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0-10-5 17:47 编辑
关于历史上的字典和韵书
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我们的祖先是先有汉语,然后发明汉字注音汉语。最初的汉字读音和汉语一样,是口口相传的。再后来发明了字典,用常用汉字注音非常用汉字,叫做同音直注。再后来发明了反切注音,即用两个汉字反切拼出第三个汉字。又由于汉语诗的押韵原理,于是人们把同音字和同韵字编在一起,这就是最初的字典(认识一个同音字就认识全部同音字),同时又是供写诗押韵的韵书。所以这时候的韵书同时又是字典,它的功用是识字和写诗押韵两用的。出现在六朝时期的韵书,因南北朝的地域口音不尽相同,因此六朝时候的韵书字音也不尽相同。到了隋朝随着国家大统一的需要,陆法言编出了《切韵》一书。这部书叫《切韵》,是因为它既是用汉字的反切拼音、又是用汉语的押韵读音共同归纳的。有193个韵部。但它的实际功用只是一本字典,因为谁也不用它的韵部写诗,写诗用韵仍用六朝时候的诗韵(隋唐虽然已失传了六朝韵书,但诗人是靠读前人诗用韵的;这大体上相当于后人归纳的“平水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