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关于历史上的字典和韵书
为什么说历史上自《说文解字》至《康熙字典》的千多年之间,人们是另用韵书以代替字典的。《康熙字典》序言也说:“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把《广韵》、《集韵》、《洪武正韵》也归入“字书”即字典类。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三本韵书为什么也可以是“字书”。
但凡韵书,都是对用字先正其音再归入韵的。先说《广韵》:广韵者,增广切韵也,其字音乃隋代陆法的反切定音。陆法言根据历代的字典和韵书对每个汉字重新定音,即重新规定反切上下字,然后根据这个字的定音归入韵部(共193部)。陆法言用这重新定音的字编成的《切韵》,就是一本新的字典,隋大统一后的任何人,都得以这本《切韵》为准,对字音统一认识。但凡字音的自身规律又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的,每隔若干年代,某些字音就会发生变异;因此担负着认字功的字书就必须随之变化。于是到了宋代,朝廷在增广切韵之后,又不得不新编《集韵》,以对其本时代的字音重新认定,变动了有些字音的反切上下字。例如,《广韵》东为“德红切”,冬为“都宗切”。而《集韵》东变为“都笼切”,冬仍为都宗切。《广韵》字“东冬”反切上下字发音皆不同,而《集韵》字“东冬”的反切上字发音变得一样了,只是反切下字不同。这说明东冬的发音逐渐趋于靠近。(今天的发音东冬已完全一致) 因此,《集韵》字音是宋代时音,与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大有不同。到了明代,因北方语音的影响,对字的读音变化更大,《切韵》《集韵》字还分“一东”“二冬”“三钟”,《洪武正韵》则“东冬钟”、“真文元”不分了。(这已接近今音) 清初的《康熙字典》,因字音变化太大,编者已不另字定音,编辑方针是只列举历代从《说文解字》到《洪武正韵》的不同字书的读音。直到民国实行了国音字母拼音之后,新的《汉语词典》才以“国音”标准对每个汉字重新定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