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零拾:初学练习方法——换字 作者:瞿蜕园 初学作诗不妨用古人成句试换一两个字,作为练习方法。举两句实例作为参考。 唐人刘长卿《雨中过灵光寺》诗:“向人寒烛静,带雨夜钟深。”本来是好句。但是初学还可以深入探讨一番。“向人寒烛静”,写出雨中清寂的景况,似乎没有一个字不妥,也就是很难更动一个字。不过假如不管下句,蓄意在这一句上换一个字,使其仍然可以成诗,那么,“向人寒烛澹”,或者“向人寒烛短”,也还可以过得去。或者把意思翻一下,“向人寒烛晃”,写出雨气吹到窗里,摇动烛光,也不是不通。至于下句,韵脚倒似乎还有几个字可以换,比如“带雨夜钟遥”,“带雨夜钟沉”,“带雨夜钟清”,都还可以成句。明代谢榛是最喜欢代古人改诗的,他把这句改作“隔雨夜钟微”,确也很好。 因此可以悟出一句好诗可以衍化为大同小异的若干句,在某一点上可能比古人原诗还要好些。初学从此入手,在立意选词的功夫上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在旧时代里,有一种名虽风雅而实是赌博的游戏,叫作诗谜,或诗宝,或诗条。在前人已刊的诗集中选取一句,隐去一字,除本字外,再找四个性质轻重差不多而可以使人目迷五色、无所适从的字配上。叫人从这五个字中去猜,猜中本字的得胜。其中作诗条的与打诗条的都需要高度的技巧,技巧精的可以用整首七律诗按次序出,因为七律诗有对仗关系,看过上句,容易猜中下句,能够不怕人一猜就中,自然是精巧得无懈可击的了。如果利用这个方法作为练习,在初学的阶段中也不无小补 (打诗条的风气,见于清代梅曾亮的文集中)。 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有人得一杜集旧本,其中多有脱误。在《送蔡都尉》一诗中,“身轻一鸟□”句脱去一字。大家各按自己意思代填一字,有人填“疾”字, 有人填“落”字,有人填“起”字,有人填“下”,结果找到善本,才知道原诗“过”字。这件事证明杜甫的诗用字之精,普通人竟想不到。 杨慎《升庵诗话》说:有人看了孟浩然集中“待到重阳日,还来□菊花”。纷纷揣测,或说是“醉”字,或 说是“赏”字,或说是“泛”字,或说是“对”字,后来得到善本,才知道是“就”字,才知道原诗之妙。“就” 字是唐人所用的字,后人不常用,所以觉得新色而又深稳。 崔颢诗:“玉壶清酒就君家”,李郢诗:“闻说故园香稻熟, 片帆归去就鲈鱼。”都是移尊就教的意思。 评诗的话头,大多数都容易了解,只有“韵”字颇难说明。这个韵是气韵之韵,不是声韵之韵。 明代陆时雍的《诗境总论》有几句话说得最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夷犹,风致在于绰约,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 在种种条件具备以后,还有一种无形的尺度来衡量诗的美丑。拿人来比喻,仅有美好的面貌和衣饰不能就算足够,必须还有生动的体态。三件都有了,还必须有蕴藉风流的言谈举止,才是个可亲可爱的人。这人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完整的环境气氛中衬托出来的。有了这样的气韵,原来的面貌、衣饰、体态就更加美了,并且随着气韵而更加生动了。 至于气韵怎样养成,这是不能在诗的本身上求得的,主要在于多读书积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