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一般初学作诗的人都知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歌诀,但不知其来历。前人的詩話,很少有提到它的。惟清初王士禛口授、何世堪笔述的《燃镫纪闻》及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有之。
《燃镫纪闻》說:“律诗只要辨一三五。俗云‘一三五不論',怪誕之极,决其终身必无通理”。王士禎但只斥为怪诞,而下文忽论诗的结尾,没有任何说明。王夫之的《诗话》对此却有评论,卷下有一条说:"乐记云;"凡音之
起,从人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不可恃为典要。”他下文举了杜甫和孟浩然的诗句,証明不为典要的道理。”他說“.昔闻洞庭水",闻、庭二字俱平,正尔振起,若“今上岳阳楼”易第三字为平声云“今上巴陵楼',則語塞而戾于听矣。“八月湖水平',月、水二字俱仄自可,若“涵虚混太清'易作“混虚涵太清',为泥馨土鼓而已。”其說当否,后文再詳論。
近人始有求其来源的。如王力先生的《律诗余论(1982年8月6日《光明日报》)首先認为大约起于元代,元刘鉴的《切韵指南》曾有记载。杨耐思先生的《律詩歌诀的来源》 (1982年9月18日《光明日报》)则以为刘鉴原本中没有,只有清康熙二十三年沙門恒远重刻刘书时附录明僧真空的《貫珠集》中才被收入①。我以为,《贯珠集》收入,则《貫珠集》以前就有,而不是創始于《貫珠集》。王力先生说刘鉴《切韵指南》原本就有固然不确,但他說大約起于元代则相当可信。
我从前读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詞十法》中入声作平声条,疑即此说所自出,因为周氏所說虽非論七言律诗,而以七言律句为,其理由恰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合,今且先录周氏之说而后推究其理由,为此说一定其是非,或可由此一窥律诗声调之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