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2|回复: 6

一首诗,黄巢甘拜下风,张献忠也比不过!

[复制链接]

601

主题

420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6
贡献
5533
金钱
1012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0-23 09: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黄巢甘拜下风,张献忠也比不过!


史观记事
关注
2020-10-10 11:42
原创







俗话说,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中国五千年里,诗歌也不尽是些风花雪月的往事。
也有很多杀气十足的古诗。如诗仙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但李白毕竟是诗中圣贤,杀气自然不会太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要说杀气最重的古诗。
有人说是冲天大将军的咏菊,冲天大将军也就是黄巢,
也有人说是张献忠的七杀诗,有传言张献忠是杀人魔王。
其实我觉得这两个都不算是古代杀气最重的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广告
每天早上9点发布强势股,只谈股票,不收费!

古代杀气最重的诗其实是这首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问姓名。
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这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来历惊人,中国历史五千年比他还厉害的人却还不超过十个。
从第一句就能看出来,这个人的野心,杀尽江南百万兵,不是什么人都有气魄说这样的话。
就是佛祖面前也不愿低头,据说圣人孟子也差点被他请下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家可能都猜出来了,这首诗就是朱元璋写的,大概也只有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可谓杀气十足,彼时重八兄弟正干掉了陈友谅,意气正风发,什么都不放在眼里,
于是就写了这首诗,所以这才是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至于重八是不是真杀了几百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兄弟当皇帝后手段可不轻,
黄巢为什么比不过,花中青帝怎比得上人间帝王。
至于张献忠,满清黑他已经黑的够惨了,七杀诗这么明显的污蔑后人就不要以讹传讹了。
中国古代皇帝敢这样写,还这样干的,只怕就老朱一个了,所以不惹庵示僧才是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1
发表于 2020-10-23 14: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搜韵收有此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20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6
贡献
5533
金钱
10125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09: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谁能告诉我,格律是什么?
11849 次点击
99 个回复
郑州老夫 于 2020/10/30 17:24:15 发布在
    有“格律崇拜者”在群里大言不惭地说:“不懂格律,你就不要去写诗”。时常在群里用轻蔑的态度,说人家随手写的诗那个字失律了,那个地方撞韵了,那一联对仗不工了。

    群友们送他一尊称“懂诗帝”,不无戏虐之意。

    我就奇怪了,格律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这么重要,它是诗的魂,还是的命?屈原不懂格律是何意,不照样写出《离骚》吗?古人不懂平仄,照样写出《诗经》风雅颂。





    谁能告诉我,格律是什么?

    有人捧为圭臬,顶礼膜拜;

    有人嗤之以鼻,深恶痛绝。

    有人奉若神明,有人视如无物,

    有人当作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半步,凑出来的诗味同嚼蜡;

    有人信马由缰,不管不顾,挥洒自如,写出流传千古好诗篇。

    为什么传世的好作品多不合律,而合律的作品却又索然乏味。

    同一个东西为什么,认识的反差怎么就这么大?

    翻看了《唐诗三百首》发现不合律的律诗绝句竟然比合律的多。

    就拿崔颢的《黄鹤楼》来说,全诗用的是七律的形式,但却不是律诗的句法。难道是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经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崔颢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并不相同。看来,崔颢应该是知之而不顾,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就不合乎平仄格律,照样敢自称“绝句”,而且能流芳百世。

    李白的诗不可能严守格律,喝醉的时候是不可能按格律写诗的,天才诗人李白不屑于受格律的拘束,请看他的《蜀道难》、《梦天姥吟留别》等千古名篇。





    看看杜老先生的名篇:《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敢问此诗合律吗?


    实际上,杜甫不合格律的诗歌也不止以上一首的。例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杜甫《白帝》)这是杜甫一首出名的律诗《白帝》。但在诗中,竟然在相同的位置明显地重复使用“白帝城”三个字,这是明显地不合格律。对这首诗,不但没有见到什么人批评,却经常见到赞不绝口的颂扬。

    格式要求越来越严苛,诗人们已经写不出好诗了,看似“金玉其外”的律诗,拖沓冗长,索然乏味,成了“败絮其中”的文字垃圾。杜甫最有名的律诗《登高》,最引以自豪的句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有人指出其对仗不工。后人无奈推出的“拗救”理论,更是繁不可言,莫名其妙,说白了就是给守不住格律的大诗人擦屁股,找回点面子。其实更像是格律的自我否定,自我救赎。

    宋词的出现其实就是对律诗的不满否定。改弦更张,另起炉灶,才创造了宋词的辉煌。

    苏东坡的词,多不合词律。晁无咎说:“居士(苏东坡),人谓多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漫斋漫录》引)自创一套写诗词的格律形式,后人都觉得好,就把它当成了新的词牌运用。





    五四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在新文化运动中大胆提出“取消八股文,文要废骈,诗要废律”

    有一首咏庐山的诗“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年龄大一些的国人,都知道是谁写的。据说作者把她的五绝诗,寄给一位高人修改。高人看了这诗。心想第二句平仄不合啊,怎么能叫绝句呢?不如把“锁在云雾中”的第二个字改成“于”字,这样就合乎格律要求了。可是又一想,若真的照此一改,表面看符合格律了,真正朗读起来,“于”字声音喑哑含糊,反不及“在”字清脆响亮,再者“锁”和“于”一野一文,一俗一雅,强搭一起,感觉别扭,不如“锁”“在”搭配自然天成。怎样作答呢?犹豫间,那人已将此诗在报纸上发表,果然是按“锁在云雾中。”刊出的。

    格律诗的“格律”到底是什么?有高人总结说:那是高高的门槛,是打人的棍子,是装鸟的笼子,是束缚人绳子,是牺牲了健康换来的三寸金莲。是文字游戏填写字词的公式模板,是教你有话故意故意不好好说的套路,是无聊文人狎妓时附庸风雅讨女人欢心的小伎俩。是文人们装逼卖弄文采向皇帝老儿邀宠的工具。是一个掉进去无法自拔的陷阱,是一剂让人走火入魔的药酒。是让你思想僵化的清规戒律。是限制你诗情挥洒的条条框框。是科举制度催生出来的怪胎。是中国汉语诗词的另类。是掩盖病恹恹虚弱躯体的一件华丽的外衣。

    从齐梁到唐朝,诗歌竟孕育出了一个畸形的怪胎,那就是形成了从声律、押韵、对仗等形式上机械、呆板、单调,千篇一律的豆腐块式的所谓“格律诗”,使诗歌走火入魔钻进了死胡同。追求一种畸形的美感。是一群无聊文士大夫鼓捣出来的破玩意。是曾经的有识之士要求废除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1

主题

4200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76
贡献
5533
金钱
10125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6: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白的人生偶像,长啥样?
3228 次点击
12 个回复
诗词公社 于 2020/11/5 9:20:53 发布


    01


    李白是个极度自信的人,他老觉得自己就是庄子《逍遥游》里的那只大鹏鸟,不飞则已,一飞绝对只往天上冲。所以,能让李白崇拜的人少之又少。

   二十多岁的时候,李白离家漫游,在江陵遇见了一个老头, 外表器宇不凡,一派仙风道骨的模样,顿时吸引了他的注意。李白这人,道家思想启蒙得早,看着眼前这老头,心情是相当激动,难道他就是传说中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是当时名满天下的道士大佬,鼎鼎大名的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李白对他是向往久矣。追上去一问,果然正是大佬本佬,李白激动得直跺脚。

   司马承祯转过身看着眼前这个青年小伙,一阵惊叹,心想,这小伙虽然个头不高,倒是有一股子特殊的高贵气质。前后左右打量一番,不自觉地赞美了起来:“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啥意思呢,就是说你这个小伙子,不得了,有神仙样,将来能上天啊!

    年轻的李白人狂到爆,但在祖师爷面前,他还只能扮演个天真烂漫的羞射小伙。被司马承祯这么一夸,他李白算是得到了祖师爷的亲自认证,随即便文思泉涌,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鹏赋》。

    文中,他夸起自己来毫不客气,说自己就是那只翱翔天际的大鹏鸟,威猛无比,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这豪迈的架势,哪是那些只知道刨屎吃虫的俗鸟能体会的。

   道教大佬司马承祯算是李白当年的偶像,但若论人生偶像,他充其量只能算半个。李白是个读书人,他内心深处有一股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他坚信自己有能力扶社稷、济苍生。所以,司马承祯算是初级道教徒李白的终极归宿,而现在,李白想干的是经天纬地的大事。

02


    李白到渝州拜见刺史大人李邕,为了表现自己的多才多艺,他口若悬河,吐沫星子满天飞,上至王霸之业,下至纵横之术,表现的是相当不矜持。

   没想到,李邕不吃这套,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怎么都这样心浮气躁,一点虚心学习的态度都没有,最后就没鸟李白。 李白很气愤,觉得这领导格局是真小,目光短浅,看不到我的大才。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诗《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明确告诉李邕,虽然咱都姓李,但不一样,我是一只大鹏鸟,一飞可扶摇直上九万里。大家见我好发议论,嘲笑我,我根本不在乎这些凡夫俗子的评价,但没想到你堂堂正部级干部也是如此的目光短浅,你看孔子他老人家还说后生可畏,不能轻视年轻人呢,而你李邕,哎,真是令人失望。

    李邕没想到,自己竟然就这样被李白这小子记了一笔黑历史。但话说回来,李白拿孔子说事,那他崇拜孔子吗?答案是:不!他曾明确表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为啥要嘲笑孔子,因为他看不起孔子一门心思想做官,为了做官,把自己整得很狼狈,一点都不潇洒。 李白觉得,人生在世,做人就应该无拘无束,不能过分贪恋权势。这是一种品格,也是他的做人态度。

    但李白又认为,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浪费,社稷如有需要,也要义不容辞。正所谓,国有召,召必来,来就干他一票大的,然后功成身退,飘然而去,留给世人一个牛逼闪闪的背影。

    有这样的价值观,他有时候看不起屈原,觉得他这样的骚客文人,腻腻歪歪太闷骚,就会一哭二闹三跳河,很没面子。他也看不起阮籍,觉得他酸不溜秋还偏激,嘲笑刘邦的行为,有点可笑。


  
03


    那自由惯了的李白,到底想干啥呢? 李长之先生说,“他是不愿意受拘束的,他是不愿意在人之下的,做帝王既不可能,便希望做一种和帝王平等的人物,这种人当然只有说客、策士之流,因此他常以张仪自况,他也赞美留侯。”但这些人还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他羡慕平地一声雷的人物”,比如韩信,从穷小子逆袭成大将军,但韩信的结局又太悲惨。每天混迹于虚与委蛇的官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李白受不了。
  
    他的理想状态是,国家有难题没人能解答的时候,就来找我李白,我是一定能胜任的,但我有个条件,解完题交了卷,你得让我走,走得潇潇洒洒,留一个响当当的名声在江湖上,受人传颂。所以,李白觉得谢安这个人,可以算得上是个人生偶像。
  
    李白欣赏谢安的淡泊名利,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安然隐居,东山高卧。李白赞扬谢安的名士风度不油腻,携妓游山,任情放达,好不潇洒。李白更向往谢安的政治才能,东山再起,心怀天下济苍生,功勋卓著。

    更令李白拍案叫绝的是谢安最后的人生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带来的善始善终的美好结局。“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一起振横流,功成复潇洒”,身居高位,还能急流勇退,这份心境非人中龙凤所能修炼而来。

    谢安,这位江左风流宰相,俨然就是李白人生偶像的不二人选了。“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霄冀飞翻”,在很多次人生的岔路口,李白都在以谢安为人生的榜样,然而,现实是,在那样的年月,李白和谢安,差距终究很大,大到无法逾越。

   
  
  04


     李白最终极的人生偶像是谁呢?

     其实,“李白所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是鲁仲连。”

     鲁仲连又是什么人物呢?他是战国时期齐国有名的谋士,博学多才又高风亮节,出生草根却被传诵千古。因为两件事,他就征服了社会大众,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他的光辉事迹。
  
     一个事叫“义不帝秦”。当年,秦国仗着自己财大气粗,残忍地坑杀了赵国40万军队,之后一路向东挺进。魏国将领辛垣衍鼓动赵王投降,尊秦王为帝。鲁仲连听说之后,主动伸张正义,力主抵抗暴秦,反对投降,大发议论,分析利弊,说服了辛垣衍,最终秦军撤退,解了赵国的围。
     事后,赵国平原君要赏赐鲁仲连,鲁仲连说什么都不要。他说自己不为名利而来,是为义为民而来。如果收下这千金的赏赐,那他鲁仲连和那些重利轻义的商人有什么分别。那种事,我鲁仲连做不出来。说完,他辞别平原君,再也不肯见他。

     另外一个事叫“射书救聊城”。当年,齐国被燕国所占,齐将田单率军反攻,最后只有聊城久攻不下。双方相持了一年多,粮草断绝,苦了老百姓,饿死一大片。于是,鲁仲连写了一封信,用箭射入城中,给燕军将领乐英。

    大意是,将军您现在是在以身涉险啊,战争的主场动权已经转变,您现在是客场作战,没有什么优势了。况且燕国现在国内又腐败不堪,您不如归顺齐国。乐英读过信之后,思想斗争做了好几天,最后选择了自刎谢国。齐军便收复了聊城。

    鲁仲连又立了大功,田单要封赏他。这次,他玩得更绝,逃跑。他说,做官太无聊,不是他的愿望,他自由惯了,受不了官场那些条条框框,他要精神解放,想干啥干啥。听说他逃到了海上,从此了无音讯,变成了一个传奇。

    和谢安比,李白还是更钟意鲁仲连。他是满腹才华的说客,以最普通的身份干了最伟大的事,所谓平地起惊雷不过如此了。而且,他最终像个得道高人一样,消失在大海上,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他的一生仿佛实践了道家的学说。这对李白吸引力真是太大了,毕竟李白也是修道之人,海上仙山可是神仙的归宿啊。

    李白不但很乐意地加入了鲁仲连的粉丝团,还处处效仿他的事迹,处处想着他。行走江湖,想鲁仲连。有所谋划时,想鲁仲连。赞美别人时,想鲁仲连。就算谈谈笑笑时,也想鲁仲连。

    他赞扬鲁仲连,自比鲁仲连,为的是给自己激励,鼓励自己总有一天会像他一样。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然而,时代变了,人变了,鲁仲连只有一个,李白也只有一个。

    李白终究没有变成谢安,也没有变成鲁仲连。他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李太白。 生命弥留之际,李白又想到了年轻时,司马承祯赞美自己的话。那个小老头啊,早已得道成仙了啊。他又想起了年轻时,那只翱翔天际的大鹏鸟,写出了自己的绝笔诗《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大鹏啊大鹏,你飞呀飞呀,飞到天上去。

    你也老了吧,使不上劲了吧。但别害怕,尽管老迈无力,你那羽翼扇起的馀风,仍可激扬万世。

    不知道后人会不会借着这股余风,传颂你的事迹呢?
  
    会!

    必然会!

   

    更多诗词、历史类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诗词公社】。

    楼主个人微信:han735595.

    欢迎更多新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11-7 07: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上有奇峰,与无限风光在险峰,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把酒贪看西涧月,添香不语秣陵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19: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