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0-8-28 12:08 编辑
流水对(串对、顺对、顺接对、走马对、十字格、十字对、十四字格、十四字对) 其一,什么叫流水对 诗有流水句,流水句分为不对仗的流水句和对仗的流水句,对偶的流水句叫流水对,这里研究的便是流水对。 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流水对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形式,又是律诗中最常见的对仗形式。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有着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也就是将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或一句分为两句,在意义上具有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仗形式,形如流水,循环往复,上下衔接紧密。 一般的对仗,为平行的两句话,是并行的两件事物,却各有独立性。正对反对都是平行对,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它不是平行对,或者是假平行对。它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它的上句意思没说完,两句要连贯而下像流水一样,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所以叫流水对。它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而注重情感思绪的自然贯通。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与流水对相对的是并肩对。 其二,有关论述: 源流:流水对也是一种古老的修辞格式。最早见于先秦著述中,唐代更趋盛行,不但诗中常见,散文中也多有。唐/王叡《炙毂子诗格》称它为“两句一意体”(第391页);明/梁桥《冰川诗式》也称为“两句一意法”;五代/徐夤称五言“流水对”为“十字句”(第433页);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则称“十字格”(按 这种对仗在五言律诗中叫十字格。十字格:两句十言一种意思,且互为因果。);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则称“十字对”,而称七言的“流水对”为“十四字对”,意为十四字一意,不可中断分拆。宋/释惠洪《天厨禁脔》称“流水句”;明/杨良弼《作诗体要》称“流水体”;谭俊《说诗》称“顺流句”,或简称“顺对”;明/赵士哲《石室谈诗》又称为“走马对”,意为平川走马,驰骋无阻。明/胡震亨才提出了“流水对”(第26页),意为两句之间有如高山流水,一泻而下,畅通无阻。“流水对”至此才成为统称。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梅圣俞五字律诗,于对联中,十字做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初见淮山》云:‘朝来汴口望,喜见淮上山’;《送俞驾部》云:‘何时鹢舟上,远见炉峰迎’;《送张子野》云:‘不知从此去,当见复何如’;《和王尉》云:‘度鸟不曾下,新文谁寄评’;《昼寝》云:‘及尔寂无虑,始知机尽空’。如此者不可胜举,诗家谓之‘十字格’。老杜亦时有此格,如《放船》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对雨》诗云:‘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江月》云:‘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今人用之者殊少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法微三》:“严羽卿以刘眘(shèn)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五言律﹞中联以虚实对、流水对为上。”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普通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依原则说,他们的地位是可以互换的,即使出句换为对句,对句换为出句,意思还是一样。但是偶然有一种对仗,却是一意相承,不能颠倒,这叫做流水对。” 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流水对就是两句意思联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黄河’是两句并列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偶。因为对偶的好处是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但过于求均齐又怕呆板,又怕迁就对偶这种形式而损害内容。流水对既有均齐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联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所以是很好的对偶。”刚刚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工对、正名对、颜色对,上句时间次序,远景,下句空间次序,近景。但说这两句是流水对,实在牵强,应该是正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才是流水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