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诗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2|回复: 41

叶嘉莹:唐诗宋词的形成,与楚辞、佛教关系极为密切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20-1-13 08:01: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言志:表现内心的情感思想意念

问:叶先生您好,您一生都在海内外研究和教授中国古典诗歌,首先请您能不能谈述一下什么样的因缘让您与古典诗歌有了一生的相逢,古典诗歌有什么样的特质使您喜欢上它?

叶嘉莹:我与古典诗歌的因缘种因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生长在一个非常古老的家庭,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像唱儿歌一样背诵古诗。

我从10岁上下就开始做诗,而且不是勉强去做,也没有人逼我去做,是因为我背的很多了,诗的格调声律就在我的脑筋之中,而且因为我家里面的长辈:我的伯父、父亲、伯母、母亲都有诗歌的吟诵,男人吟诵的声音比较大,女人吟诵的声音比较小,而且不是像唱歌一样没有谱子,每个人吟诵都是不相同的。



可是我听惯了,我知道诗歌是可以吟诵,而且我也知道吟诵是代表读者透过声音表示出来他对这一首诗的感受,我从小自然而然地就听,也自然而然地就体会,所以平仄我没有学习,我做出诗来都是合乎平仄的,所以吟诵是很重要的,背诵而且要吟唱。

问:您经常会提到一句话,也是古典文献里面经常提到的,“诗言志歌咏言”,那么诗词都是感与悟而后动,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为何通过这种诗歌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志向?

叶嘉莹:你错了,诗言志,这是从中国很古老的就谈到诗歌的缘起,“诗者,志之所知也”,我给小孩子用童话讲,特别给他们讲了一个诗的故事,什么叫做诗,我有图画有讲解,“诗者,志之所知也”。

诗就是你的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你心里面的思想、意念、感情的活动,你把你思想意念感情的活动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诗就是表现你内心的情感思想意念的活动,诗是言志的。

单音独体的语言促生了中国诗歌

问:之前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当代人喜欢读元曲和骈文的人已经非常少了,但是唐诗宋词这种形式为何会受到当代人的喜欢呢?

叶嘉莹:因为唐诗形式的形成,我们中国诗的形成,不是一个人的思想力量、意志决定的,规定你们每个人都要写七个字一句的诗,不是这样规定。

我们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大半是四个字一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时周朝的时候也没有人规定说你们作诗,一定要四个字一句,所以《诗经》里面除了四个字一句以外,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八个字的句都有,但是大部分是四个字,什么缘故?



因为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我们是独体单音,我们说“花”,单独的一个字就是花;我们说“草”,单独的一个字就是草,我们所谓方块字它占据同样的空间,它的发音也是同样的一个单调的声音,英文说“花”Flowers,说草grass,长短不一样,音节也不一样。

中国的语言文字,我们天生命定的是单体独音,单体单音的字,如果单说一个字很单调,我说桌,所以你要说桌子,一个字本身配一个字,两个字才成一个音节。

最简单的,晋朝有一个人挚虞,他写《文章流别论》,说四个字可以成声为节,四个字一句就有了声调就有了节奏,一个字没有声调跟节奏,两个字还没有声调和节奏,所以四个字才能够成声为节,所以我们单音独体的语言所形成的,最早、最简单的,足以成声为节的诗歌语言是四个字一句。



问:您刚才也提到中国的诗歌诗源自于四个字一句,为何到后来又发展到五言和七言诗歌的形式?

叶嘉莹:诗言志,不管四言五言七言都可以言志,还有刚才你说的词,词的起源跟诗是完全不一样的。

诗是言志的,从最早就是说你心里面有一种感情意念的活动,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诗,但是词完全不一样。

词的本意是什么?诗的本意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我给小学的朋友用图画讲,这边是言字,这边是个之字,之就是活动,你心思意念的活动,用你的语言表示出来这是诗,但是词不是。

词为什么叫做词?词不是在心为志的诗,词就是一个Word一个字,词是歌词Song Word,唱歌的歌词,你要知道词的缘起。我的《灵谿词说》——后来单独排了《唐宋词名家论稿》,第一篇就是《论词的起源》,词的起源跟诗的起源完全是两码事,不能够相提并论。诗是从上古人有感情,发而为之,押韵的语言就是诗。



词不是。词是在隋唐之间,我们中国有一种新兴的音乐,中国本来的音乐,从古代传下来的很古老的音乐那个叫做雅乐,典雅的雅。

汉朝以后六朝的音乐那个叫做清乐,清洁的清。唐朝因为它特别繁荣,文化特别发达,它吸收了很多外来的音乐,因为唐朝跟外族有很多交往,所以一方面它吸收了很多外族的音乐,而且唐朝宗教盛行,佛教有佛教的歌曲,道教有道教的歌曲,于是乎就把中国古典的清乐结合了外来的胡乐、结合了宗教的曲子叫做法曲,是这三种音乐的源头的结合。

到唐朝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也非常好听的音乐,这个音乐就是唐朝所流行的音乐,就是词填写的时候所用的音乐的乐调。

这个跟古典的雅乐、六朝的清乐不同,它是结合了胡乐,结合了法曲的一种新兴的音乐,我们也给它一个名词叫做宴乐——饮宴的时候聚会的时候可以让大家来歌唱的一种音乐,叫做宴乐。



当时宴乐有很多的曲调都非常流行,可是当时流行在民间,所以那些给宴乐填写歌词的人没有很高的文化程度,那就是后来晚清从敦煌的石窟之中发掘发现出来的叫敦煌曲子词,配合当年的俗曲所唱的歌词。

这个歌词当时文人不重视,觉得它的语言不典雅,可是因为它曲子很好听,后来就有些个文人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也给它填词,那么后来这样的词,文人的这些比较典雅的歌词在唐五代的后蜀的年代把它编成一个集子,这个集子叫《花间集》,所以文人的词第一本被编成的集子是《花间集》。

为什么叫《花间集》?因为它所收录的都是给俗曲写的歌词,虽然是文人写的,但是也是给歌曲写的歌词。那么文人给俗曲写歌词什么目的?是为了在饮宴聚会的时候可以歌唱,所以《花间集》前面有一篇序言,写序的人叫欧阳炯,说蜀时,西园有学问的人能够填写美丽的歌词,使这些女子不再唱那些俗曲了。



而既然是给歌曲写的歌词,是教给歌妓酒女去唱的,本来与言志没有关系,所以跟诗不一样。所以它主要写什么呢?主要写美女,写爱情,写相思,写离别,主要的内容都是写这个。这时很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虽然他写歌词的目的是给歌妓酒女写一首流行的曲子词,可是有的作者——有学问的有修养的有理想的作者,他在写流行歌曲的时候无意之中也把自己的思想志意流露在里面了,所以词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这跟诗是完全不同的。

问:那么,诗又是如何从《诗经》的四个字,变成了后来的七言或者五言呢?

叶嘉莹:诗是从周朝的《诗经》就有诗了,四言的题材。后来有楚辞,是很长很长的句子。楚辞有骚体,以屈原的《离骚》题材为主,楚辞里面有楚歌的题材,是以楚辞里面的九歌形式为主的,骚体跟楚歌的题材不一样。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上面六个字下面六个字,中间一个兮,这是骚体。“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中间一个兮是已词,上面三个字下面三个字,这是楚歌的题材。



七言诗是从楚歌的题材变化而来。“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七个字一句中间一个兮字,楚歌体影响到楚汉之间的刘邦和项羽。

刘邦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从楚歌体变来的;项羽唱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也是从楚歌体变来的。这是我们中国诗体的演进,从《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楚辞的九歌体,秦汉之间的项羽刘邦的这都是楚歌的题材。

到了汉朝的时候,当时西汉汉武帝就立了一个乐府,就是管音乐的官府,找了一个音乐师叫李延年管理这个官府,他叫李延年搜集各地方的歌词,配合音乐来歌唱,所以官府叫做乐府。

乐府所搜集的歌词有文人的歌词也有民间的歌曲,所以我们除了《诗经》、楚骚、九歌、楚歌体,我们还有乐府诗,乐府诗里面搜集了很多民间的歌词。

像乐府诗里面有一首叫做《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完全是长短错落,完全是不一样的,不是四个字的句子,不是楚骚的句子,不是楚歌的句子,是乐府长短不齐的句子。乐府也有用五言的句子,乐府的题材变化很多,所以有了乐府体。



经过种种的演化,到了李延年做音乐的官署音乐师,他搜集来各种音乐,各种的歌词配上音乐,音乐师自己当然也懂音乐。

他就做了一首歌,叫《佳人歌》,写一个美丽的女子:“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比较整齐的五言诗,“北方有佳人”五个字,“绝世而独立”五个字,“一顾倾人城”五个字,“再顾倾人国”还是五个字。中间加上一句“宁不知倾城与倾国”“倾城与倾国”还是五个字,“宁不知”是加上去的陪衬的音乐上的衬字。“佳人难再得”还是五个字。

他的《佳人歌》很流行,后来李延年配合出来的音乐,所以新的一个固定的体式很多是五言,五个字一句,所以五言诗就开始流行了。但是那个时候的五言诗不讲平仄,所以“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行”是第二声,“行行”两个字,“重”还是第二声,后面还是“行行”,“行行重行行”五个字,是平平平平平,没有平仄的格律。



平仄格律的产生与发展

问:平仄是诗词当中非常重要的规则,例如我们常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就是强调作诗毕竟押韵。那么,格律诗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叶嘉莹:平仄的格律什么时候开始?到了南北朝以后到了齐梁之间。齐梁之间因为宗教、佛教很流行,所以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杜牧之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到处都是寺庙。

寺庙里佛经都唱颂,而且佛经都是梵文,印度文翻译过来的,那有很多他们的发音我们中国人不知道怎么样发音,所以他们要学习。翻译的时候要把它声音翻译得正确,就开始有了拼音。他们不叫拼音,他们叫反切,切刀的切。



比如说东西南北的东,它是德宏切,用德的声母用宏的韵母,Dong。最早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看过佛经,佛经最伟大的一部著作卷数非常多的叫《华严经》,好几十本。你把《华严经》的第一本打开,第一本的第一页都是告诉你怎么样拼音。

所以从那个时候,从齐梁以后佛教流行以后注意到声母跟韵母声韵,所以他们就发现你如果用同一个声音的字写成诗不好听,用同一个韵写成的诗也不好听。他们举一个例证来说,比如“溪溪鸡西啼”,溪水的西边鸡一起都啼叫了,这个意思可以,溪水的溪跟鸡叫了。

可是“溪溪鸡西啼”,念出来不好听,所以他们文人就反省,说诗我们知道声韵,所以我们就要注意这个声韵应该怎么样避免重复,怎么样避免出现平头上尾的种种毛病,才开始慢慢讲究平仄。



说第一个字用平声,第二个字用什么声,如果上一句用平声下一句用什么声,所以才有“四声八病”的产生,然后才形成了格律诗,才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个调子才好听。

这都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诗歌在历史上自然演变形成的,发现这种声调最好听,所以就有了这种五言的格律诗。那么有了七个字的诗就把五言多两个字,如果五言是“平平平仄仄”,就加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仄仄仄平平”,上面加两个平声,“平平仄仄仄平平”,用五言的基础。

五言的开头两个是仄七言加两个平,五言的开头两个是平,你七言是加两个仄,这是我们五言格律诗七言格律诗的形成,它都是文学史上自然演化,不是某一个人张三李四说你们要用这个格律,没有这样的规定,这是自然形成的,这是当他们反省知道中国语言的特色以后,按照中国的语言特色在历史的演进之下自然形成的这种格律,不是一个人固定的。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 08:43: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嘉莹毕竟是名家,短短一篇把诗词史讲得很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3 09: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什么?我们的古人说诗是志。志是什么?古人没有解释。这等于用一个模糊的东西解释一个模糊的东西。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问题可能出在古文上。中国古文,单字独立为意。如果用古文字来解释概念,必然是一连串的解释。这且不去说它。
志是什么?志者,士心也,实际上也就是人心的认识。古人说“诗者,志之所知也”。志之所知,我感觉就是人心感觉或认识到的东西,可以是事物,可以是感悟,可以是道理。总而言之,就是一种感动和感悟,一种意识或认识。在说文解字注里有这样一些话:“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志,古文識。識,記也。”“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韵與職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由此可知,志就是感觉、知觉,感动、认识。
如果志是如此,那么用“诗,者志也。”来解释诗就等于没有解释。也就是说,诗什么都可以写,或什么写出来都是诗。这好像无理。其实这也许是更准确、深刻的认识。这当然是说内容。诗就就记知记识,记感觉,记感悟,记外物,记内心,等等。
叶嘉莹说,“诗就是你的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你心里面的思想、意念、感情的活动,你把你思想意念感情的活动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诗就是表现你内心的情感思想意念的活动,诗是言志的。”,她的说法是对的。
诗言志,被后来许多人,包括所谓学者,解释得小了。把一些本来也是言志的诗,划出了诗的范围。
诗其实就是什么也能写,但要有诗的形式。由此可以答出如下结论:内容不是诗的制约条件,而形式才是诗的制约条件。内容真的没有制约条件吗?也有的,那就是道德、法律、政治。
诗言志是一句古今流传的名言。对此应该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3 15: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嘉莹说"单音独体的语言促生了中国诗歌"。这个观点不能说错,但也不能说对。
我觉得应该这样说,单音独体的中国文字诞生了中国文字诗。
单音独体的中国文字,来源于有节奏且音节短促的中国语言。有节奏且音节短促的声音没有体,只是声,只是感觉。不论是声或感觉都无体。“单音独体”似乎改作单音短节或独节更合适。
在单音独节的语言里,就有相当一部分是诗。那时的诗就有了韵。没有韵不便于传唱。
简单说就是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诗。而诗首先是节奏,其次是音韵。
有节奏和音韵的以宣泄和传达情感为主的诗,是那时的流行语言、公众语言。
有节奏和韵的诗语言来源于有节奏的呼叫声。的节奏的呼叫声还不是完善的语言,但已经是诗。
因此,中国诗反而是单音独节的中国语言的创造者。不是说,无节奏的呼叫声就不是语言,而是说在有节奏的呼叫声出现之前,无节奏的呼叫声还不是人的语言而是动物的叫声。到有了有节奏的呼叫声之后,人的语言才真正诞生。人的语言往生之后,无节奏的语言,只有即时性,现场性,不是公众语言,没有流行性,因此对语言的发展、完善,作用大大小于有节奏的语言。
通过以上分析,我对叶嘉莹的诊断是存疑的,是不同意的。
叶嘉莹是大学者,我不可能打倒她。但她的观点确实没有说服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370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00
贡献
3166
金钱
6243
发表于 2020-1-14 03: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侃石 于 2020-1-14 03:45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1-13 09:15
这样的大家剩下没几个了。

抢救这些“大家”的学术宝库,刻不容缓。大中华诗词协会如能出手,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三山侃侃堂主人   左海淡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14 06: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志,心中所想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3

主题

4225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431
贡献
4802
金钱
11032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4 07: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314

帖子

79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37
贡献
2018
金钱
2992
发表于 2020-1-14 09: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曲为诗之支流,源流不同,功用同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4 19: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嘉莹说的两个字一个音节,两节音节,才有节奏是对的。但这说的是语言完善之后,特别是文字出现之后,特别是以北方语言为主体语言之后。
更原始些,不是两个字,而是两个声音。更更原始些,不是两个声音而是一个声音。
节奏是什么,是声音的起伏、断续。节奏的根在波。波的直观表现就是起伏和断续。
宇宙其实就是波的老家。地球上到处都是波。人就生活在波的世界之中。
波是声带和听觉存在的根据。许多动物都利用波,但都是在不自觉的利用。
节奏是人对声波的主动利用。就是这一利用,利用出了诗和乐,利用出了语言。
直立行走是人类诞生的客观标志,利用火、利用声音,制造工具是人类诞生的主观标志。
因此,不论是单声还是双声,只要断续、起伏就是节奏。就是音节。
单声节奏(也是音节),所承载的信息量少,双声节奏(也是音节)承载的信息量大。这是单声进化为双声的依据。
双声节奏是诗的飞跃,也是语言的飞跃。然后向间隔几个音节重复一个同样的声音进化。也就是出现了韵。节奏带来一重美,韵又带来一重美。
诗不是从两个字一个音节开始的,而是从一个字一个音节开始的。单音节是诗或语言的婴儿阶段,双音节是诗的幼儿阶段。有了韵,诗就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少儿。
我觉得诗从四字句,进化到五字句和后来的七字句,也应该从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上找根源,从中国语言进化的角度找根源,从审美发展的角度找根源。
为为什么诗没有继续进化或发展成九字句或更多字句?因为审美有个恰到好处的约束。如果一句诗字数太多了,韵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了。
有诗友说,旧体诗写好了,应该转为写新体诗。新体诗、旧体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本质差别,都是意象、意境,但在形式上完全是两回事。新体诗在形式上没有审美要求,也没有审美价值;而旧体诗形式上的审美是其审美价值的另一条腿。也就是说从审美这个角度看,新体诗是一条腿,而旧体诗是两条腿。据此,我大胆推测一下,新体诗在中国走不远。当然,存在还是会存在的。
三言诗和四言诗,实际上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韵(也是一个音节),五言诗是两个音节一个韵,七言诗是三个音节一个韵。中国旧体诗把原始诗的基本基因:音节(节奏)和韵,继承下来,并进行了美化处理。
我认为叶先生“七言诗是从楚歌的题材变化而来”的论断是不正确的。
比如屈原的“入不言兮出不辞”,其音节应该是“入不言/兮/出不辞", 而不应该是“入不/言兮/出不/辞"。也就是说是三个音节而不是四个音节。三个音节,按照两个字一个音节的公式是出不来七个字的。
楚辞是楚语的作品,不是黄河语系的作品。两者的音节是不同的。否则,七言诗应该早于五言诗。而事实上是五言诗早于七言诗。后来的七言诗只是原来五言诗的扩展,也就是加了一个音节。
推测一下,一、当时北方是两个字一个音节,而南方并不是。二。”兮“字在当时发声时应该是一个长音。虽然南北方音节长短不同,但在节奏这个根本问题上却是一致的。五言诗就是北方土生土长的,就是两个音节变成三个音节。从这个角度看,中国诗发展的过程就是北方诗生长的过程。
所以这样,是因为秦的统一。如果是楚统一中国,可能中国文化是另一个样子。楚辞是很好的诗,楚语言应该也不差,但楚语终于还是没有成为主体性语言,楚辞也没有延续下去。
别人写文章都要参考文献,并列举出来,以证明有根有据。我声明,我的文章,没有参考任何谳,因此,也许是胡说。我是用逻辑写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4 21: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14 19:16
叶嘉莹说的两个字一个音节,两节音节,才有节奏是对的。但这说的是语言完善之后,特别是文字出现之后,特别 ...

假定你对节奏的看法,如下面表示的话,
你的节奏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五古五律的句子,是两个节奏:〇〇——〇〇〇。
七古七律的句子,是三个节奏:〇〇——〇〇——〇〇〇。

点评

五言诗三个音节:221或212。 七言诗四个音节:2221或2212。 然后,请说明我的看法的错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22:03
五言诗三个音节:221或212。 七言诗四个音节:2221或2212。 然后,请说明我的看法的错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4 22:03
五言诗三个音节:221或212。七言诗四个音节:2221或2212。 然后,请说明我的看法的错误。  发表于 2020-1-14 22: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4 22: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4 21:46
假定你对节奏的看法,如下面表示的话,
你的节奏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五古五律的句子,是 ...

五言诗三个音节:221或212。
七言诗四个音节:2221或2212。
然后,请说明我的看法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4 22: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4 21:46
假定你对节奏的看法,如下面表示的话,
你的节奏理论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五古五律的句子,是 ...

五言诗三个音节:221或212。
七言诗四个音节:2221或2212。
然后,请说明我的看法的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4 2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14 22:03
五言诗三个音节:221或212。
七言诗四个音节:2221或2212。
然后,请说明我的看法的错误。 ...

五言诗三个音节:221或212。
三个节奏,必定3个节奏点,3个节奏点,如何交替你?

点评

什么是音节?什么是交替  发表于 2020-1-14 2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4 23: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什么是音节点?什么是交替  发表于 5 分钟前
===========================
这个问题得由你来回答!
在下三羊领教:你的【音节点】所指的是什么?
交替,也即声律点的交替!声律点,也叫节奏点。

点评

举例说明也可.  发表于 2020-1-15 07:12
我怎么进不了你的概念?还是解释得详细一点吧.  发表于 2020-1-15 07: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5 07: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我怎么进不了你的概念?还是解释得详细一点吧.  发表于 4 分钟前
=========================================
六朝沈约的节奏理论名言: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
古人沈约“分为两句”的【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两个节奏。
至于两个节奏的名称,或【音顿】,或【音步】等,叫法不同,意义一样。如,
王粲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分为两句就是: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沈约的分为两句,而不是分为三句: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总而言之,简而言之:五言诗句,是两个节奏,而不是三个节奏。







点评

你是有依据的,我是无依据的.但我不认为沈论是对的。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好像221与212不对,但这不是对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应该是221对221。 看来两节、三节的问题是说不清了,说不清就不说。 还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5 08: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5 08: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5 07:32
汇江还是汇江
我怎么进不了你的概念?还是解释得详细一点吧.  发表于 4 分钟前============================ ...

你是有依据的,我是无依据的.但我不认为沈论是对的。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好像221与212不对,但这不是对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应该是221对221。
看来两节、三节的问题是说不清了,说不清就不说。
还是返回来说你原来的观点:我五言221或212,七言2221或2212,我的“理论”的错处。
我把理论打上引号,是因为我觉得它就是一种说法,一种推理出来的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5 08: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15 08:39
你是有依据的,我是无依据的.但我不认为沈论是对的。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好像221与212不对,但这不 ...

声律,与文字是否对仗,没有一点关系!

点评

"声律,与文字是否对仗,没有一点关系!"此观点基本正确.但深层次还是受文字约束的. 那就不说文字,只说声律.敬请展开不说.  发表于 2020-1-15 08: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5 0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声律,与文字是否对仗,没有一点关系!"此观点基本正确.但深层次还是受文字约束的. 那就不说文字,只说声律.敬请展开不说.  发表于 43 秒前
============================
杜甫《春望》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城春草木深】与【家书抵万金】,文字不对仗,律句的声调是一样的,都是平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5 09: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1-15 09:03 编辑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15 08:39
你是有依据的,我是无依据的.但我不认为沈论是对的。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好像221与212不对,但这不是对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应该是221对221。
看来两节、三节的问题是说不清了,说不清就不说。
还是返回来说你原来的观点:我五言221或212,七言2221或2212,我的“理论”的错处。
我把理论打上引号,是因为我觉得它就是一种说法,一种推理出来的说法。
由此看来,你真的是【两节、三节的问题是说不清了】!节奏理论,是声律理论的基础!
假定你的节奏理论说不清,你的声律理论必定一团糟!

点评

我说的"说不清",是说我说服不了你.说服不了你,并不等于"一团糟".到底是不是一团糟?需要你用你的论证来检验.没有论证是检验不了的.  发表于 2020-1-15 09: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5 10: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算了,不和你啰嗦了!

点评

没有问题.讨论不讨论无所谓.  发表于 2020-1-15 10: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5 11: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没有问题.讨论不讨论无所谓.  发表于 25 分钟前
=====================
不知为什么,你的回帖,不使用【回复】,爱使用【点评】?
当年,刚刚网友,回帖不用【回复】专门使用【点评】。
使用【回复】,版面右上角既有【提醒】,又有【回复】内容的显示!
使用【点评】,版面右上角只有【提醒】,没有【点评】内容的显示!
所以说,你在别人的帖子下面使用【点评】,别人不能及时回帖。
再者,刚刚使用【点评】的主要目的,是在【点评】里,专说些不三不四。

点评

我不精通电脑,很不会玩儿.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说头.谢谢提醒,以后用回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5 20: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5 20: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5 11:12
汇江还是汇江
没有问题.讨论不讨论无所谓.  发表于 25 分钟前
=====================

我不精通电脑,很不会玩儿.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说头.谢谢提醒,以后用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5 21: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15 20:58
我不精通电脑,很不会玩儿.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多说头.谢谢提醒,以后用回复. ...

理解万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5 22: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嘉莹先生是同意“诗言志”这个说法或理论的。据此,我说以下三点:
一、词言志了没有?是不是诗?她说“词,是教给歌妓酒女去唱的,本来与言志没有关系,所以跟诗不一样”。我理解她说的“不一样”,不是说体式,而是说内容。她的意思是:词的内容不言志,因此不算诗。同时她又说“有的作者---也把自己的思想志意流露在里面了”。意思就是这样的词是“言志”的。既然言志,那当然又是诗了。她的结论是,“词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怎么微妙?她说词“跟诗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又不算是诗了。总之是没有说清问题还多少有点自相矛盾。
二、诗词果真不同源吗?她说“词的起源跟诗的起源完全是两码事,不能够相提并论。”如果词来源于曲,诗来源于歌是对的,那诗词就是同源的。曲和歌基本上是一回事儿,只是产生的年代不同。词有曲,因而是歌曲,诗能唱,因此有音调儿。曲和调基本上是一回事儿。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歌谱,而诗和词则是歌词。因此叶先生的这个说法似乎也不通。除非她排除诗来源于歌。可是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歌词。据说再早点的“弹歌”也是歌词。如果她把诗的源头定在“诗言志”或“诗者,志之所知也”这个论断上,显然是没有找准源头。紧连着“诗言志”的就是“歌咏言”。“诗言志歌咏言”是什么意思?是诗写志向。歌唱感情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它的意思就是把心中的志向写成诗,然后唱成歌。如果我说的对,那在早期,诗歌就是一体。如果她说得对,自然是诗歌两体,两者无关。真的无关吗?史实说不是这样的。
三、真正的文人词出现之前的词曲是不是诗?也就是言志了没有?那时的词曲确实是“歌妓酒女”唱的。但唱的或言的就不是志吗?也就是美女、爱情、相思、离别这些内容不在志的范畴吗?恐怕也不能这样说。我在前边已经谈论过志这个问题了,有诗友说,志就是心中所想,此言不错。如果志是这样的,那原来的词曲言的也是志,只不过粗俗、通俗,不高、不雅罢了。这也就是说叶先生“词不是在心为志的诗”的论断断也是不正确的。她一边说“古人有感情,发而为之,押韵的语言就是诗”,一边又说“词,是教给歌妓酒女去唱的,本来与言志没有关系”,自相矛盾。如何证明初始词曲没有感情?不押韵?不是发而为之?
由此,我的结论是诗词的分野不在内容上,而只是在体式上。
我是个不读书的人,我没有读过叶先生的原文。我的议论,是建立在三羊先生的转文上的。我相信三羊先生的转文应该没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51
贡献
14005
金钱
17086
发表于 2020-1-15 23:5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志”,就是“情”。人类的一切文艺作品若讲不是“发乎情”,还真的讲不过去。

点评

同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6 05: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6 05: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0-1-15 23:51
“志”,就是“情”。人类的一切文艺作品若讲不是“发乎情”,还真的讲不过去。

...

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6 06: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是古人关于诗的一段经典论述。
我对它的理解是:1、诗是志的表现;2、志是心的反映;3、心是情的器官、识的器官、理的器官。4、志就是心中之感之情之识之理,就是心的感觉和对感觉的升华,也就是心中所想。5、志表现出来就是言;6、言表现识和理并不艰难,但表现情和感却比较艰难;7、对于难表现的情和感,只好辅助以及抒情的语气;8、如果抒情的语气还表达得不满意,就用唱的方式来表现;9、如果唱还不尽兴,就进行舞蹈;10、诗是志的表达,但不是所有志的表达,而是志中涉情的那一部分志的表达;11、志是心中所想,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言(也就是散文)表现识和理,二是诗(也就是韵文)表现情和感;12、诗是可唱的志,也就是歌。
由此也可见:一、说文人有志俗人无志是不通的;二、说诗不是来源于歌是不通的;三、说诗词不同源是不通的。由此也可见:说诗词同源是通的;说诗歌同源是通的;说诗词脱胎于乐是通的;说后来的诗词已经不是歌词也是通的;说诗词是关于情和感的志的表达或表现也是通的。
古人这段论述,也不是关于诗的真正源头的论述。只是关于语言成熟之后的诗的论述。诗的真正源头是人而不是志。诗催生了人,当然也催生了志,也催生了言,更催生了诗的成熟,也就是说,诗是人的初始表现或第一反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6 09: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1-16 09:45 编辑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15 22:32
叶嘉莹先生是同意“诗言志”这个说法或理论的。据此,我说以下三点:
一、词言志了没有?是不是诗?她说“词,是教给歌妓酒女去唱的,本来与言志没有关系,所以跟诗不一样”。我理解她说的“不一样”,不是说体式,而是说内容。她的意思是:词的内容不言志,因此不算诗。同时她又说“有的作者---也把自己的思想志意流露在里面了”。意思就是这样的词是“言志”的。既然言志,那当然又是诗了。她的结论是,“词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怎么微妙?她说词“跟诗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又不算是诗了。总之是没有说清问题还多少有点自相矛盾。
二、诗词果真不同源吗?她说“词的起源跟诗的起源完全是两码事,不能够相提并论。”如果词来源于曲,诗来源于歌是对的,那诗词就是同源的。曲和歌基本上是一回事儿,只是产生的年代不同。词有曲,因而是歌曲,诗能唱,因此有音调儿。曲和调基本上是一回事儿。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歌谱,而诗和词则是歌词。因此叶先生的这个说法似乎也不通。除非她排除诗来源于歌。可是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歌词。据说再早点的“弹歌”也是歌词。如果她把诗的源头定在“诗言志”或“诗者,志之所知也”这个论断上,显然是没有找准源头。紧连着“诗言志”的就是“歌咏言”。“诗言志歌咏言”是什么意思?是诗写志向。歌唱感情吗?我觉得不是。我觉得它的意思就是把心中的志向写成诗,然后唱成歌。如果我说的对,那在早期,诗歌就是一体。如果她说得对,自然是诗歌两体,两者无关。真的无关吗?史实说不是这样的。
三、真正的文人词出现之前的词曲是不是诗?也就是言志了没有?那时的词曲确实是“歌妓酒女”唱的。但唱的或言的就不是志吗?也就是美女、爱情、相思、离别这些内容不在志的范畴吗?恐怕也不能这样说。我在前边已经谈论过志这个问题了,有诗友说,志就是心中所想,此言不错。如果志是这样的,那原来的词曲言的也是志,只不过粗俗、通俗,不高、不雅罢了。这也就是说叶先生“词不是在心为志的诗”的论断断也是不正确的。她一边说“古人有感情,发而为之,押韵的语言就是诗”,一边又说“词,是教给歌妓酒女去唱的,本来与言志没有关系”,自相矛盾。如何证明初始词曲没有感情?不押韵?不是发而为之?
由此,我的结论是诗词的分野不在内容上,而只是在体式上。
我是个不读书的人,我没有读过叶先生的原文。我的议论,是建立在三羊先生的转文上的。我相信三羊先生的转文应该没有问题。

三羊没有转文啊!

点评

我正式向你道歉,我说错了。我们一直在讨论,我错把图书府吏的转文说成了你的转文。我粗心了,说错了。再次向你道歉!!!我不是成心说错的,是粗心之过,敬请谅解。再再次向你道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6 11: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6
贡献
17872
金钱
48779
发表于 2020-1-16 11: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1-16 09:44
三羊没有转文啊!

我正式向你道歉,我说错了。我们一直在讨论,我错把图书府吏的转文说成了你的转文。我粗心了,说错了。再次向你道歉!!!我不是成心说错的,是粗心之过,敬请谅解。再再次向你道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4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6 12: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1-16 11:41
我正式向你道歉,我说错了。我们一直在讨论,我错把图书府吏的转文说成了你的转文。我粗心了,说错了。再 ...

没关系!
三羊也是经常弄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大中华诗词网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31 15: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