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0-10-21 10:04 编辑
交股对(蹉对、交络对、交错对、交互对、参差对、犄角对、错落对、错综对、跌对) 任何格律文学,当语法结构与声律结构不一致时,总是语法服从声律,如错综对即是。 错综对在诗中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有时也并非为了平仄,是为了文理上的通顺等原因。错综对是总名,有规则的和规则较乱的,清理后能明白是对仗的,都属于错综对,按大同小异,有不同的叫法和分类,有许多有规则的则有固定的称呼,像交股对、犄角对。 名称出处与解释 错综对:王力《汉语诗律学·近体诗》:“对仗,自然以相当的字相对为正例;但是,诗人偶然也用一种错综对,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王力《汉语诗律学》阐述了一些不同形式包括“隔字”的错综对,如:“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白居易《得行简书闻欲下峡》)是“朝”与“春”对,“东川”与“梓州”对。“方瞳玄发粉闱郎,绛阙齐心奉紫皇。”(钱惟演《寄灵仙观苏职方学士》)是以“玄”对“绛”,以“粉”对“紫”。由于律诗首联多数不用对仗,所以王力先生称为“隐隐约约的错综对”。 错综对,是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指凡是出句的词语与对句的词语本可相对,但不是在同一个位置而是错开的情况。 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迁就平仄,二是为了句顺,三是为了押韵。 错综对在诗中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有时也并非为了平仄,是为了文理上的通顺等原因。 其特点是上下句“错开字词参差为对”。两句相对,其中的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故又称犄角对。 交络对: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中国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的《文镜秘府论校注·二十九种对》第258页:“第十九,交络对。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三代”与“五百”即交络对。后世的蹉对、交股对,应由交络对衍变而来。故王利器校注中云:“交络对又有交股对之名,蹉对亦即交络对也。” 《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第十九,交络对。 赋诗曰:“出入三代,五百余载。” 或曰:此中“余”属于“载”,不偶“出入”;古人但四字四义皆成对,故偏举以例也。 按:例句“出入三代,五百余载”何以成对?“三代”意对“五百载”可以;“余”不偶“出入”,若依意揣之,似又尚可,“故偏举以例也”。现保留交络对之名,多称蹉对、错综对、交股对。典型的例句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为了平仄的和谐,调整了词语的位次。今联不取。 交络对,是在字面上采用宽对,而实质上用斜侧交错的方式体现工对内容的一种对偶方式。交络对,要求同一门类的词语处于两句的不同位置上,错落交杂,斜侧偏对。旧称这种对仗为交股对、蹉对,或错落对。 蹉对:宋/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二》:“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当曰蒸蕙肴,对奠桂酒,今倒用之,谓之蹉对。”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法微三》:“沈存中以《九歌》之‘蕙肴蒸’、‘奠桂酒’为蹉对之祖。唐人七言起结对者,多用此法。其中联如刘长卿“离心日远如流水,回首川长共落晖”,亦蹉对类。”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宋人巧猎名色,正对外,有就对,有蹉对,有扇对。”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蹉对者,如《九歌》之‘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以‘蕙肴蒸’对‘奠桂酒’是也。” 磋对属古诗对仗宽对中的一种现象,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对仗时字词位置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所谓磋,越过之意。采用交股修辞法,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错落有致,产生活泼多变的优美辞面。 蹉对、亦称跌对。盖移句中字以协平仄而交股为对也。李商隐诗“裙拖六辐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对一段,巫山对湘江、交股用之,而平仄协也。(胡才甫《诗体释例》) 交股对:见于宋诗话《艺苑雌黄》引江朝宗(汇)之言,谓王荆公“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以“密”对“疏”,以“多”对“少”,正交错(按:“错”,王利器校注引文为“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引自易闻晓《中国古代诗法纲要》第217页,齐鲁书社,2005年)。 又见于元佚名《沙中金集》举屈原《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例,谓为“交股对”,“又名蹉对。盖以‘蒸蕙肴’对‘奠桂酒’,而作‘蕙肴蒸’者,正其错位为对,参差为偶也。”(引文同上)。此“交股对”是以“蕙肴”与“桂酒”,“蒸”与“奠”错位参差为对。 中国楹联学会编的《联律通则导读》给交股对下的定义是:“指两对词语在上下联不同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的格式。” 胡迎建则说上句之一部分照应下句一部分,下句另一部分承上句一部分,形成特殊的修辞效果。 交股对是指两对词语在上下联同语法位置上,交错相对的修辞格式。 在相对中“有隔字的为‘交股’,无隔字的是‘错综’”。这个结论值得商榷。 犄角对:清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一:“有两句中字法参差相对者,谓之‘犄角对’。如‘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杜甫),‘众水’与‘一门’对,‘涪万’与‘瞿塘’对。‘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孟浩然),‘舳舻’与‘风潮’对,‘利涉’与‘来往’对是也。” 刚刚归纳:上面介绍的错综对、交络对、蹉对、跌对、交股对、犄角对,其实是两组,错综对、交络对为一组,就用错综对为代表吧。错综对,只是研究部分对仗,是单一的词语对仗,是不等价的交换,所以上下比整体未必对仗。因此它属于字对研究的范围,不属于句对的范畴。 比如所举的例子“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是“朝”与“春”对,“东川”与“梓州”对。一一对应调整后是“朝来又得东川信,春初欲取梓州发。”整联说是对偶就很勉强句意也含糊。“方瞳玄发粉闱郎,绛阙齐心奉紫皇。”“玄”对“绛”,以“粉”对“紫”,一一对应调整后是“方瞳玄发粉闱郎,齐心绛阙紫皇奉。”句子不对仗甚至句意变。原因就是错综的位置没规律,不能交错对应,因此其他词语的搭配也跟不上,所以王力先生称为“隐隐约约的错综对”。又比如 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唐/刘希夷《览镜》)○颈联。“秋”对“春”,时令对。“明”与“山”却不能对。因为不能交叉等价交换,所以只能说错综对,而不能说是交股对。 蹉对、跌对、交股对、犄角对,它们为一组,一般称蹉对与交股对,现在大家习惯用交股对。交股对属于句对,上下比是一种错位的对仗,这种错位是有规律性的交叉错位,所以称之为特殊的对仗。 比如所举的例子“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以“密”对“疏”,以“多”对“少”,一一对应调整后是“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盏疏酒茶多”,对仗仍然不错,因平仄与韵而交错。“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蕙肴”与“桂酒”,“蒸”与“奠”错位,一一对应调整后是“蕙肴蒸兮兰藉,桂酒奠兮椒浆”,对仗更加不错。“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众水”与“一门”对,“涪万”与“瞿塘”对,一一对应调整后是“众水会涪万,一门争瞿塘”,仍然对仗。“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舳舻”与“风潮”对,“利涉”与“来往”对,一一对应调整后是“舳舻争利涉,风潮任来往”,仍然对仗。 错综对和交股对都常见于首联和尾联,都常形成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它们的区别在于單与双的不同,交股对上下比形成整齐交叉的格局,错综对是偏瘫的格局。交股对形成半对半不对的责任在于其他的词的配对,错综对形成半对半不对是它本来就是偏瘫的,回到本位后,排挤出去词难找到归处。 倒装对属于错综对。 倒装对容易与交股对混。倒装对是语法上的,交股对是上下比所对的词语次序。倒装对在一句中解决问题,交股对存在上下句中。倒装对在上下句中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交股对在上下句中词语不对应,要交叉后才能找到对应的词语。比如 上方鸣夕磐,林下一僧还。(唐/刘禹锡《宿北山禅寺兰若》)“上”、“下”二字错开,因为汉语不能说“方上”,或者“下林”,也可能首联不作对仗而这样处理。“夕磐”对“一僧”,“鸣”对“还”。全联位置交错,但不是倒装。 参差对,也不是交股对,参差对指自对中字数不对等的对仗。 交股修辞格在楹联中虽很少运用,但它可以解决因词语平仄不谐而不能相对的问题,保持了联语的意境美。交股对这一部分争议很大,只做普及性介,类于偏门。如果钻的太深容易走进死胡同,除非格律强力需要,最好少用。 形式 错综对常见在首联和尾联,因为只研究个别词语的对仗,所以在颔联和颈联中也能见到。如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句后三字是“柴门外”,对句后三字是“听暮蝉”,“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来看错开的,没有交叉对称,故属错综对。 交股对的特征就是“交”,交叉对称对等的交换。主要有两种形式:斜状互对、交叉互对,比较特殊的有同位交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