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字对(隐字联、藏字联、缺如联、隐缺、隐语、漏字对、不对对、少字对、不等对)缺字对是对联中利用空白寓意双关。常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漏字法(联中空出一字),一是隐如法(上下联看似字数整齐,却语犹未尽,称之隐字联)。隐字联把联中的关键字隐去,把成语典故、古人名句、俚言俗语融入联中。如果是联的尾字隐字,则属于歇后联。“隐字联”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在对联的众多形式中自成一格。 缺如,也称隐语、隐缺、漏字,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缺如的意思就是原来在这个上面是有的,缺少了某个部分。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 用隐如法制作的对联虽与谜联相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用制谜法制作对联,乃以依物制联,是将谜面对联化,实际上就是用对联形式制作的谜语;而用隐如法制作对联,乃是以联喻物,是将所要描写的事物暗藏于联中,使人们通过联想对作者的用意加以理解。 在写“集句联”时,故意漏掉所“集”之句中的字词而成的对联被称为“漏字联”。“漏字联”不但更能突出主题,而且读来也十分有趣,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猜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这种漏字法从对仗本身没问题,所以不放在此,放在歇后对中。 这里的缺字对,指的是故意空一个格子不写字,这样,不把这个字填上,就不成对仗了。 有一联少字,也叫不对对、少字对、不等对。 费国民血汗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拟伪国大)○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壮撰写这副嘲讽联。其中“□”字处实为一空框,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风味几番?(贺婚联)○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太守二千石,唯有公□。(蔡锷对太守)○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不料风筝落入了太守的府衙院中。他和小伙伴们去讨要风筝,太守出来,要他对一对联,显然,此上联明显地对他带有侮辱的意思,不过,他思索了一会儿,对出了下联。说着,故意卖关子,不说下文。太守催问下文。他便说:“你如果还我的风筝,我就说‘唯有公廉’;你如果不还我的风筝,我就说‘唯有公贪’。”太守听了,只好把风筝还给他们,他才不会为了一只风筝担起一个“贪”的名声呢! 这类缺字对必须把字补齐才是真正的对仗,没补的只能看做一种修辞。 宅近青山□□;(左边)门垂碧柳□□。(右边)○城步石刻“隐字联”。旧址位于湖南省城步县儒林镇南1公里处的岩底菜园冲,城步石刻“隐字联”已传世百余年了,但无人知其奥秘,这副对联为湖南城步人清太学生肖子秀(1806—1887)所作,他在家门口立了一个大门楼(当地人称“槽门”),门楼两边用大青石刻刻了一副对联,横批并不刻字,是一幅“双凤朝阳”的石刻图案,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的两边各有一只凤凰。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在左右联下边各空了两个字,一百多年来,还没有人填上这空缺的四字。城步石刻“隐字联”在《中国楹联报》发表后,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全国楹联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前来参观“隐字联”者络绎不绝,清华大学的几位教授参观后对这副“隐字联”以及整个槽门的建筑艺术赞叹不已,一副小小的民宅楹联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恐怕是历史上罕见的,《文汇报》、《中国楹联报》、《湘楚楹联》、《对联民间对联故事》转载后,在全国掀起了炒联热。但至今“联眼”还无人能完全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