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6|回复: 19

烟雨楼20期律诗班E组律诗第四讲作业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18

帖子

167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7
贡献
179
金钱
660
发表于 2020-8-24 22: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讲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4、选做题:为《声律启蒙》六鱼加字,并在群里相互点评,每个人至少点评两位同学的练习。

0

主题

20

帖子

1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27
贡献
47
金钱
74
发表于 2020-8-26 16: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E14-燚燚 第四讲作业:

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七律(包括七绝)的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但是,“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意思是说除去一些特定的情况,律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该平的时候可以用仄,该仄的时候也可以用平;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依照格式,该平不能用仄,该仄不能用平。

二.  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l)三平尾:
“三平尾”也称“三平脚”。三平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被视为诗之大忌了,这在今天的我们写作格律诗的时候,是不能违犯的。
例:夜静春山空
仄仄平平平
   “春山空"就是三平尾:

(2)三仄尾:
也称“三仄脚”、"三仄调"。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但古人对三仄尾要求不太严格,可忌也可以不忌。但是句尾接连三个低沉的去声、高亢的上声、短促的入声,会使诗句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也必须忌。

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阔”就是三仄尾

(3)孤平:
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都犯孤平,孤平应该尽量避免。
例:醉多适不愁
仄平仄仄平
百岁老翁不种田
仄仄仄平仄仄平

都属于犯了孤平。

三、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特拗句:
指律诗的特定拗句:如五律出句为“平平仄平仄”、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遥怜小儿女
平平仄平仄
任是深山更深处
仄仄平平仄平仄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完成的很认真,赞  发表于 2020-9-1 19: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7

帖子

3098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楹联二十一期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27
贡献
814
金钱
1143
发表于 2020-8-27 09: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青子衿 于 2020-8-28 18:08 编辑

第四讲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这是诗歌创作的规则。指在五言或七言律诗绝句中,每句诗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音节不作要求,而二四六字的要求严格。"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古人写作七言近体诗时对一句之中各字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为常用口诀。这种规定的基本精神是对平仄声字的运用可以有灵活处置的地方,使作诗时不致为平仄律束缚得太死,不因词而害意。
        其内容是说:在一个七言律句之中,第一、三、五字可以用平也可以用仄,而第二、四、六字则必须平仄分明,不能任意使用。但其实,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古人作品中偶尔能见到不论的);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答:“三平尾”:对于"平平"脚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第三字,后者第五字也不能不论,否则会出现"三平调",即句子的结尾是连续的三个平声字,这同孤平一样,也是近体诗之大忌,必须避免。
       由于格律诗一般都是在双句押韵,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现在压韵的句子末尾。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例如
    1.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王维)
 2.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 。
           仄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李白)
         “三仄尾":即五言的"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则句子的尾巴就连续三个仄声字"仄仄仄",成为"三连仄",这叫"三仄尾"。"三仄尾"在近体诗中也是避忌的,但因为仄声字发音比较短,对音律的谐和影响小些,且在近体诗中都是出现在一联的上句,所以避忌的程度没有"三平调"高,偶尔在近体诗中出现是允许的,但不宜多的使用,能避开时还是应该尽量去避开。
例如:
王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李白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岑参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孤平”,就是在"仄平"脚的句子中,即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个句型中,该用平声的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如此除了韵脚尾字之外便只有一个平声字了。如此就称它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的大忌。
如:1.王维【偶然作六首】
              老(来)懒赋诗,        
              仄   平     仄仄平,(孤平)
               惟有老相随。
               平仄仄平平。
     2.刘长卿【送友人西上】
          春草连天积,
          平仄平平仄,
          五(陵)远客归。
          仄    平    仄仄平(孤平)
     3.李白【平虏将军妻】
         平虏将军妇,
         平仄平平仄,
           入(门)二十年。
           仄    平    仄仄平(孤平)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特拗句,指律诗的特定拗句:如五律出句为"平平仄平仄"、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杜甫就有“昔闻洞庭水,
                  平平仄平仄,特拗句
                  今上岳阳楼。
                  平仄仄平平
陈子昂的“孟秋首归路,
                 仄平仄平仄,特拗句
                 仲月旅边亭。
                 仄仄仄平平
4、选做题:为《声律启蒙》六鱼加字,并在群里相互点评,每个人至少点评两位同学的练习。


六 鱼
其一
绝无对仅有,
求实对务虚,
游学京辅张衡作赋,
困居城内杜甫观书。
紫燕廊前窥绿窗,
黄鹂枝上鸣朱户,
元夜观灯乘宝马,
重阳登顶舍香车。
慧眼识珠,如伯乐相马,
诗思成玉,似浩然在驴。
专心致志,学琴不可援缴弋雁,
全力而为,从政哪能缘木求鱼。
知音难觅,分金齐鲍叔,
重任在肩,奉璧蔺相如。
掷地金声,孙绰作天台赋,
回文锦字,窦滔写宛转书。
未遇殷宗,忍辱负重,胥靡困傅岩之筑;
既逢周后,出山图志,太公舍渭水之渔。
其二
最终对初始,
疾驰对徐建,
野叟多短褐,
朝宦美华裾。
南部富饶兴六朝,
北方险要振三国,
天禄藏典籍,
石渠贮秘书。
应试难为千字策,
思亲怎寄八行书,
才著德高显有若,
智异胆奇属相如。
庭前秋败,花残无戏蝶,
池内春兴,藻密有潜鱼。
落叶舞秋风,飘泊高复下,
小荷浮绿水,摇摆卷还舒。
古有圣人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
昔存名士恐彰已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其三
金麟对玉凤,
捉鳖对捕鱼,
国策归内史,
朝政属中书。
农家晨露执犁锄,
郊野夕晖伴耒耜,
凿岭浚川通畎浍,
历风吹雨成郊墟。
征前励将犀角带,
闲时笑人象牙梳,
朝臣驾驷马,
商贾驭安车。
忠胆动青衣,幻化小童能报赦,
深情感黄耳,识途南走解传书。
孤身渡易水,不负重托,庭畔有人持短剑,
众客讳固陋,难当大任,门前无客曳长裾。
波浪拍船,涛高风猛,骇舟人之水宿;
峰峦绕舍,林密泉清,乐隐者之山居。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完成非常好。赞  发表于 2020-9-1 19: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4

帖子

6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6
贡献
160
金钱
258
发表于 2020-8-27 16: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E18-萍水相逢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二四六分明 :七言律诗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交替,必须严格,不由分说。

一三五不论:七言律诗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要求没那么严格,但也不是随便的,所谓的不论也是有条件的。在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的情况下可以不论。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三平尾:也叫三平脚,律诗的对句后三字均为平声,读起来没有节奏感,语调单一,这是律诗的大忌。
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空悠悠三字均为平声。

三仄尾:也叫三仄脚,律诗的出句后三字均为仄声,都是重音,读起来别嘴,没有美感。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不复返,古音均为仄音。

孤平:有几种说法,大约是在对句中尾字是平声外,必须有俩平挨着的。孤平也是大忌之一。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字必须是平起,扩展至七言律诗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三字,必须是平,否则都犯孤平。
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出句脚返字外,只有黄字是平声。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就是出句失替。句式:仄平仄平仄句式或仄仄仄平仄平仄句式,单腿蹦。大忌之一。
如:强胡犯金阕,句式:仄平仄平仄。

点评

问好同学。能够根据老师讲课很认真完成作业。赞  发表于 2020-9-1 19: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8

帖子

64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0
贡献
128
金钱
300
发表于 2020-8-28 22: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E04-宁静的夏 第四讲作业:

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一三五不论”,即在律绝和律诗上下句中,处于单数位置所对应的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
因为,“两两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交替变化的平仄规律是律绝和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所以,“一三五”只有在有效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前提条件下才可“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律绝和律诗上下句中,处于双数位置的对应汉字,必须上下平仄相反。我们称之为“对”。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指七律(包括七绝)中,每一句诗中的平仄位置在一、三、五三个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发音绝对是固定的,当然第七个字是句尾要用来合韵,平仄是固定的,肯定不能变化。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但是,“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二四六分明
这种总结只是相对简单化。其实前一句宽泛,强调的是后一句“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首先必须保证重音节位置的平仄正确,然后才能来看“一三五”能否不论。律句都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单数音节相比而言显得不很重要了。
我们在格律诗的平仄关系推导中遵守的“对”、“黏”的规则,也是看“二、四、六”音节。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平”,那么第二句要相对,则主要看“白”(二)、“舟”(四)、“欲”(六)三字平仄对应,这三字分别为“仄”(白是入声字)、“平”、“仄”,那么在下句中对应的二四六字就应该是“平”、“仄”、“平”。“忽闻岸上踏歌声”,“闻”、“上”、“歌”三字符合平仄,没有失对。再根据“黏”的规则,第三句的二四六字要与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平、仄、平”,“桃花潭水深千尺”,“花”、“水”、“千”三字平仄与第二句二四六字相同,没有失黏。然后第四句“不及汪伦送我情”,“及”(入声字)、“伦”、“我”平仄又是“仄、平、仄”,与第三句相对。所以整首七绝的平仄关系是正确的,是合乎首句仄起押韵押韵格式的。


二.  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l)
三平尾:“三平尾”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格律诗中韵句结尾 三字连续使用三个平声的句子。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由于近体诗一般都是在双句押韵, 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现在押韵的句子末尾。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被视为诗之大忌了,这在今天的我们写作格律诗的时候,是不能违犯的。

例:
杜 甫的《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
本诗中“林塘幽”便是“三平尾”。

(2)
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但古人对三仄尾要求不太严格,可忌也可以不忌。但是句尾接连三个低沉的去声、高亢的上声、短促的入声,会使诗句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也必须忌。

例: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仄仄平平仄
行舟绿水前。  平平仄仄平
潮平两岸阔,  平平仄仄仄
风正一帆悬。  平仄仄平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两岸阔”就是三仄尾

(3)
孤平:所谓孤平,是指五言或七言的平脚句式中,除韵脚之外仅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


例:
《牧童》(唐·栖蟾)的第六句犯孤平,月明抚掌归,仄平仄仄平。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三、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特拗句:
指律诗的特定拗句:如五律出句为“平平仄平仄”、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
《西台哭所思》南宋谢翱


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残年哭知已为特拗句。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完成非常认真很好,赞  发表于 2020-9-1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2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威望
35
贡献
49
金钱
84
发表于 2020-8-29 19: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E05-刻木第四讲作业:

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就不够全面了,容易引起误解。
  首先、"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因此,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所以,"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够全面的。
  其次、"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所以,"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二、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答:
①什么是三平尾呢?
“三平尾”也称“三平脚”。三平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根据统计,在全唐诗里,五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诗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应该说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像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三平尾”的现象.现举几例:
如(王维)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仄仄平中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本联下句三平尾)

如(李白)
去年别我向何处,有人传道游江东。(本联下句三平尾)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中仄平平平。
谓言挂席度沧海,却来应是无长风。(本联下句三平尾)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中仄平平平。

“三平尾”与“孤平”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 三个平声结尾在古体诗中并不少见,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体诗中,并不少见,即使到了晚唐,三平尾的诗作也偶尔见之,但诗律渐细之后,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被视为诗之大忌了,这在今天的我们写作格律诗的时候,是不能违犯的。

②什么是三仄尾?
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诗的出句就会出现三仄尾,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以五言为多。
如:
盛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本联上句三仄尾)
平平仄仄仄,仄仄中平平。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仄仄平中仄,中平仄仄平。

中唐大诗人刘禹锡的《岁夜咏怀》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本联上句三仄尾)
中平仄仄仄,平仄仄中平。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仄仄中平仄,平平仄中平。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仄平中仄仄,中仄仄中平。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中。

晚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中。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本联上句三仄尾)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第七句三仄尾,惆怅无因见范蠡,中仄平平仄仄仄。

因为唐人韵书里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虽然是三仄尾,却在三声中变化,发音并不单调,这也是三仄尾不作为大忌的原因,所以我们说三仄尾可以说是律诗的小忌。但是句尾接连三个低沉的去声、高亢的上声、短促的入声,会使诗句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

③什么是孤平?
孤平有两种定义。一般所奉的是现代诗律学者王力的定义。孤平自古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唐宋时没有,直至到清代乾隆以前也还没有。
一派即如王力所述(简称甲派),孤平的定义是,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由乙派所定义的孤平就会有很多种实例,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如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这种拗句在古人的诗中出现之多,使人觉得它根本就不是拗句。如:
【覃山人隐居】杜甫
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本联上句孤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中仄平。
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本联上句三仄尾)
中仄仄中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中。
高车驷马带倾覆,怅望秋天虚翠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中平平平仄平。

【送崔郎中赴常州】姚合
贵是鴒原在紫微,荣逢知己领黄扉。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中仄仄平平。
人间盛事今全得,江上政声复欲归。(本联下句孤平)
平平中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风起满城山果落,雨馀穿宅水禽飞。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昔年尝作毗陵客,石峭泉清天下稀。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
什么是特拗句?
特拗句,指律诗的特定拗句:如五律出句为“平平仄平仄”、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

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第七句)
中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过虞沟游虞姬庙》 袁枚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中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中仄仄平平。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中平仄仄平?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第五句)
仄仄平平中平仄,平中仄仄仄平平。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仄中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

点评

谢谢老师评赞和鼓励,老师辛苦了,恭祝秋安笔丰。  发表于 2020-9-4 11:55
问好同学。作业完成很好,所举的例子也很好足见用心了赞  发表于 2020-9-1 1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8

帖子

5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0
贡献
134
金钱
217
发表于 2020-8-29 23: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楼诗班第四讲作业
E15-白丁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这句话就是说律句中,每句的一三五字,可以忽略平仄;但每句的二四六字必须严格。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答:    “三平尾”也称“三平脚”。三平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例如:我们前天读的晚唐诗人于武陵的诗,二分句就是三平尾。
南游(唐·于武陵)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穷秋几日雨,处处生苍苔。第一句
旧国寄书后,凉天方雁来。
露繁山草湿,洲暖水花开。
去尽同行客,一帆犹未回。
         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上。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这样诗的出句就会出现三仄尾,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以五言为多,如:
城中十万户  平平仄仄仄 (杜甫《水槛遣心》)
相看两不厌  平平仄仄仄 (李白《独坐敬亭山》)
七言诗三仄尾较少,但是也有,比如“朝罢须裁五色诏  平仄平平仄仄仄”(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孤平是指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醉多适不愁 (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特拗句,指律诗的特定拗句:如五律出句为“平平仄平仄”、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杜甫的诗《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4、选做题:为《声律启蒙》六鱼加字,并在群里相互点评,每个人至少点评两位同学的练习。
答:《声律启蒙》六鱼加字练习:
无力对有情。实事对虚名。作赋台对观书阁
绿窗云竹净对朱户露花晞。宝马金为络对香车玉做轮。
雄才伯乐马。妙画浩然驴。徒抛箭弋雁对求鱼空上钩。
交谊分金齐鲍叔。才华奉璧蔺相如。
羡掷地金声孙绰赋。惊回文锦字窦滔书。
当时未遇殷宗。叹胥靡困傅岩之筑。昔日既逢周后。随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为对始作。疾解对徐行。披短褐对曵华裾。
六朝风对三国势。题天禄对议石渠。
排千字策。限八行书。醉来枕曲相如富,身后堆金有若亡 。
吊影花残无戏蝶。成行藻密有潜鱼。
当时落叶舞风高複下。此日小荷浮水卷还舒。
称爱见人长。曾闻共服宣尼休假盖。因恐彰已吝。旧说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阁对凤池。鳖身对鱼眼。内史官对中书令。
犁锄带雨对耒耜迎风。应闻畎浍对无复郊墟。
秋光犀角带。月色象牙梳。驷马逃对安车入。
昔日青衣能报赦。当时黄耳解传书。
虽然庭畔有人持短剑。自是门前无客曳长裾。
虽然波浪拍船。犹免骇舟人之水宿。自是峰峦绕舍。惜无乐隐者之山居。

点评

问好同学,足见很用心的来完成作业,不错赞  发表于 2020-9-1 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5

帖子

7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10
贡献
175
金钱
289
发表于 2020-8-29 23: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E-20  绿叶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一三五不论是指一三五字可平可仄,没有严格要求。但是如果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时就要论平仄了。二四六分明是指平仄相替,必须遵守。如果二四六平仄不分明,就要救拗,应尽量避免失替。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答:
①“三平尾”也称“三平脚”。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例:“四海无闲田”中的“无闲田”都是平声字,此句属三平尾。
②“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字。例:“浮云一别后”中的“一别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此句属三仄尾。
③孤平: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例:“黄鹤一去不复返”中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黄”字是平声,此句属孤平。
例: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指律诗的特定拗句。
五律出句为: 平平仄平仄;例:“长安有贫者”“怀君属秋夜”。

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  五律出句:
                千山鸟飞尽。
                平平仄平仄。
     
     七律出句:
任是深山更深处。
仄仄平平仄平仄。

选做题:为《声律启蒙》六鱼加字,并在群里相互点评,每个

人至少点评两位同学的练习。

点评

问好同学,作业完成很好赞个  发表于 2020-9-1 2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威望
3
贡献
5
金钱
8
发表于 2020-8-30 12: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业:E07——麦红光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一三五不论是指一三五字可平可仄,没有严格要求。但是如果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时就要论平仄了。二四六分明是指平仄相替,必须遵守。如果二四六平仄不分明,就要救拗,应尽量避免失替。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答:
①“三平尾”也称“三平脚”。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例:“四海无闲田”中的“无闲田”都是平声字,此句属三平尾。
②“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字。例:“浮云一别后”中的“一别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此句属三仄尾。
③孤平: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指律诗的特定拗句。
五律出句为: 平平仄平仄;例:“长安有贫者”“怀君属秋夜”。

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点评

问好同学,能够及时完成作业,不错。就是如果作业要求举例说明的,还是去找些例子完成的好。赞  发表于 2020-9-1 20: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8

帖子

5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0
贡献
134
金钱
217
发表于 2020-9-8 2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讲作业:E17宏辉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相对于律诗的平仄,据说代代相传有这么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指所谓的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那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而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来说:这个口诀是非常有用的,因其非常简单又容易让人明白。可它在分析问题是属于是不完整的,很容易让人误解其意思。并且这个影响还非常大,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既然它是不完整的,所以不能给予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此话是不完整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规格中,第一字不可以不言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规格中,第三字不可以不言论,要不然就会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殊规格中,第一字也不可以不言论;同样的道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殊规格中,第三字也不可以不言论。
总而言之,七言仄脚的句子中可以出现有三个字的不论,平脚的句子不能超过两次出现不论两字。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出现二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由此可见"一三五不论"的话是非常不正确的。
再者说"二四六分明"此话也不够完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正确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也是正确的,对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能判定"分明"。依特殊规格"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能确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规格也可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要在对句第三字弥补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对的。
所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一定要分明,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选择不拘。而第七字一定要分明的。倘若按照五言律诗来讲,那就有可能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三平尾三仄尾,
“三平尾”即“三平脚”,又称为“下三平”
是指五言的“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句中的第三字
七言的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剧中的第五字,
本应该仄而用了平声,致使结尾处三个平声字相连。
知道了吗?
“三仄尾”即“三仄脚”,又叫“下三仄”,
是指五言的“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句中的第三字,
七言的“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的第五字,
本应该平声却用了仄声,致使结尾处三个仄声字相连。
目前网络中对三平尾和三仄尾的争论颇多。

孤平的意思是说在一句诗中,除了这句诗的韵脚是平声以外,这句诗中就没有别的平声字,叫做这句犯孤平。而孤平也是格律诗的大忌。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特拗句
特拗句,指律诗的特定拗句:如五律出句为“平平仄平仄”、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中文名
特拗句
例子:
《西台哭所思》南宋谢翱
五律
五律出句为“平平仄平仄
七律
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泪落吴江水
随潮到海回
但五律不可为“仄平仄平仄”、七律不可为“仄仄仄平仄平仄”。
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成为唐宋诗人的一种时尚。用于其他联的出句也有,但较少。
例子:
《西台哭所思》南宋谢翱
残年哭知已,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唯应赋八哀。
《归赴行在过上竺寺偶题》南宋岳飞
强胡犯金阙,驻跸大江南。
一帝双魂杳,孤臣百战酣。
兵威空朔漠,法力仗瞿昙。
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
《过虞沟游虞姬庙》 袁枚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4、选做题:为《声律启蒙》六鱼加字,并在群里相互点评,每个人至少点评两位同学的练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威望
17
贡献
31
金钱
48
发表于 2020-9-12 21: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E06-晴天第四讲作业: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怎么理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
答:一三五不论是指一三五字可平可仄,没有严格要求。但是如果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时就要论平仄了。二四六分明是指平仄相替,必须遵守。如果二四六平仄不分明,就要救拗,应尽量避免失替。

2.举例说明什么是格律诗的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
答:
①“三平尾”也称“三平脚”。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例:“四海无闲田”中的“无闲田”都是平声字,此句属三平尾。
②“三仄尾”也称“三仄脚”、“三仄调”。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字。例:“浮云一别后”中的“一别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此句属三仄尾。
③孤平:韵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例:“黄鹤一去不复返”中除了韵字外,只有一个“黄”字是平声,此句属孤平。
例:

3.什么是特拗句?试举例说明
答:指律诗的特定拗句。
五律出句为: 平平仄平仄;例:“长安有贫者”“怀君属秋夜”。

七律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例:  五律出句:
                千山鸟飞尽。
                平平仄平仄。
     
     七律出句:
任是深山更深处。
仄仄平平仄平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4-24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