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123 于 2015-2-18 14:47 编辑
1、我们写哀怨忧愁的时候,经常用到“肠断”,请说明这个词的出处。 2、请简述“望帝”一词是代表什么,出自什么故事。 1、“断肠”二字,实际是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说齐桓公乘船去四川,手下有人抓了一只猴崽子,猴子妈妈就一路跟着船,跑了上百里地,瞅着一个空跳上了船便死了,手下人破开猴妈妈的肚子,发现肠子断成了一寸一寸的,于是后人就用“断肠”来形容思念子女而极度悲伤,后又将应用范围扩大,凡是思人,皆可用“断肠”喻之。 2、战国时蜀国的国王杜宇,又叫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日夜啼叫,声音悲切,因此又被称作怨鸟、冤禽。李商隐《锦瑟》里说的“望帝春心托杜鹃”,就是说的它。在后世的诗词作品中,子规通常是可怜、哀惋、纯洁、至诚、悲愁的象征。 出自神话传说战国时蜀王 杜宇,号望帝,因水灾让位退隐山中,死后化作杜鹃,日夜悲鸣,泪尽继而流血。后因用作杜鹃的别称: 望帝啼鹃。还有传说远古时代的蜀国,第一个称王的人是蚕丛,后来天上降下一个男子杜宇,做了蜀国的国王,号望帝。他做国王时,关心百姓,教导老百姓怎么种植庄稼,叮嘱人们要遵循农时,搞好生产。热爱百姓,因此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望帝死后灵魂化作杜鹃,生前爱护百姓,死后仍然惦念着百姓,每到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就飞到田间一声声的鸣叫。人们互相转告:“这是我们的望帝杜宇啊。是时候了,该播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