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味觉》=论诗诗120. 文/林长信
1) 逛过骑过、日夜经过 这风霜千年的老城墙* 建城的民工指纹 在泥缝里扶起芥菜种子抽芽生长
2) 用过洗过曾祖母用的大锅、 在原址改建多次的炉灶 好不好吃都把男丁女口**养大了
3) 读、译、唱、写这唐朝女的乐府 她是哪个日月打人家墙边走过 听过墙里边心里的声音 然后就手记下来分享给我// *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建造的.周长约13.74公里,有18座城门.城垣高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宽敞到可以于墙垣上骑单车绕城. **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称口.参-《北齐书-文宣帝纪》
2020-7-15#20B9(隔行押韵) > > >附【参考部分】如次,读者大可略去不看.谢谢! > 附1:《八至》唐/李冶(约730-784年),女道士.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 附2:《关于译诗问题》王以铸/1998年 节录自:《古罗马风化史-译序》作/奥托基弗,中译/王以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关于译诗问题,1981年我(中译者)曾在一个内部刊物上发表过一篇《论诗之不可译》这篇文章,后来曾多次被转载到翻译论文集里,文章里面讲的其实没有什么新鲜的意见,诗之不可译也不是我首次提出的。一千多年来中外文献上早就有许多人提过类似的意见,我不过是根据我个人的体会,举例再加说明而已。本书作者在书中也是这个意见。 试想像我国的古典诗歌杰作,换一个字就味道全无,古诗十九首译成白话新诗还能保持原来的味道吗?何况译成一种外语,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我所说“诗不可译”只是说从理论上说不可译,事实上为了文化交流、为了开阔眼界,十分需要把别种文字的诗歌介绍过来。我自己就曾编选并从德语翻译过歌德和席勒的诗歌,《歌德、席勒叙事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但是我在译序里申明,读者不要想通过我的译本来欣赏歌德、席勒,我这个译本告诉读者的,只是这首诗里有多少节、多少行、每节每行的意思是什么;只要不把意思表达错了,译者的任务便算完成。此外,它还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 诗歌的载体是语言,诗人费尽心思在语言上用功夫,而语言之间的差别又是如此之大。译者要传原诗的味道必然无能为力。当然译文中上乘之作很多,有不少译文本身成了经典,对别国语言、文风发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