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3-11-28
威望2875
金钱10120
贡献5531
金牌会员
 
威望- 2875 点
贡献- 5531 次
金钱- 101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8-18 14: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成都最接地气的四大文人
3464 次点击
12 个回复
松竹散人 于 2020/8/18 5:23:08 发布
宋之后成都有名的文人学士辈出,宋朝当时君臣亦认为“蜀中多文士”。
宋之后成都蒲江理学大家魏了翁、宫廷画家一门五黄、华阳三范等,难以胜举。
在诸多成都历史名人中,其中有三位比较容易熟悉的,接地气的学者,第一位是郫县(现为郫都区)人张俞。
张俞,生卒年不详。听他的名字比较陌生,若单说出他的一首诗,几乎妇孺皆知,那就是五绝《蚕妇》诗: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该诗可谓名垂千古。
张俞一生只短期在官场呆过,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
仁宗宝元初(1039年),曾上书朝廷论边防事。因人推荐,经试录用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个都不能叫官,只能是办事员。
但他把官职让给父亲,自己却在家隐居。益州长官文彦博特别优待他,出资买得青城山杜光庭故居安置,他因此号称“白云先生”。
第二个是范镇。
这个就是史学界称为“三范修史”的华阳人范镇。
华阳原属成都双流所辖的镇,现为天府新区。所谓“三范修史”必要简单解说一下。
宋代成都“三范修史”被史学界传为史坛千古佳话。
范氏是成都华阳全国有名的学术家族,仅史学方面就涌现出了范镇、范祖禹、范冲、范仲熊、范荪和范子长共五代六位史学家,撰史著二十三部。
“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三代人。
范镇,是二十四史之一《新唐书》编修的主要成员,还参加了《仁宗实录》、《类编》等书的纂修。
范祖禹是范镇侄孙,纂修《神宗实录》、《唐鉴》,并担任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
范冲是范祖禹长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
范氏一门三代皆参与一代史学名著的修撰,名垂后世。
他们修的都是正史,工作岗位都是在宫廷中。
范镇以一首《长啸却胡骑赋》而闻名天下。
赋较长不引全文只看破题几句:
“制动者以静,善胜者不争。伊刘氏之长啸,却胡骑之乱兵。”
他晚年出使辽国,该国人士竞相议论“此乃长啸公也”。
第三个是宇文虚中。
宇文虚中(1079年—1146年),初名黄中,宋徽宗为其改名为虚中,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
他是宋朝爱国大臣、著名诗人。今成都双流人。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宋时出使金国被扣,被迫在金国做官。
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并被尊为“国师”,后因图谋南奔归国而被杀。
他虽在金做高官,但始终念念不忘故土,在金期间写下不少爱国诗篇。
其《中秋觅酒》诗最为有名,为文学史上的乡愁名诗。
全诗是:
今夜家家月,邻筵照绮楼。哪知故馆客,独抱故乡愁。感激时难遇,讴吟意未休。应分千斛酒,来洗百年忧。
最后一位是释为凤。
被誉为“九僧”之一。其诗中似有音乐和画面。
其诗有:
“径僻稀来客,庭荒半长莎”、“濑泉流落叶,定石集鸣蛩”、“棋窗寒日短,琴幌夜灯幽”。
诗中除音乐和画面交融外,尚蕴含冷峻、清幽和内含挺拔的骨力。
在灿若群星的蜀中文士中,仅选上面四位浅谈,是感觉他们离我们更近,名气之大者如魏了翁,其学问如江河,我等蒙昧之辈只可远观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