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4|回复: 1

诗境与诗格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10 08:4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最早提出了“境”这一美学范畴,并对它作出了具体的划分和精辟的阐释。王昌龄把“境”分作了三类:第一类“物境”,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第二类“情境”,是指人生经历的情感境界;第三类“意境”,是指人内心意识的境界。
    王昌龄在其《诗格》中,多次提到“境”,如“处身于境,视境于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并且他突出强调处身于境,“张之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才能“得其情”、“得其意”“得其真”。把情和景,心与物统一起来,才能表达意境。
    另外“张之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中的思,是指艺术灵感和想象,并不是简单的思考,情感要通过艺术灵感和想象去触发,才会得到真正的意境。
    至于这样的“意境”怎样产生的问题,王昌龄提出了:“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这段话,意思是说诗歌意境的创造有三种不同途迳。
    第一种就是诗人经过长久的思考,也未能产生意象,却由于偶然的机会,灵感和想象为“境”所触发。这是一种“心”与“境”偶然的契合,叫着“生思”。
第二种是多读书,感悟圣贤作品,激发出自己的灵感,创造出新的新的意象。这叫“感思”。
第三种就是主动的去寻找生活中的意境,观察生后,体验生活,用心去感悟已经,从而创造出美的意象,这就是“取思”。
    不难看出,创造意境要“心入于境”,要依赖于审美中主体的情意的“心”与客体“境”的契合和融入。另外还要多读书,与书中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他写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明显地有着“寻味前言,吟讽古制”的迹象。如若王昌龄没有《汉书。李广传》,不知李广被成为飞将军,那他怎么能写出这首意境苍凉悲壮的《出塞》呢。
    所以说王昌龄之所以被后人尊之为“七绝圣手”,与他的“诗有三境” “诗有三格”无不关系。他开创的“意境说”,对后世都有其巨大的理论意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直接间接地受到它的影响。

3967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358
贡献
122537
金钱
141534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1-9-12 21: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鉴赏、雅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