范”之九畴,六十五字曰⑤:五行相生,农用八政,敬用五事,协用五纪,建用皇极,艾用三德,明用稽疑,念用庶征,五福飨用、六极畏用。“河图”乃天象,哲学之开端;“洛书”为九宫,涵盖于万千。陈抟先师精论,邵雍朱熹肯定。自古史册载誉,历代帝王圣迹。碑铭石刻千古,诗章词赋铭记。
“河图洛书”兮,河洛文化之标志,先民思维之成就;河洛文化兮,中原文化之核心,华夏文明之源头;中原文化兮,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华文化之主流。“河图洛书”呈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源;“三代之居”⑥昭中华传统文化之正统;“河洛儿郎”衔中华传统文化之外延;“十三朝都”彰中华传统文化之厚重。“河图洛书”,奥妙无穷;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用之言天概其内,用之言地呼其中,用之言人而不外。数理之家,演勾股之幻方;音乐之师,定五音而流畅;天文学者,观九星之八象;周易学者,推五行定吉祥;语音匠师,分四声之阴阳。中医之道,定穴位治寒伤;建筑理学,以九宫筑方城,源渊流长;三皇五帝,据“河图”推哲理,福佑天祥;帝王将相,奉“洛书” 倡和谐,帝业永昌。
黄河滔滔,洛水悠悠。承接上古,肇启王侯。黄河母亲神圣,洛河文明悠久。遥遥洛河,千里长流。文明渊源,底蕴深厚。两岸仰韶遗址,遍地彩陶遗留。豫西洛宁,人杰地灵。洛水清幽,山川形胜。茂林修竹,文耀书城。“洛书“赐禹地,肇启人脉之毓秀;文明之源头,彰显地脉之钟灵。身临其境,丹情顿生,精研“洛书”九畴,叹赏“神女”⑦垂芳。遥想“武帝去来罗袖尽,野花黄蝶舞东风”。 神龟负书处,圣贤经行地,金言妙语题。石刻镌哲理,谁解千古谜。引八方文人骚客于陶醉,倾无数英雄豪杰呼悠哉。则留下:村杏野桃繁似雪,行人不醉为谁开?竹林镶嵌“洛神庙”,庙前并竖“洛书碑”⑧。清碑“洛出书处”张汉留;魏碑“洛”字沧桑守。代有骚客遨游,惊世笔墨遗留;圣贤畅游龟窝,摩崖石刻清遒。诗曰“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岩。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于后人当管弦”⑨、尧天舜日禹疏流,仓圣悟理万户收。森森松柏翳翠岭,泱泱洛水致阳侯。神龟负书大禹录,神女古碑字尚留。远望蓬莱即在此,游人酣醉不再求。
国运鼎盛,民富国强。文脉传承,全球所向。洛书胜迹,文明曙光。历代先贤,刻石昭彰。价值连城,鼎力弘扬。期先见之明哲,放眼光于长量。融巨资而开发,必钵满于厚偿。为文化之寻根,搭河洛之走廊。拜“洛书”之圣尊,建社会之太康。促民族之团结,托华人以厚望。得洛书行天下,积功德而无量。史册以厚载,功德誉九州。龙章启后世,古碑铭千秋。“河图”之玄妙, “洛书”而空灵,中华之瑰宝,魅力而无穷。圣王作则处,丹青一枝秀。寻源至天中,河洛著风流。
注释:
①、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洛宁西长水的龙头山设坛祭天时,有神龟背负“洛书”从玄沪河(龙头山西两公里出)游至洛河献给大禹。
②、北宋陈抟定论的“洛书”九宫图式。
③、<周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④、大禹依照“洛书”在龙头山上划天下为九州,又创立了如何治理九州的治国大法---《洪范九畴》。今龙头山有“叙畴坪”遗址及古碑佐证。
⑤、“洪范九畴”65字:一曰以利五行(金火水木土)、二曰羞用五事(貌言听思看)、三曰农用八政(食货事空司徒司寇宾师)、四曰时用五纪(星辰历数日月岁)、五曰建用皇极(最高准则)、六曰艾用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七曰明用稽疑(聪明明智谋虑周全)、八曰念用庶征(预兆天气)、九曰五福飨用,六极畏用(富康宁攸好德寿考终、凶短斩忧贫恶弱)。
⑥<史记.封禅书》曰:昔三代之居,皆河洛之间。
⑦“洛神”,又名宓妃(伏羲的女儿),在洛宁长水洛河段有宓妃溺水的遗址和明代碑刻。
⑧洛宁长水现有洛神庙,庙前有两方“洛书”古碑:东边一方为汉魏遗物,正面碑文仅剩一“洛字”;西边一方为清代所立,正面为“洛出书处”四个大字。古来相传,“神龟贡书”即在此河段。
⑨洛宁长水洛河北岸的玄沪河内,有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刘武臣“游龟窝至此偶成”摩崖石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