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7|回复: 50

【雨梦论律】之五言句式析

[复制链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7-19 07: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7-19 07:13 编辑

【雨梦论律】之五言句式析2020.07.18
律句取自古诗句,古诗句共有32式。自唐律兴,诗人选择符合唐律定义的诗句为律句,反之为古诗句(即非律句)。
律诗由律句构成。律句包括正律句和拗律句。
【正律句定义】:正律句又称“律句正格”。五言律句由一个双平音节,一个双仄音节及一个单音节构成。要求:
1.平仄两两相替,
如: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
2.单音节加在双音节后,不允许下三连声(正格)
此句式称“解镫”句式。(221句式)
如: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
3.单音节加在双音节间,不允许下三连声(正格)。
此句式称“撷腰”句式。(212句式)
如: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
上列四式为“律句正格”。
唐 释空海诗话【文镜秘府论】调声一章云: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雨梦按:此段文字表明:
1.唐人已将四声二元化.“上去入声”归“一声”,
今称仄声,另平声为一声。
2.律句強调第二字平仄,
3.上句不能和下句第二字同声(今称对)
4.下联出句与对句第二字应同声(今称粘)
5.此段文字并未表明第一字平仄。
【文镜秘府论】调声又谈到: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雨梦按:
1.这段文字前面讲到,诗例中诗句头一二字是平仄两两相替陆,但仅是阐述诗例,未肯定两两相替为律句之格律。
2.后面強调联內应换头,可单换头,也可双换头。然单换不及双换。
从【文镜秘府论】一文,未见平仄两两相替的证据,可能是兼顾拗律句而言
唐五代文【作文大体】云:
第二 五言诗
凡五言诗者,上句五字,下句五字,合十字成一章之名也。天宝集曰:二四不同,二九对避之。又避下三连病云云。
雨梦按:
1.此段文字強调“二四不同”即要求句内平仄相替,
2.二九对避之,指第二字与下句第四字平仄应相同
3.又避下三连病,即不允许三仄尾及三平尾。
4.据此,可推算出六句(联}共十二分句
4.1.
仄仄平平仄。甲1
平平仄仄平。乙1
4.2.
仄仄仄平仄。甲2
平平平仄平。乙2
4.3.
平仄仄平仄。甲3
仄平平仄平。乙3
4.4.
平仄平平仄。甲4
仄平仄仄平。乙4 
4.5.
平平平仄仄。丙1
仄仄仄平平。丁1
4.6.
仄平平仄仄。丙2
平仄仄平平。丁2
。。。
这六章(联)共得上句(仄收句),下句(平收句)各六句律句。但这六句中依当今诗论,有律句正格,和律句拗格。且不以“仄平仄仄平”为忌。 
综上诗论,我们尚未找到唐人诗论中“平仄两两相替”的理论根据。
直到清朝渔洋先生在【律诗定体】中提出“平不令单”论才确定“平仄两两相替”的理论根据。
“平不令单”论既不仅指五言句中只有一个平声,也不指单音节中的单平声,而是指双平音节只有一个平声。
单平即今称之为孤平,凡双平音节只有一个平声之句即为孤平句。
“平不令单”,也间接的指出仄不令单。因无论平仄或仄平皆为单平,限于二四不同,如平平/平仄/平。第二音节只有一个平声,为满足双平和二四不同,平仄音节只能改为仄仄,如平平/仄仄/平,不犯单平,也不犯单仄,满足二四不同,是为律句正格。
或有人云平平/平仄/平句式,虽犯孤仄,归属小拗,允许存在,但犯孤仄,并非均属小拗,如平平/平/仄仄,犯孤仄则成非律句平平/平/平仄,故此非律句必救为平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称特拗,诗家称四拗三救句。此句式不合二四不同,是因拗救造成,归属拗律句。
【拗律句定义】:诗句之平仄不合正律句者 .非律句属于拗句,但不属拗律句。
【拗】:不顺也。平仄凡与正格不合的即为拗。
五言句之“拗”,一般只允许出现在一三位置,(四在特殊情况允许有条件的拗)二五位置不允许拗;
1.双平音节拗,如平平成仄平,平仄,仄仄即为单平或缺平;
句例:
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
2.双仄音节拗,如仄仄成平仄,即为单仄;
句例: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3.“221”句式,单音节在句尾,不允许拗;
4.“212”句式,单音节在句中,拗则为三仄尾或三平尾;
5.“221”句式,仄收句式即:“仄仄平平仄”,允许第四字拗,将形成“仄仄平仄仄”、或三四字同时拗:“中仄仄仄仄”。此句式称大拗,大拗必他救。
6.“212”句式平收句式即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若第四字拗,将形成“平平平平仄”或“仄仄仄仄平”。这种句式称四拗句,属非律句。为救此句式则采用“四拗三救法”成“平平仄平仄”或“仄仄平仄平”,前称“仄收特定拗句”,后称“平收特定拗句”
“仄收特定拗句”较常见,几达该句系的25%,而“仄仄平仄平”较少见,几为诗者不容。
...
【五言句式分类】
正律句无争议,而拗律句争议较大。王力先生诗论中将孤平句(仄平仄仄平),三平尾句(仄仄平平平),平收特拗句(仄仄平仄平),及拗极句(孤平特拗句仄平仄平仄)视作非律句,与古人诗论不合,而孤平三仄尾句(仄平仄仄仄)王力先生似未提及。古人将此句等同孤平特拗句(仄平仄平仄)均视作拗极句。
。。。
一.正律句(标律句,律句正格):
1.仄仄/平平/仄/--句例:近泪无乾土
仄起仄收解镫句式,即仄起仄收221句式
2.平平/仄仄/平/--句例:青山空复情
平起平收解镫句式,即平起平收221句式
3.平平/平/仄仄/--句例:飘飘何所似
平起仄收撷腰句式,即平起仄收212句式
4.仄仄/仄/平平/--句例:昨夜月同行
仄起平收撷腰句式,即仄起平收212句式
。。。
二. 准律句(拗律句):天然己自救句
5.仄平/平/仄仄--句例:竹批双耳峻
单平天救句,
6.平仄/仄/平平--句例:衣露静琴张
单仄天救句,
。。。
三.半拗句(拗律句):单仄句,可不救句。
7.平仄/平平/仄--句例:诗罢闻吴咏
单仄句
8.平平/平仄/平--句例:春寒花较迟
单仄句(此句式多用于拗句他救)
。。。
四.等律句(拗律句)已自救句,救然后律,等同律句
9.平仄/仄平/仄--句例:云薄翠微寺
单仄单平互救句
10.仄平/平仄/平--句例:影斜轮未安
单平单仄互救句(孤平拗救句)
11.平平/仄/平仄--句例:淹留问耆宿
仄收特定拗句。 仄收四拗三救句,此句式使用率极高。
12.仄仄/平仄/平--句例:一胜何足论
平收特定拗句。 平收四拗三救句,此句式使用率极低。
。。。
四. 小拗句(拗律句)三仄尾及三平尾句,既不失替,也保持同声双音节。
13.平平/仄/仄仄--句例:青钱买野竹
三仄尾句
14.仄仄/平/平平--句例:漠漠秋云低
三平尾句
。。。
五. 大拗句(拗律句:):单平句,失替句,均需他句补救句
15.仄仄/仄平/仄/落日放船好--单平句(王力诗论中的小拗句)
16.仄平/仄仄/平/夜深露气清--单平(王力诗论中的孤平句)
17.仄仄/平仄/仄/远送从此别--单仄、失替句
18.平仄/平仄/仄/江敛洲渚出--单仄、单平、失替句
19.平仄/仄仄/仄/幽意忽不惬--四连仄句 ,单仄,失替句
20.仄仄/仄仄/仄/草木岁月晚--五连仄句 ,失平,失替句
。。。
六. 拗极句(拗律句):
21.仄平/仄/平仄/昔闻洞庭水--孤平仄收特拗句
22平仄/平/仄平/亡命婴祸罗--孤仄平收特拗句
23.仄平/仄/仄仄/使君自有妇--孤平三仄尾句
24.平仄/平/平平/吾亦离殊方--孤仄三平尾句
。。。
【 非律句】:平声失替句(除平收特拗句外),平收仄声失替句.有下列八种句式:
1.平平/仄平/平/虚空不离禅--单仄失替句
2.仄平/仄平/平/几时树功勋--单平、单仄失替句
3.仄平/平平/平/手中挑青丝--尾四连平,失替句
4.平平/平平/平/时清犹茹芝--五连平失替句
5平仄/仄仄/平/尝果栗皱开--单仄失替句
6.仄仄/仄仄/平/可望不可攀--四连仄,单平失替句
7.仄平/平平/仄/浦帆晨初发--单平,单仄失替
8..平平/平平/仄/衰颜甘屏迹--四连平,单仄失替
小结:
1.五言律绝由律句构成;
2.律句含正律句(4式)和拗律句(20式);
3.凡平声失替者,除平收特拗句外,均为非律句;
4.仄声失替之平收句亦为非律句;非律句共计8式。
5.拗律句存在之理论根据将分别阐述  。
...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07: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闽谭游艺子六氏辑《诗法入门》解读: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
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
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

一三五不论
谓诗句中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或当用平而用仄亦可,或当用仄而用平亦可,不必拘定
二四六分明
谓诗句中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当用平者,一定用平;当用仄者,一定用仄,不可移易
如五言律,止论第二、第四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07: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问题复杂化,是玄学!
复杂问题简单化,是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07: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平平仄仄:二四分明,是法律;
平平仄平仄:二四不明,是但书。

这是什么逻辑?
这是非驴非马的空前绝后骡子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07: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近体诗的声律,
既用不着王力、赵执信来制定
更用不着雨梦、针叶林来制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07: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仄仄脚律句的拗救》于进海

    作者简介:于进海(1954—),男,河南漯河人,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汉语史研究。

    近体诗仄仄脚律句,是指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式;其拗救,王力先生称之为“平仄的特殊形式”,即“把那本该用‘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为‘平平仄平仄’,又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换句话说, 就是腹节的两个字平仄互换。”腹节的两个字,究竟是何字拗,何字救,现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五言为“四拗三救”说,如赵执信《声调谱》、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蒋绍愚《唐诗语言研究》、吴丈蜀《读诗常识》等。

一种认为五言为“三拗四救”说,如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及其主编《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席金友《诗词基本知识》等;

还有王力的三四两字“平仄互换”说!

“特定格式”说!!

这给近体诗格律的教与学带来了不便。有的论著、教材讲诗律时采取谨慎态度或回避这种拗救;有的教材初版时主张“四拗三救”,再版时改为“三拗四救”;有的学者主编两本教材,一本采用“三拗四救”,另一本则采用“四拗三救”。笔者在教学中,分别使用过不同的教材,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也曾感到一些困惑。今不揣谫陋管窥蠡测,以就教于方家同道。

    一、从历代的诗律研究看
    王力先生是汉语言学界的泰山北斗,其《汉语诗律学》博大精深,是研究诗律的扛鼎之作。关于仄仄脚律句的拗救,王力指出:“腹节上字该平而仄,是拗;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救。”“近体诗的出句和对句本该是平仄相对的,尤其是节奏点;现在出句的第四字和对句的第四字(七言则为第六字)都是平声,就该算是不合常规,也就可以叫做拗。如果要叫做拗的话,我们建议叫做‘特拗’”。这是我们见到的关于仄仄脚律句“三拗四救”最早最明确具体的理论阐述,其后王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观点与此一脉相承,“三拗四救”说遂为许多高校教材、论文、专著所采用。

    任何学问家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之上奋力探索才成为伟人的。关于“汉语诗律”的“讲究”,王力说是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成果”,“举例来说,在没有看见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以前,我自己就不知道诗律中有所谓‘拗救’,有所谓‘上尾’等等。而‘拗救’之类正 是前人所研究出来的可靠的诗律”。王力在《诗词格律引言》中也说过同样的话:“这书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这说明王力先生在研究诗律时吸收或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学界一般认为,近体诗在齐梁时期萌芽,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至沈、宋成熟。唐代就有人对诗歌格律尤其是平仄开始研究,日本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 序》:“沈侯、刘善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黄卷盈箧,缃帙满车。”唐王昌龄、皎然、崔融、元兢等编写过诗学入门书,对诗歌的声律、对仗、作法知识有所阐述。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指出:“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定体,众共守之。”可见关于“律诗” (即近体诗)平仄规则和讲其规则之书,至宋代仍在流传。

    宋代对诗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方回《瀛奎律髓》便是详细教作诗方法、技巧的专著,他把江西诗派师友相传的句法、字眼标示出来,并对变体、拗字等详加分析、注释。方回所谓“拗”,即指作“律诗”突破平仄格律的字。他所举许浑【山势北来宫殿高,平仄仄平平仄平】、【巴蜀雪消春水来,平仄仄平平仄平】,杜甫【打鼓发船何郡郎,仄仄仄平平仄平】,赵嘏【长笛一声人倚楼,通仄仄平平仄平】等,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句的变式,即今天所谓的“孤平拗救”,只是没提“救”字而已。“诗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种专著形式”。欧阳修“退居汝阴,而集以资谈”的《六一诗话》,开创“诗话”之体,采用随笔形式评点作家作品。虽只是“偶出绪余撰诗话”,却使诗话崛起于宋,而后蔚为风尚,作家如林卷帙繁富,至清而臻鼎盛。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云:宋及元明诸家诗话,“采摭既繁,菁华斯寓,钟嵘所谓披沙简金,往往见宝者,亦庶几焉。”对诗律的阐述只保存一些片断,并不甚完备、系统,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论较为深入,然“声调之说,明人于此粗有所得,但并无成书。”对诗律尤其是“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谈得比较详细的, 是清代人的一些著作,” 如:赵执信《声调谱》、《谈龙录》;王士祯《古诗平仄论》、《律诗定体》;翟氏《声调谱拾遗》;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等。《声调谱》是赵氏“于唐人诗集中反复推究,始知古调律调之分,因著此书,成为中国诗律史上一大发现。”“自此书出,于是王氏弟子亦多发其师遗稿,遂有《古诗平仄论》、《律诗定体》诸书,而声调问题遂成为论诗者的重要问题。”郭绍虞先生认为《赵谱》是清代“诗人学者研究格调之成果”,是研究声调的代表作,是“中国诗律史上一大发现”,对诗律的具体研究,具有“开创之功”。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多次提到并引用赵执信《声调谱》(王编《古代汉语》1451页注释再次提及) 和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可见对二人研究成果有所借鉴。蒋绍愚先生说:“(清人的)这些著作都是根据唐诗的平仄加以总结,从而得出一些规律”“董文涣《声调四谱图说》中列有‘拗体图’,《董谱》所归纳的拗救形式,和《赵谱》所归纳的基本一致。”关于近体诗的“拗救”理论,董与赵二人观点基本相同,兹举《赵谱》如下: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欲赴举杜牧野店? 正(宜平而仄)分泊, ?茧蚕初。 (宜仄而平。第一字仄,经三字必平)引丝。(第三字救上句,亦可不救。二句律句中拗。)行。人。?碧(宜平而仄)溪。 (宜仄而平)渡,(拗句。第四字拗平,第三字断断用仄,今人不论者非。 )?系?马?绿杨。 枝。(不对格而实对。 )?苒?苒?迹?始? 去,(五字俱仄。中有入声字,妙。 )悠。悠。心。(此字必平,救上句)? 所期。(此必不可不救,因上句第三第四字皆当平而反仄,必以此第三 字平声救之,否则落调矣。上句仄仄平仄仄亦同。 )秋由念君别,(拗同第三句。 )惆怅桂花时。《赵谱》里“?”表示仄,“°”表示平。颔联出句“行人碧溪渡”,《赵谱》认为第四字“溪”本应为仄而平,这是“拗”;第三字“碧”本应为平而仄,并且强调指出“断断用仄”,是“救”。赵执信认为这类句式为“四拗三救”,尾联出句与此句拗救相同。清王士祯也持同样看法,其《律诗定体》:“第六字拗用平,则第五字必用仄以救之,与五言三、四一例。”依《赵谱》,其拗救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六小类:一、本句自救。(一)孤平拗救(乙1拗3救);(二)特种拗救(丙4拗3救)。 二、对句相救。(一)小拗(甲3拗乙3救。也可不救。 )(二)大拗(甲4拗乙3救。不可不救。)三、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并用。(一)小拗、孤平拗对句兼救(甲3拗,乙1拗,乙3兼救);(二)大拗、小拗对句兼救(甲4拗,甲3拗,乙3兼救)。 王力《汉语诗律学》及其主编《古代汉语》所讲拗救,可归纳为三大类七小类,比《赵谱》多出的是属于“本句自救与对句相救并用”的拗救--大拗、小拗、孤平拗,乙3兼救: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有”“万”“向”拗,“无” 字兼救。近体诗仄仄脚律句“腹节上的两个字平仄互换”,是不是拗救,何字拗何字救,王力后来似乎是想改变他早期的观点。王力在七十年代出版的《诗词格律》和《诗词格律概要》两本书中,都没有在“拗救”中讲,而是放在“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之中;也没有像《汉语诗律学》《古代汉语》里那样明确指出第三字拗、第四字救。这能否认为王力有改变他早期“三拗四救”说的一点迹象?

    二、从诗律发展演变看
    近体诗最本质的格律特点是讲究平仄,律句形成的最关键因素是“二、四字异声”。在诗律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诗句第二、第四字的位置上安排不同声调的字,以造成平仄交互的特点,是诗人有意识的探索。据徐青《古典诗律史》统计:班固《咏史诗》、孔融《临终诗》全诗皆16句,二、四字异声的各有11句;辛延年《羽林郎》32句,二四字异声的有29句。日本学者高木正一《六朝律诗之形成》一书统计:谢灵运诗中占49%,沈约占77%,“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庚信竟高达93%,而曹植《虾蟮篇》16句,全部为二、四字异声。六朝以来诗人们探索平仄声交互,“其主要的和必然的结果,是构成了律句。律句中以‘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两种(及其变式)为最多 见。”[8](P17) 齐梁时发现了汉语所固有的声调,作诗讲究“四声”、避忌“八病”,创“永明体”新体诗。根据“四声”、“八病”的规定,“近体诗一联内的平仄格式基本上已定下来了”,于是便产生了律句。佛学东渐,梵音影响,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发展,推动了诗人对诗律的进一步探索。六朝时“律句”结合成“律联”,这种合律的“联”沈约诗占27%,庾肩吾诗占60%,庾信诗更高达75%。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指出:“曹植诗中也确有运用声 律的形迹。如‘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赠白马王彪》 );‘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希。’(《 情诗》)等句,平仄调谐,俨然律句,不能概指为偶合。自然,这只是律诗的胚胎,距律诗的形成还很遥远,但既有胚胎,便会继续生长。”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曹子建,“深爱声律,属意经音”,对诗律进行了自觉的探索,这三联都是“律联”,前两联出句都是“平平平仄仄”律句。陶渊明《答庞参军一首》八联诗中有四联为律联,出句也都属于“仄仄脚”律句。这说明“仄仄脚”句式最早演变为律句,且出现率最高。至唐,律联之间发展为相黏,成熟的近体诗就形成了。 考察句尾三仄连用诗句的历时发展,对探讨“仄仄脚”律句的拗救,或许不无意义。诗句末尾连用三个仄声,“乃是古体诗的常轨”。相传为文人五言诗之源的苏武李陵赠答诗(一般认为汉末人伪作),就有句末三仄连用,如“黄鹄一远别”、“长歌正激烈”(苏答李诗四首之三);“良时不再至”、“风波一失所” (李与苏诗)。班固“质木无文”的《咏史诗》:“上书诣阙下”;“太仓令有罪”。诗句末三字也有“仄平仄”,如东汉辛延年《羽林郎》:“人生有新故”。至六朝近体诗一联内的平仄格式基本固定下来;唐初沈、宋于声律“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近体诗趋向成熟,“平平平仄 仄”律句便正式定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君离别意”“无为在歧路”,已是正规的“仄仄脚”律句,后者为“特拗” )“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认为第三字由平变仄为“拗”,该怎样进行补救?王力《汉语诗律学》讲了两种救法一)对句第三字救。共举了3例: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故人越五岭,旅雁留三湘。由于对句“用救既成三平调,与古风之句式混”,宋代以后极为少见。 (二)本句第四字救。论述见上。“平平平仄仄”句式第三字“拗”,也可以不救。王力说:“五言诗句第三字和七言诗句第五字(腹节上字)的平仄,以依照平仄格式为正例,不依照平仄格 式为变例。”《汉语诗律学》列举唐代七位诗人“变例”17例,其拗救情况王先生没有分析。我们翻检了《唐诗三百首新注》(简称《唐诗》)、《中国历代诗 歌选》(简称《历代》)、《李白集校注》(简称《李诗》 )、《读杜心解》(简称《杜诗》)、《宋诗100首》(简称《宋诗》)、《近代诗100首》(简称《近诗》),对近体诗“仄仄脚”律句的变式作了初步统计(所考察的为严格意义上的正规的律诗、绝句,排律、仄声韵诗、失对失黏诗除外;有的乐府诗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是近体诗,也一并考察。一字有平仄两读的,字用甲意而按乙意之音符合格律的,也不算违犯):《唐诗》变式22例,对句相救2例;《李诗》变式20例,对句相救3例;《杜诗》变式89例,对句相救8例;《历代》变式11例、《宋诗》变式1例、《近诗》变式1例,对句没救。变式末为三仄,对句末为三平。出句“平平平平仄”句式,只在《李诗》发现1例、《杜诗》发现4例,对都没有救。《唐诗》出现仄仄脚变式而没救的诗句是:云霞出海曙??潮平两岸阔??清晨入古寺??星临万户动??童颜若可驻??只应守寂寞??迷津欲有问??风鸣两岸叶??浮云一别后??天秋月又满??平生自有分??凄凉蜀故伎??淮南一叶下??空园白露滴??蓄情似此水  承恩不在貌??乡书不可寄??江流石不转??朝罢须裁五色诏??谁为含愁独不见。对句用“三平调”救的有两例:山光悦鸟性,潭 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后禅院》)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李白《听蜀僧弹琴》)上例“空”有平仄两读, 中古分别为苦红切和苦贡切,也可认为对句不救。它 ? 17?书例略。 唐宋至近代的诗中为何有诸多“仄仄脚”句式的变例而不救?现在承认“仄仄平平仄”律句中第三字“拗”可救也可以不救,其原因大概是它不在诗句的节奏点上,这是前代学者研究唐诗而得出的结论:救符合格律,不救也不违犯格律。允许“平仄”脚律句变格“仄仄仄平仄”存在,是因为其数量太多;例外的数量以多少为标准?我们认为还是按前贤提出,已为学界公认的“例不十,法不立;例不十,法不破”的原则为好。既然学界已经承认“平仄脚”律句第三字拗的变格存在,那么同为仄收句,就应该也承认“仄仄脚”律句第三字拗的变格存在;赵执信《声调谱》就已指出“平平仄仄仄”“律诗常用”;既然“仄仄脚”变格存在于历代诗中,就应该承认它也同样是“可救可不救”。上述说法如果成立,那么“仄仄脚”律句第三字便可平可仄,而第四字就不存在或没有必要改变其平仄去救了。至于说“仄仄脚”律句第四字改仄为平为“拗”,是因为它处在诗句的节奏点上,平仄不能随意变更;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平平平平仄”句式使“二、四字同声”,这是近体诗的忌讳,就必须采取补救措施,而对句又不宜改变平仄(第三字救造成三平调,第四字救则二、四字同声。从我们翻检的资料看,没有发现对句补救的),那只有使第三字改平为仄而“救”。这大概就是前人今贤主张“四拗三救”说的原因吧。

三、从教学的实际看
   近体诗格律是《古代汉浯》课的教学难点之一,近体诗平仄是学生学习诗律的关键,怎样做到教学简明高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认为作为专家的学术研究可以百花齐放,而作为教材还是统一说法为宜。 谈近体诗平仄格式,总要提到最早见于《切韵指南》的两句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有一定道理,因为二、四、六是诗的节奏点,这些地方的平仄必须‘分明’,写出来的诗才能平仄相间,声调铿锵。而一、三、五不是节奏点,这些地方的平仄可以不论。王力《汉语诗律学》批评这个口诀不全面,这个批评是对的,因为一、三、五有的地方不能‘不论’,二、四、六有的地方可不分明。但是只要知道了这个口决不全面,我们却可以利用它来掌握‘拗 救’。”[5](P44) 这也已成为学界共识。学习任何知识都有一个入门过程,大致采用口诀的说法,对教与学双方都不无益处。 一般说来,凡“救”之处其字本身应具备“可平可仄”的本领,而不违犯近体诗格律,如“平平仄仄平”律句的第三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平可仄。如果采用“三拗四救”说,那么第四字是否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可平可仄呢?从以上考察看,它不具备这种条件,因为“平平平平仄”句式在近体诗中极少见;如果采用“四拗三救”说,那么第三字则完全可具备这种条件。这样,拗救理论就会变得系统而简洁,讲拗救时,先讲“口诀”大致正确,这利于初学;再讲不太全面颇有例外1)乙种句第一个平声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2)丁种句第五字不能不论,否则犯“三平调”;(3)甲、丙第六字可不分明,有条件可变更。然后只需讲清与拗救有关的五个字(三个字拗,两个字救;救处七言都在第五字、五言都在第三字)。条理比较清晰,纲举目张易教易学,与传统诗律教学相比,体现出新(方法新)、短(用时短)、平(讲述平实)、快(见效快捷)之特色,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07: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拗救】【相承】意不同

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甚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
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
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云三平向下承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1: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扯卵倓。举唐人诗论来说:两两相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1: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连平平仄平仄叫律句,又叫拗律句都不懂,还是扫扫盲再论不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2: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7-19 11:07
不要扯卵倓。举唐人诗论来说:两两相替。

举唐人诗论来说:两两相替?
你的理论何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2: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7-19 11:12
你连平平仄平仄叫律句,又叫拗律句都不懂,还是扫扫盲再论不迟。

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
24分明是律句,24不分明也是律句!
这是不是非驴非马的骡子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3: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7-19 11:12
你连平平仄平仄叫律句,又叫拗律句都不懂,还是扫扫盲再论不迟。

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的共性是:二五俩字声调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3: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7-19 13:11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7-19 11:12
你连平平仄平仄叫律句,又叫拗律句都不懂,还是扫扫盲再论不迟。

大拗句〇仄〇仄仄的共性也是:二五俩字,声调的不同!与对句必救没有任何瓜葛!

三羊用元競25四声律,解读秋谷和王力著作中的39个大拗句

【1】《汉语诗律学》32个大拗句
1
有法【入】知不染【上】,无言谁敢酬?(裴  迪)
2
行苦【上】神亦秀【去】,冷然溪上松。(崔兴宗)
3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4
士有【上】不得志【去】,栖栖吴楚间。(孟浩然)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5
送客【入】飞鸟外【去】,城头楼最高。(岑  参)
6
草木【入】岁月晚【上】,关河霜雪清。(杜  甫)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7
二月【去】频送客【入】,东津江欲平。(杜  甫)
8
孤雁【去】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杜  甫)
9
蔼蔼【上】花蕊乱【去】,飞飞蜂蝶多。(杜  甫)
10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11
况有【上】台上月【入】,如闻云外笙。(刘禹锡)
12
流水【上】如有意【去】,莫禽相与还。(王  维)
13
正月【入】今欲半【去】,陆浑花未开。(岑  参)
14
且复【去】伤远别【入】,不然愁此身。(高  适)
15
相识【去】仍远别【入】,欲归翻旅游。(高  适)
16
对酒【上】不觉暝【去】,落花盈我衣。(李  白)
17
致此【上】自避远【去】,又非珠玉装。(杜  甫)
18
待月【去】月未出【入】,望江江自流。(李  白)
19
常恨【去】言语浅【上】,不如人意深。(刘禹锡)
20
本欲【入】云雨化【去】,却随波浪翻。(吕  温)
21
高阁【入】客竟去【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22
肠断【去】未忍扫【上】,眼穿仍欲归。(李商隐)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23
闲赏【上】步易远【去】,野吟声自高。(许  棠)
24
野兴【去】宜独往【上】,春愁无定端。(刘  敞)
25
落日【入】含古意【去】,高台多远心。(刘  敞)
26
翳翳【去】陂路静【上】,交交园屋深。(王安石)
27
数里【上】踏乱石【入】,一川环碧峰。(苏舜钦)
28
木落【入】山觉瘦【去】,雨晴天似高。(刘  敞)
29
之子【上】固绝俗【入】,少年甘寂寥。(周  孚)
30
池面【去】过小雨【上】,树腰生夕阳。(周紫芝)
31
素月【去】自有约【入】,绿瓜初可尝。(周紫芝)
32
畎亩【上】意不适【入】,出门聊散忧。(陈与义)


【2】《诗词格律概要》中6个大拗句:
33
远送【去】从此别【入】,青山空复情。(杜  甫)
34
孤雁【去】不饮啄【入】,飞鸣声念群。(杜  甫)
35
野火【上】烧不尽【去】,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
向晚【上】意不适【入】,驱车登古原。(李商隐)
37
渐与【上】骨肉远【去】,转于僮仆亲。(崔  涂)
38
人事【上】有代谢【去】,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秋谷《声调谱》重复

【3】秋谷《声调谱》总计6例,与王力重复5例,见上。
39
苒苒【上】——迹始去【去】,悠悠——心所期。(杜  牧)

点评

可笑的是,所引诗例,下句第三字皆拗仄为平也。若证明不救,下句应为平平仄仄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19 17:48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落日【入】含古意【去】,高台多远心。(刘 敞) -------羊能解释这三个“落日”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19 17: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6: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君请缄口
1.本人不信二五大法,
2.本人支持拗救哩论
3.本人不支持一三五不论之说
4.本人认为二五异声不属格律问题,
5.相承术即调平仄,即拗救之术,
所以你最好噤声。可自开专版,不欢迎你来讨论,我也没时间,沒兴趣听你唠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6: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7-19 16:08
三羊君请缄口
1.本人不信二五大法,
2.本人支持拗救哩论

你不是自以为是吗?怎么认怂了?
有理说理就,无理就闭气,无理就不要找借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19 17: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19 13:08
大拗句〇仄〇仄仄的共性也是:二五俩字,声调的不同!与对句必救没有任何瓜葛!

三羊用元競25四声律,解 ...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落日【入】含古意【去】,高台多远心。(刘  敞)

-------羊能解释这三个“落日”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日”有时候注【去】,有时候注【入】?根据羊的需要?
      这种毫无科学态度的人还能搞什么“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7: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19 17:19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为了保证格律大师元兢的25四声律!

点评

“羊式”注音法------随“羊”所欲也!为了保证“羊论”能唬人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19 17: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7: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19 17:19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平仄两读一【吹】字

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轩车歌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平平平平平仄,通仄仄平仄平仄。  ◆立【十四缉入声】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仄平平仄通平平,仄仄平平通平仄。  ◆泣【十四缉入声】
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湿【十四缉入声】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仄平平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仄仄。  ◆十【十四缉入声】
【羊注:歌吹之吹,仄声;风吹之吹,平声】

07、二月【去】频送客【入】,东津江欲平。(杜  甫)2、月【入声六月】
三羊考证:月《韵补》叶危睡切。
18、待月【去】月未出【入】,望江江自流。(李  白)6,月【入声六月】
三羊考证:月《韵补》叶危睡切。
31、素月【去】自有约【入】,绿瓜初可尝。(周紫芝)8,月【入声六月】
三羊考证:月《韵补》叶危睡切。

【月】字的注音与【吹】字的注音,一模一样都是多音字!

点评

月是和吹的情况一样吗? 月字为同义多音,在一篇文章中只能选择一种,不能隋心所欲,见异思迁。 吹字是多音多义,义不同则音不同。读错用错,或如三羊瞎用,乃文盲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20 07: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19 17:3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19 17:23
为了保证格律大师元兢的25四声律!

“羊式”注音法------随“羊”所欲也!为了保证“羊论”能唬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7: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19 17:19
落日【去】池上酌【入】,清风松下来。(孟浩然)

落日【入】风雨至【去】,秋天鸿雁初。(高  适)

假定【日】字,没有入去两读,这三句就是失律句!

点评

还在狡辩!作假被揭穿,羊脸从来都不会红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7-19 17: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7: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7-19 17:3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19 17:30
“羊式”注音法------随“羊”所欲也!为了保证“羊论”能唬人吧!

针板你的差矣,在下三羊没有你走空卖空的本事!
你的沈宋定型近体诗,你不是捕风捉影,而是【风·影】俩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7: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羊式注音法,谁看谁恶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7: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7-19 17:43
羊式注音法,谁看谁恶心。

依照雨梦的说法,非得把白居易的律诗鼓捣成古诗不可吗?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轩车歌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平平平平平仄,通仄仄平仄平仄。  ◆立【十四缉入声】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仄平平仄通平平,仄仄平平通平仄。  ◆泣【十四缉入声】
新绿草芽坼,雨洒轻黄柳条湿。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湿【十四缉入声】
此生知负少年春,不展愁眉欲三十。仄平平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仄仄。  ◆十【十四缉入声】
【羊注:歌吹之吹,仄声;风吹之吹,平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7: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19 13:08
大拗句〇仄〇仄仄的共性也是:二五俩字,声调的不同!与对句必救没有任何瓜葛!

三羊用元競25四声律,解 ...

可笑的是,所引诗例,下句第三字皆拗仄为平也。若证明不救,下句应为平平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7: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7-19 17:55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7-19 17:48
可笑的是,所引诗例,下句第三字皆拗仄为平也。若证明不救,下句应为平平仄仄平。 ...

格律大师元兢的25四声律,与134字,么有一毛钱的关系!
明朝真空的24平仄律,与13俩字,没有任何瓜葛!止24是否分明有关!
〇平仄平仄,是真空24平仄律的烂鱼或狸猫!
拿着狸猫换太子,天地不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7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7-19 17: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7-19 17:58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20-7-19 17:31
假定【日】字,没有入去两读,这三句就是失律句!


还在狡辩!作假被揭穿,羊脸从来都不会红的!
奉劝羊就羊式注音法向读者道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3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7-19 18: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7-19 17:56
还在狡辩!作假被揭穿,羊脸从来都不会红的!
奉劝羊就羊式注音法向读者道歉!
...

有错必改,有错必纠,在下三羊,一以贯之。
正确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必定改正!

【羊式注音法】有错误,还能逃脱你针管的火眼金睛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7-20 06:1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错必改,有错必纠,在下三羊,一以贯之。
正确的,就要坚持,错误的,必定改正!

……
不要成天喊口号,当务之急,把《三羊注音法》作个说明,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羊注音遭到质疑,应开专贴说明,接受大家批评,过了此关,才能说下一步《二五法》。另外二五法能不能修改为五二法,就象唐尧将不三不四规则修改为不四不三法则一样。
    本版虽希望人气,但绝不欢迎谬论霸屏,唐尧跳下去了,吟者也跳下去了,三羊你看着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06: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7-20 06:59 编辑

文镜秘府论·调声 释空海
或曰:凡四十字诗,十字一管,即生其意。头边二十字,一管亦得。六十、七十、百字诗,二十字一管,即生其意。语不用合帖,须直道天真,宛媚为上。且须识一切题目义最要。立文多用其意,须令左穿右穴,不可拘检。作语不得辛苦,须整理其道,格(格,意也。意高为之格高,意下为之下格。)律调其言,言无相妨,以字轻重清浊间之须稳。至如有轻重者,有轻中重,重中轻,当韵即见。且庄字全轻,霜字轻中重,疮字重中轻,床字全重,如清字全轻,青字全浊。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一管。上去入声一声,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
。。。
这段文字阐明平声为一声,上去入为一声。即平仄二元化也。上去入=仄。
。。。
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仄);上句上去入(仄),下句平声。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仄);以次上去入(仄),以次又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于尾。两头管上去入(仄)相近,是诗律也。。。。
故律诗谱只标平仄(上去入),是为格律也。二五不同声非格律要求,乃修辞手法也。犯亦无大碍,有如小学生择词不精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07: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20-7-19 17:47
依照雨梦的说法,非得把白居易的律诗鼓捣成古诗不可吗?你的良心大大的坏了!

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不要说中式日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8: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