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精华45
注册时间2017-4-29
威望3374
金钱29144
贡献22218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威望- 3374 点
贡献- 22218 次
金钱- 29144 枚
 
|
“元旦”节溯源(2016-01-01 15:43:55)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家肖子云《介雅》诗中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亦载有:“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从此以后,历代便有了元旦。
不过历朝历代对元旦日期的说法并不一致。夏代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朝为十月初一。到汉武帝时,又重新以正月初一为元旦。故西汉司马迁《史记·历书法》(卷二十六)称,“夏禹亦以建寅为正,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而秦正建亥,汉初因之。”“建寅为正”,意思就是将正月定为一年的开始月份,正月的第一天定为正旦日(元旦)。传说这一历法始于传说中三皇五帝的颛顼,这从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律历志》(卷十七)称,“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但颛顼仅提出了元旦概念,并未确定“元旦”这一名词。
及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邓平等人创立了“太初历”,定正月初一为元旦。(注:汉武帝刘彻在元封七年即公元前104年颁布《汉历》,并将此年改为“太初元年”,故汉历又称“太初历”;此历是在传说中上古夏朝历法基础上改定的,又称“夏历”;因为利于农事安排,又称“农历”,俗称“阴历”。)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序》开篇语,“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通俗理解,元旦就是新年第一月的第一天。
另外,永昌元年(689年),大周皇帝武则天将夏历的十一月改为载初元年的正月,定十一月的庚辰日,即初一为载初元年的元旦,武氏去帝后废止。
从汉武帝起,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的别称很丰富,汉多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多称“元正”、“元日”、“元会”、“元辰”、“元春”,隋唐及以后有称“元朔”、“岁日”等等。《尚书·虞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元旦”一词真正热起来,应始于民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同年12月27日,孙中山在上海接见各省代表会代表时说:“本月(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为阳历1月1日,如诸君举我为大总统,我就打算在那天就职,同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是日为中华民国元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便正式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即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出《改历改元通电》。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2月17日,民国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公告:“应自壬子年正月初一日起,所有内外文武官行用公文,一律改用阳历,署中华民国元年二月十八日,即壬子年正月初一日字样。”l914年1月,袁世凯批准了由时内务部拟呈的“四大节”提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原本仅指立春节气的“春节”顶替了本该属于“元旦”的阴历一月一日,而原本这一天的“元旦”,则被移到了阳历一月一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确认新年(元旦)为法定节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