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体诗 新体诗者,所谓新诗是也、西诗是也,也就是不用中国传统诗歌表述方式进行表述的自由体诗。它虽然寄托在中国文字身上,但却不是真正的中国诗,而是经过中国文字包装和改造的西诗。新不新?新。中不中?半中不中。 中国诗是中国人的专利,但诗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诗是人类的专利。因为诗是心灵的律动,灵性的文化,性情的表现,所以外国人也有诗。外国人的诗,根子扎外国人心中,这与中国人无异。外国人的诗,花开在自己的文化上,果结在自己的语言文字上,这也与中国人无异。异点在文化和语言文字的不同上。除了中国以外,其它国家(我说的是一切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诗都是经过嫁接的二手诗。一切原始民族的文字,都是从象形符号开始的。那时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诗歌。但这个诗歌传统,只有中国传承下来了,而其它民族都被后来的拼音化中断了。他们在原始语言文字上生长出来的诗歌,因为没有了原始文字的支撑,所以只好嫁接到拼音语言上。嫁接所以能成活,是因为文字虽然改变了,但语言还在。还有一些民族的诗歌是直接嫁接到征服者、占领者的语言上的,这也是原始诗歌的中断,也是诗歌的嫁接。只有中国不是这样。中国语言文字是原始的,是原始语言文字的不断进化和成熟。中国诗,几千年来一脉相承。 较原始的外国诗,其实也是节奏,也有押韵,也有音乐性。中国诗的节奏叫音节,外国诗的节奏叫音步。外国也有格律诗,比如十四行诗等。其不押韵诗虽然已经是其诗歌之主流但却也是较后来兴起的诗。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搞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诗歌改革。实际上也不是什么改革,而是学外国人写诗。有学惠特曼散写的,如郭沫若;有学外国格律的,如闻一多。经过发展,中国新体诗主流,最终还是走上了散写的道路。起始阶段确实也出了几个有名的诗人。他们有名,不是因为诗写得特别好,而是因为诗给人以新鲜感。那时的旧体诗,已经不吃香了,虽然还没有转入地下,但已退出正式舞台。为什么传承了几千年的旧体诗,会被并不成熟的新体诗冲垮?应该与当时的气候有关。当时的知识分子正在考虑国家救亡,且已经把国运不济归咎于文言文、旧体诗、孔孟之道。所以在当时打旧体诗就成了政治正确。这种情况延续到建国之后。建国后旧体诗彻底转入地下,正式退出文化舞台。其它戏都不能唱了,当然只能唱样板戏,于是新体诗横行天下。 新体诗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天然不协调,于是新体新开始不断探索新道路,一会明白、一会朦胧、一会现代、一会未来、一会印象、一会先锋、一会后现代、一会下半身,花样无穷,不断折腾。政府埋头搞经济建设,顾不上管文化,文化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新体诗的主要问题出在形式上,但却在内容上折腾,结果是始终也折腾不出什么让中国人喜欢的新花样。于是,旧体诗又悄然回归,并慢慢走上舞台。 从内容上看,新体诗与旧体寺,差别不是根本的。无非都是意象、意境。但在形式上新体诗却一无可取,没有一点审美价值。旧体诗是两条腿走路,新体诗是一条腿走路。一条腿走路是走不稳的。连走都走不稳,能走远吗?我的预判是走不远。会不会消失?也不会。毕竟也还有一条腿嘛。经过中国文字包装之后,新体诗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国人对其也有一定接受度。然而,它始终适应不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中国审美习惯。未来,它还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形式,但不会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中国人排外,而是因为它无法内化。 现在是两极分化,有的人对旧体诗坚决反对,有的人对新体诗咬牙切齿。现在是政府和文化部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诗歌上,中国恐怕还得有一段时间的真北朝时期。文化自信是对的,但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具体政策支撑的基础上。文化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诗歌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现在就是个人折腾。 新体诗是灌木,没有乔木的基因,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因此不必对它寄予厚望。一百多年来,新体诗也还算支撑了中国诗歌的表面天地,因此也不必对它口诛笔伐。 新体诗,有人叫它自由休,有人叫它新诗,有人叫他西方诗,都不是很合适。我觉得叫它新体诗就比较合适。近体诗是对格律诗的称谓,这样就与古诗、古风区别开了。用新体称谓所谓的新诗,也是为了与中国传统诗歌有所区别。以传统方式表现的中国传统诗歌称旧体诗也比较合适。新体诗,其实是无题诗。它的体是什么?只有一个分行是其共同特点,而分行又是所有诗歌的特点。然而,总得有个名称吧,所谓无题也是题是也。 文化和诗歌是发展的,也是沉淀的。经过沉淀之后,旧体诗将回归其合适的地位,新体也将回归其合适的地位。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在文化、诗歌发展和沉淀过程中文化部门应该怎么办?是袖手旁观?是参与其中?是进行主导?文化部门也许还没有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还有旅游这个关系收入、利益的当前任务需要全力考虑。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自信的具体的、长远的、系列(统)的文化政策来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