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1|回复: 16

我与钟振振教授的微信对话

[复制链接]

188

主题

575

帖子

34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47
贡献
658
金钱
1309
发表于 2020-11-8 16: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源春 于 2020-11-8 16:43 编辑


                                  我与钟振振教授的微信对话
      钟振振博士在他的《钟振振教授古典诗词解读答疑信箱》里的自我简介为: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刊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而我刘源春则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介普普通通的诗词曲爱好者和写手。
       前年即2018年10月,我在当年10月的那期《中华诗词》杂志上看到,该杂志刊登了以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的国家权力机构的名义颁发的一个《中华通韵》,我读了这个《中华通韵》之后,当即于下个月的11月2日就这个《中华通韵》写了一篇文章:《浅说我对诗词曲用韵的忧虑和坚守》,从多个方面就《中华通韵》谈了我的看法,并将此文呈有关方面,诚恳且严肃地指出了提倡用这个《中华通韵》来写作诗(近体诗)词曲的后果的严重危害性!
       2018年底及整个2019年,《中华诗词》杂志就《中华通韵》未发出大的响声,但今年即2020年,沉默了一年多的《中华诗词》杂志突然接连不断的刊发大赞特赞这个《中华通韵》的文章!其中,我就读到了发于今年《中华诗词》杂志第10期上的钟振振教授的《对<中华通韵>颁行一事的四点浅见》一文,因想到我也许能够联系得上钟振振教授,于是我就通过努力加上了他的微信,以此而将我的《浅说我对诗词曲用韵的忧虑和坚守》一文发给了他,并拜请钟振振教授指教!钟教授不久就发来微信,就我的文章谈了看法。于是我们微信对话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现将我们两人的微信对话转录于下,供有兴趣的朋友们作消遣之用。

       2020年11月6日
       15:33
钟振振:
       我通过了你的朋友验证请求,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聊天了

钟振振:
      幸会!请问先生在哪里高就?

       15:37
刘源春:
       谢谢钟教授!
哈,我哪还什么高就,老朽一个而已!今后多有请教,还望不吝赐教!

      16:04
刘源春:
       钟教授好!我约于2018年10月底在《中华诗词》杂志上看到他们推出了一个《中华通韵》,我立即就此写了一篇文章,因为看到您的文章说您“也参加了《中华通韵》的初审工作”和“参加了《中华通韵》的终审会议”,因此我现在将我的这篇《浅说我对诗词曲用韵的忧虑和坚守》一文发您,请您指教!拜托!谢谢!

刘源春:
       (将文章《浅说我对诗词曲用韵的忧虑和坚守》的电子稿发给了钟教授)

       16:28
钟振振:
       刘老师,这个通韵是教育部为了在中小学推广普通话而颁行的,并不妨碍我们用古韵创作。没有必要去批判它。全国有近一半的不懂入声是什么,他们要写诗,只能用新韵。新韵至今分部不统一,只好由教育部颁布。严格按汉语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钟振振:
       这个问题,永远不可能统一。只能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咱们不能不让别人走路啊。各走各的,互不干涉。

钟振振:
       那些不懂入声的诗人,还要求一律用新韵呢。这也是不让别人走路。还是各行其是,比较民主。

       16:40
刘源春:
       谢谢!
       我知道这是动用了国家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国家权力发布的,我原来2018年11月2号写的原文就曾直指教育部及语委,那时我正在出版社出版我的54万字的《钦定词谱今咏》一书,我将此文代此书的后记,出版社大概怕权,就把我文章中直接点到的教育部和语委删了,我当时还很有意见!
       这不是“互不干涉”更不是“不让人走路”的问题,请您再细细地读我发给您的这篇文章!我到底是说的且针对的是什么要不得的问题的!

       16:47
刘源春:
       你们能去参加审核这个通韵的工作,说明你们都是专家,专家可要对古文化负责说话做事可要摸着真正知识分子的良心说和做啊!而不是权力要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
且,我文章中已同时点到,包括普通话韵的普通话真正是谁研制出来的?还需要现在再冠上一个“中华通韵”来说是现在中华诗词学会研制出来的吗?

钟振振:
       平水韵就是古代国家权力的产物!因为是进士考试的国标韵书。

钟振振:
       除近体诗外,其他诗词曲都无国标。

刘源春:
       平水韵出于宋元时期,难道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宋元时期才有吗?

钟振振:
       国家权力制定韵书,不涉及利益,是为大家方便。故无所谓正误。

钟振振:
       其他诗体从来都不用平水韵的!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用的都非平水韵!

钟振振:
       中华诗词杂志有我一篇讲通韵的文章,不知刊出没有?我的观点都在其中了。

钟振振:
       我和您一样,只认理,不认权。

钟振振:
       您不用担心,古韵不可能废的。只是多了一种韵,让不懂古韵的人去用。免得他们成天叫嚷要废古韵。

刘源春:
       您再读读我的文章呢,我反对现在的普通话了吗?我是吴地人,我热爱吴方言,我是中国人,一样热爱普通话!我现在每日在制曲,我就一直催自己,赶紧结束这项创作,因为再做下去,我就担心我从小基础打得很坚固的普通话就要被中原音韵搞成一团浆糊了(因为特别是入声派入普通话竟然有许多与入声派入中原音韵的派法乃是完全不一样的,简直两者搞成一团糊浆!)因此,我此文并不反对普通话韵,而只是坚决反对用普通话韵来写作诗词曲!
      
       17:03
钟振振:
       您当然可以反对。没有人能不许别人反对。问题是有人反对古韵,有人反对新韵,不可能统一。最佳方案是兼容并包。

钟振振:
       关键问题是写出好作品。这才是硬道理。

刘源春:
       明人不说暗话,我此文坚决反对的就是你们这些专家提倡“让不懂古韵的人去用”普通话韵去写作诗(近体诗)词曲!反对你们“兼容并包”!这绝不是兼容的问题,这是在毁坏我中华古国的诗词曲!

       17:13
刘源春:
       这也不是有人反对,有人不反对的问题,而是要从学术和文化保存的角度,来认真思考到底是谁说得有道理!现在已经看到不少文章在反思上世纪50年代改造北京古城,对当年捣毁北京许多古建筑而噬脐莫及,难道今天还能在诗词曲用韵问题上再来一次类似的几十年后的骂娘痛悔吗?

       17:17
钟振振:
       现在的作法是不拆古城,另建新城,两城并存。

钟振振:
       我不吃辣,但不反对湖南人江西人四川人吃辣。

       17:41
刘源春:
       其实,您说到的“不懂古韵的人”这个概念是个伪命题!说到底,就是我这样现在每天至少要做两首诗词曲且诗词曲已作有万余首可算得上使用古诗韵词韵曲韵拓拓烂熟的人,因不是专门音韵学研究者,我对真正的古韵也是不懂的,其实现在人做诗词曲哪用真正懂古韵啊,而今古诗韵词韵曲韵韵书到处都可以买到,一本古韵书在手很快就会使用这些平仄韵字!关键是您说的这些不懂古韵的人真正不懂的是不知道一本古韵书在手古韵问题就立即彻底解决掉了的这个道理!好多人跟我学诗词曲,跟他们一讲到要用古韵,他们就发急了,我立即安慰他,别急,我现在就告诉你,这个问题解决简直简单到一塌糊涂,我便把我使用的古韵书拿出来,叫他们手机拍照,然后去网购,马上古韵书就来了。我再告诉他古韵书平仄使用的方法,他们马上就开心地笑起来说,不懂古韵的问题原来这么简单就解决了啊!也许钟教授要说了,查这些韵书还不就是麻烦吗?那么请问,你们提倡中华通韵写诗词曲,弄了个中华通韵韵书是干什么的?写诗词曲的人还不也是一样要查这个韵书吗?既然一样的查韵书,为什么你们不叫他们去查古韵书而查你们那个中华通韵韵书?我说了你们不要生气,我真怀疑有人会通过此而推销《中华通韵》韵书而从中谋私利呢!开个玩笑啦!莫生气啊!

       17:57
刘源春:
       您用赞成不赞成反对不反对吃辣来解说这个古文化传承的问题,恕我直言,钟教授,这有点不像是出自一个学者的口的话了!我们最终不要忘了这个问题的是与否,乃是要关乎到一种文学样式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啊!钟教授用吃辣来打譬,那您为什么不换成吃鸦片来打譬呢?有人就是喜欢吃鸦片,人家喜欢,为什么要阻拦甚至要狠狠打击?这就是吃鸦片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它要死人灭族,而用中华通韵写作诗词曲也是要毁灭了我们古文化的三种诗体的大问题啊!毁灭文化与毁灭人的生命的危害性则又有多少区别呢?!

       18:06
刘源春:
       希望钟教授再认真读我的文章,这些问题我都论及了!我这篇文章,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和诗词曲创作者的权威人士读过,赞许的人不少,有位太原在曲学上很有造诣的先生读了,就对我说过,他本来也想对《中华通韵》好好地写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他说他读了我此文之后,说不再写了,他所要说的全被我说到了,写得非常透彻深刻到位!

       19:05
刘源春: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讨教钟先生,既然您说,用古韵还是用《中华通韵》这都是各人的自由,要允许各自的不同观点存在,既然如此,那么请问,《中华诗词》杂志上为什么只刊发你们一边倒的赞扬《中华通韵》的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而反对的文章则一篇都不发呢?这难道就是您所说的“兼容并包”吗?请回答!你们敢把我这篇不同意见的文章推到《中华诗词》杂志上去发吗?你们一边说“兼容并包”,一边又客观上压制不同意见的发表,说穿了这才是真正的有权的学术霸道!

       19:24
刘源春:
       “其他诗体从来都不用平水韵的!诗经,楚辞,汉乐府,用的韵都非平水韵!”
       钟教授,读了您这个帖子,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了,我的文章和我现在所论的乃是专指近体诗,近体诗之所以成为近体诗,就是因为隋发现了四声,这才萌芽出并到唐真正创立起了不同于唐以前诗的写法而具有了包括韵在内的新诗体——近体诗的呀!我真想不到,难道您对不同诗体的不同区别都不清楚吗?恕我直言,不知道您教书的同时,从事不从事专门的诗词曲写作?怎么连不同诗体不同用韵要求这个基本常识都混淆不清啊!看来,您读不懂我的文章就不足为怪了!同样看来,我无法跟您谈论这个话题了!再同样,您之所以居然愿意去参加《中华通韵》的审定也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还要请教钟教授现在立即回答我,唐代能够足以与近体诗相提并论的其他主要诗体有什么?拜请立即回答我,等待中!谢谢!

       19:50
钟振振:
       李杜古体诗都好!李白犹以古体著称。

      19:56
刘源春:
       谢谢!
       那么再请教,既然两者都是诗,为什么一个偏偏要称古体诗另一个要称近体诗呢?

       20:37
刘源春:
       向钟教授讨教,怎么不回答呢?

       21:03
钟振振:
      (发来一个电子件,打开一看,乃是“国图公开课”的诗词十二讲的实录)

钟振振:
       国图十二讲,第八至十二讲是我讲的。里面讲了为什么称近体。第八讲讲了这个问题。

刘源春:
       看了第八讲的标题,全是讲绝句呀,没有讲古体诗的标题啊!

       22:06
钟振振:
       知道什么叫近体,就知道古体了。前面有专家讲古体,我就不重复了。

钟振振:
       古体只要求押韵,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钟振振:
       古体较自由。

       22:33
刘源春:
       打开第八讲绝句的第一讲,大概看了一半,就不看下去了。
       惭愧,我孤陋寡闻,我知道绝句有平韵绝句和仄韵绝句之分,却没听说您讲座中所说的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之说。因为近体诗种类是绝句、律诗和排律,因此绝句本身就是近体诗,无须脱裤子放屁在绝句前还需再加上近体二字!
       关于您讲座所讲的关于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以我每天都要写诗的创作切身体会来推测王维,他的本意应该是写绝句的,但一个疏忽,就失粘写错了!写错以后,一个原因可能是发现格律错了,但诗意很好,很舍不得以律害义而再更正,反正唐人还有完全不合律写古体诗的,于是就随他去了,二则也有可能王维写错了,后来就没有能够发现错了,然而诗却给了友人而收不回来了,不管是以上哪种情况,诗流传下来了,于是唐后的古人看到这诗,便为古人寻找理由,而就将这诗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称叫折腰体。这个折腰体的体与一种诗体的体并不能同日而语!这就是我的观点!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写作中有时就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到后来全诗写完了才发现也这样错了,即折腰了!那么后人特别是现在一些写手为什么拿类如王维这首折腰绝句弄出来炫呢?十有八九是为了显示自己懂得的多!如果这种折腰体也是诗体的体的话,那么为什么这种诗在唐宋古人那里不是较有一定数量的存在呢?为什么数量很少很少呢?所以有时不能把古人少量出现的东西说成是什么诗体!而像唐近体诗中一种特拗句,特别到了宋代诗人乃是作为一种时髦的风尚来追求,于是这种句式就在唐诗特别是宋诗中出现,这才是古人有意识写的句子体式!

       22:37
刘源春:
       这个句式是:
       1、平平仄平仄
       2、仄仄平平仄平仄

       22:46
刘源春:
       您说:“古体只要求押韵,不要平平仄和对仗。”“古体较自由。”
       我认为,您这话是对古体诗的概念没有真正搞清楚!七年前我曾应一个诗社而去作了一个古诗的讲座,也许是我讲座妄说,我认为唐以后的我们写古诗,其实这古体诗比近体诗更难把握更难写!而说这种古诗比近体诗好写,乃是对古诗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很要不得的误区!我写近体诗的格律诗也有八千首左右了,可是我就是不敢写古体诗,至今只写得十来首吧!

刘源春:
       (为证明作过古体诗讲座不虚,拍照发上2013、3、30所写的讲稿的封面“说说古诗”)

刘源春:
       (拍照发上“说说古诗”手写讲稿的第一页内容)

       23:00
刘源春:
       这个讲稿写了15页这种材料纸。读了清赵执信(shen平声)的《声调谱》,清董文焕的《声调四谱图说》等等古书。因此唐以后的的真正古诗,虽无律却有很多规矩,我称它为不律之规,实在难以掌握!而诗词曲中的诗(近体诗)乃是最容易写的,因为它虽有严格的格律,但这些格律都是死的,只要熟练地掌握了,那就是太容易写了!这就是我的观点!

       23:11
刘源春:
       您在《中华诗词》杂志上的文章您不提也罢,我本来不想说什么,这篇文章我前天邮局杂志来了就读了,就是读了您的大作我才联系您的!既然您前面首先提到您这篇大作了,恕我放肆,您的一些说法我实在不敢苟同!
       另外今天下午我用百度搜了这几个字“钟振振教授古典诗词答疑信箱”,跳出来页面上我点击了其中的一个条目,当我读到您回答请教者的一些帖子的说法后,我大吃一惊,还是不说了吧!

       23:19
刘源春:
       上面说的那个特拗句在唐特别是宋人的诗中出现得就比较多,所以我们断定这是唐宋古人刻意为之的!而折腰体则很少,说明不是唐宋古人刻意作为一种体式来写的!这是我的观点!

       23:41
刘源春:
       你们这种讲座十二讲,如果前面几位教授也是与我所读到的您的那段绝句的讲法,加起来讲座的时间很长吧,但如果原来没有一点格律知识的人把所有讲座都听完,我估计真正就此就基本学会写格律诗的人,恐怕不会有几人!
       我斗胆放肆说一句,我教人学写格律诗,如果要来听我讲的话,我只提两个要求,一是要懂小学一二年级就学过的普通话拼音,二是带一支笔和几张空白纸来做记录。那么我手里什么也没有,就凭一张嘴在接连着的两个多小时给讲一下,他们格律就真正地基本上掌握而能写了。讲格律是有诀窍的。我的老弟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来一点不懂,二个多小时下来,包括对联在内,他回去就写起来了!他所做对联还经常在《上海楹联》杂志上发出并获好评!好了,如果觉得我有吹嘘之嫌,还请钟教授原谅!毕竟我只是业余玩这些东西,而不是我专业专门吃这碗饭的,所以作为教授的您还请多多原宥!

5182

主题

5万

帖子

17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词林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7274
贡献
48072
金钱
6196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8 19: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自然流畅,点赞问好!周日快乐!

点评

深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9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6337

帖子

2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人词林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011
贡献
7155
金钱
831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8 2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问好!

点评

非常感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9 1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词林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40
贡献
47360
金钱
5125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8 23: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通韵,荼毒无尽!

多年以后,入声消失。

子孙后代学习李白杜甫刘长卿、李商隐的格律律绝就是得出一个结论,李杜刘李他们错了!

所谓的那些教授,再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真,让我再一次明白了“不学无术、诲人不倦”的意思!
溪水绕篷庐,玉牖环青竹。篱外百灵啼,岭上黄蜂逐。 野菊作清茶,前路何需卜。闲赋几行诗,留给秋风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词林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40
贡献
47360
金钱
5125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8 23: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源春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包括内容与形式这两个方面,这两者之间没有谁重要谁次要的分别,两者缺一不可。且,二者应该是一如水乳相融般的完美和谐的自然融合。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同样,它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该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完整整体,绝不可以有任何的人为割裂和随心扬抑。词的格律,是词之所以为词的载体,因此,若不合律,内容写得再好它也称不上是一首词。当然反过来,格律遵守得即使毫无半点瑕疵,而内容却空洞板滞一无诗意诗味诗趣,那么这也绝对称不上是一首合格的词。这就是作为一首词,格律和内容都同等重要的必具的两个基本条件。

既然词的格律形式对词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作为词格律中至为重要的用韵这一点,我们就同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轻忽!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文学之特征,亦即诗词曲是三种不同形式的诗体,不同的诗体就有不同的特征,能够体现这特征的,除了内容的区别之外,另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组成这形式的每一个形式要素,而用韵的韵,就是词的形式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随着改革开放诗词曲(早先尤其是诗词)也呈现出重新振兴局面的那个时候起,就有人认为诗词曲用韵也应与时俱进,弄出了一个“新韵”,这个“新韵”有些韵部可以讲是不伦不类不说,这些人居然还要以一个不伦不类的“新韵”通吃诗词曲的全部用韵天下,既可以用来写诗,也可以用来填词,同样可以用来制曲,这就是在彻底搞乱诗词曲三种诗体的各自用韵特征,同时也最终弄得谁也不知道将来的诗和词和曲在用韵上与古代的诗和词和曲分别还有什么血脉相连!如果大家真的都用那个“新韵”来写诗填词制曲的话,那么,这也就是说,在用韵上,诗词曲三者从此没有了区分的特征依据,且今人的诗词曲已不再是古代的那个诗词曲的体裁了,古代的诗词曲到了我们这一代之后就从此断子绝孙了!“新韵”始作俑者及极力推广者,罪莫大焉!

最近,我在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杂志2018年10月5日出版的总第236期上看到,中华诗词学会已动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国家行政权利,开始在全国推行另一个新的《中华通韵》!我仔细阅读了这个《中华通韵》,觉得,其实这不是什么新名堂,其中除了第二韵部“喔”韵部将“o”韵与“uo”韵合成一个韵部稍觉有点不妥外,整体上它纯一个就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广并普及的普通话的普通话韵。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自60年代开始学写新诗起,新诗不讲平仄,只要押韵,那时我的新诗押韵就一直使用的是普通话韵,也就是现在在征求意见的这个《中华通韵》的韵!这就表明,现在兴师动众地花这么多力量搞这个《中华通韵》其实是多此一举!当然啦,国家反正有的是人力物力和财力,重复再搞这么一个《中华通韵》我当然也不反对,只要它完全符合当今的普通话韵且完全不像前一阵有些人搞的那种连普通话韵都不合的不伦不类的“新韵”,那么,作为对普通话韵的推行再作一次明确的固化,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但,我严重担忧的则是,从此在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中教导学生写诗填词制曲统统都用这个《中华通韵》!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就是我以上在批评“新韵”时所说的观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种诗体有一种诗体自己的特征,我们不可以在用韵上造成古代的诗词曲的绝种,不可以在用韵上搞混了三种诗体的重要区别。近体诗即格律诗是由唐人创立的,它的用韵是依据当时的《切韵》或《唐韵》,也即后来宋元人刘渊根据唐近体诗用韵的实际归纳梳理编定的“平水韵”。到了宋代,起于隋唐而完善定格于宋的另一种新的诗体——词出现了,宋代对于自己朝代兴盛的新诗体——词,根据宋代当时语音不同于唐代的现实,将平水韵分分合合重新约定俗成地形成了新的用韵形式,产生了词韵,即后来清代仲恒在明人沈谦归纳梳理宋词用韵实际所编定的词韵的蓝本上进一步完善而编撰出来的那个《词韵》。于是宋人在作词时都使用新的词韵,诗体由诗发展成词了,用韵也就不用诗韵而也用新的词韵了,这就是宋人的“与时俱进”。可是,当拥有了可以说相对于诗韵要宽松得多的词韵之后,他们一当仍然要在填词的同时还要写唐代创立的近体诗的时候,宋人立马就一齐非常严肃自觉地使用起了唐韵即诗韵来,这从大量的宋人的近体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诗中的韵基本上是看不到用宽松的词韵来相押的!难道说宋人在填词时就知道用韵“与时俱进”,而在作近体诗时他们就不懂得“与时俱进”了吗?完全不是!而是宋人深深懂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的诗体的写作必须有不同诗体的不同用韵要求!同样,到了元代,诗体又从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新的诗体——曲,于是元人又根据他们那个时代语言的实际,给自己时代产生的新的诗体——曲制定了新的用韵规则,即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其韵最大的变化就是平水韵中的入声消失,入派三声,只有了平上去三声,这就是元人的“与时俱进”!但是,一当元人在制曲的同时,也写诗时,他们也都非常自觉地只用诗韵,而不用中原音韵;同样,元人填词时,也基本上都用词韵,而也不用中原音韵。是他们在写诗填词时忽然就不懂“与时俱进”了吗?显然也不是!而是他们也懂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种诗体有一种诗体的写作要求!到了明代清代,同一个诗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写诗时就严遵诗韵,他们填词时就坚用词韵,制曲时就必用中原音韵,毫不含糊!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明清人也深深地懂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诗体必须严遵那种诗体的规矩来进行创作,否则就是假冒伪劣!

为什么偏偏到了我们今天,我们诗界有些人倒反而不懂老古人的这些真正的“与时俱进”与那种对各种古诗体的持恒坚守呢!当今极力主张推行“新韵”包打诗词曲全部天下的那些人的理由是,现在使用的是普通话,现在的孩子年青人不易掌握古诗韵词韵曲韵,所以要用“新韵”来写诗填词制曲。然而,当今诗界的现状恰恰相反!我从网络上的许多诗词网站明明白白地看到,从我身边的许多写手中清清楚楚地看到,极力主张并坚持古诗韵写诗,古词韵填词,古曲韵制曲的偏偏大多都是一些年青写手,他们普遍反对一律用现在的“新韵”来统揽诗词曲的写作!这是很值得令人欣喜的一种好现象!而那些极力鼓吹“新韵”的倒确确实实的是那些极少数却又占居了某些诗词曲组织高位的几个老人!这种现状,难道不很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和玩味吗?极力主张用“新韵”写诗词曲的人的另一个理由就是,诗韵中有些同韵部里的字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再同韵,押韵时不适合今天的普通话阅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决不能成为不依古诗韵词韵曲韵写诗填词制曲的依据!因为,单以我本人的创作实践为例就可以充分证明这绝不可成为一种依据!我至今所创作的诗词曲也有万首左右了,这个数量恐怕不为少了吧,但,我可以绝对保证地说,我没有哪一首作品的押韵不是既符合古诗韵词韵曲韵且又完全符合普通话韵!因此,如果真要说用韵的改革的话,我认为,像我这样押韵坚决做到既符合古诗韵词韵曲韵又完全符合现在的普通话韵,这才应该是有意义的真正改革!这样写作,写作者当然更艰苦,但改革能不艰苦吗?而改革的结果则是给人以更多的快乐和好处,我这就是在押韵上既保护了我们的传统文学样式的纯洁,又适应了今人的普通话阅读而得以享受到诗词曲的音乐美感,两全其美,不是更好吗!为什么偏要弄出一个“新韵”出来,今天又要弄一个《中华通韵》出来包打诗词曲的整个押韵天下呢!

再,我认为,古诗韵词韵曲韵没有什么难掌握的,不就是像当今的各类字典词典那样,不清楚的字词就照着现成的韵书翻开来查找一下就是了,用多了写多了,各个韵部基本上也就都滚瓜烂熟了!比起那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来,每种韵书不知道要薄多少,我们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可以不厌其烦,为什么一心想写诗想填词想制曲的人就会见那薄薄的韵书生怕呢?且,真正懂得平水韵的人,那他反而会借助平水韵而来掌握普通话里难以掌握的一些韵字!因为普通话的形成与平水韵之间乃有割不断的联系!比如,我读小学初中时,语文考试试题中常会有为汉字注拼音的题目,其中常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汉字要加以区分,作为吴方言区的孩子的我,就无法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一直到我学会写近体诗之前,我都始终被这一难题所困扰所苦恼,就是分不清!然而当我写近体诗使用平水韵韵书熟了以后,我才发现,普通话里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原来都是从平水韵里直接扒用过来的!古词韵中的第六部里合并在一起的那些古诗韵韵部里的那些汉字,以及古词韵第十三部里合并在一起的古诗韵的那几个韵部内的汉字,它们则全都是今天普通话里的前鼻音;而古词韵第十一部里所合并在一起的那几个古诗韵内的汉字除“馨”等个别字外则全都是后鼻音!因此,如果现在再有试题来考我前鼻音后鼻音,那我可以百分之一百地都回答正确!此,得益于何?完全是得福于对古诗韵掌握的娴熟!所以,我将古诗韵与普通话韵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探究,发现现代语言割不断与古代语言之间的血脉联系!我现在就指点我读小学的第三代孩子通过古诗韵来解决普通话的有些难题!

因此,那些千方百计要另造诗韵的人,不要视古诗韵为洪水猛兽,不要把用古诗韵做诗视为畏途,无论是对于作诗还是帮助学习今天的普通话,古诗韵都绝对不是一个坏东西,相反却是一个上上大吉的大美之物,千万抛撇丢弃不得!

当然,前面我已说过,我不反对现在再搞一个完全合乎普通话韵的《中华通韵》,它可以作为今天的新诗这种诗体的押韵规则,或应用于继诗词曲之后当代又创立了一个足以与古诗词曲并列存在的新诗体的用韵,来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体及用韵的同步“与时俱进”!只是绝不要用这个《中华通韵》来统领对旧体诗词曲的写作!否则的话,那就是在人为地折腾和糟蹋旧体诗词曲!

总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种诗体有一种诗体的固有特征,用韵是诗体特征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切不可任意篡改!就好像一件古董,不好好爱护,人为凿破了镶上现代漂亮的装饰物,漂亮是漂亮了,但它却不再是那个古董了!一样,一个古建筑,不好好保护毁了,重新再造一个,虽惟妙惟肖,但它终究已不再是那个古建筑了!诗词曲也是古董,也是古建筑,不好好爱惜,人为地任意糟蹋毁损它们,我们的后代人到时是会怒斥我们这一代人忘祖毁诗的恶行的!我再借用文学理论中就典型塑造问题常说的“这一个”来作个譬,我们今天很多人不去写当今时代盛行的新诗,而偏偏就兴起了去玩近体诗玩词玩曲,为什么?其原因也就在于大家都深知诗词曲是个好东西,都很想玩玩古代的“这一个”,且玩的就是“这一个”,结果却有人要把“这一个”的重要体现的韵毁没了,那还叫“这一个”吗?因此,我在这里郑重且恳切地提出并拜请,对于旧体诗词曲的写作,万不要再在诸如用韵之类的诗体形式上妄作所谓改革的文章了,要做改革文章则多在内容上下功夫,多与我们时代接轨,多贴近时代,多为时代服务,歌唱人民,歌唱时代,歌唱美好,针砭丑恶,这才是当今诗词曲改革的真正要狠抓的着力点,这才是改革诗词曲的真正的正确途径!

对于旧体诗词曲写作中的用韵问题,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坚不动摇!且隐隐觉得,旧体诗词曲的用韵问题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表明我愿为保卫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诗词曲而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

因此,我在我的《江南词草》和《钦定词谱今咏》两本书中,坚定不移,坚决做到每一首词的押韵基本上都既合古词韵又合现代普通话韵。于古于词,勉力不致沦为赝品;于今于趣,尽心做成上佳律吕。

点评

谢谢您!非常感谢! 我的这篇文章今年六月份又作了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好多新内容!我也来发下!谢谢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9 12:42
溪水绕篷庐,玉牖环青竹。篱外百灵啼,岭上黄蜂逐。 野菊作清茶,前路何需卜。闲赋几行诗,留给秋风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575

帖子

34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47
贡献
658
金钱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碎梦阁主 发表于 2020-11-8 23:37
刘源春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包括内容与形式这两个方面,这两者之间没有谁重要谁次要的分别,两者缺 ...

谢谢您!非常感谢!
我的这篇文章今年六月份又作了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好多新内容!我也来发下!谢谢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575

帖子

34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47
贡献
658
金钱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曲元 发表于 2020-11-8 22:23
拜读学习,问好!

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575

帖子

34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47
贡献
658
金钱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圆园缘 发表于 2020-11-8 19:33
欣赏佳作,自然流畅,点赞问好!周日快乐!

深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575

帖子

34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47
贡献
658
金钱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3: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我对诗词曲用韵的忧虑和坚守
刘源春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包括内容与形式这两个方面,这两者之间没有谁重要谁次要的分别,两者缺一不可。且,二者应该是一如水乳相融般的完美和谐的自然融合。诗(此文中除特别注明诗体之外的诗皆指近体诗)词曲,分别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同样,它们的形式和内容也应该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完整整体,绝不可以有任何的人为割裂和随心扬抑。诗词曲的格律,是诗词曲之所以为诗词曲的载体,因此,若不合律,内容写得再好它也称不上是一首诗词曲。当然反过来,格律遵守得即使毫无半点瑕疵,而内容却空洞板滞一无诗意诗味诗趣,那么这也绝对称不上是一首合格的诗词曲。这就是作为一首诗词曲,格律和内容都同等重要的必具的两个基本条件。
既然诗词曲的格律形式对诗词曲是如此的重要,那么作为诗词曲格律中至为重要的用韵这一点,我们就同样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轻忽!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文学之特征,亦即诗词曲是三种不同形式的诗体,不同的诗体就有不同的特征,能够体现这特征的,除了内容的区别之外,另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组成这形式的每一个形式要素,而用韵的韵,就是诗词曲的形式要素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随着改革开放诗词曲(早先尤其是诗词)也呈现出重新振兴局面的那个时候起,就有人认为诗词曲用韵也应“与时俱进”,弄出了一个“新韵”,这个“新韵”有些韵部可以讲是不伦不类不说,这些人居然还要以一个不伦不类的“新韵”通吃诗词曲的全部用韵天下,既可以用来写诗,也可以用来填词,同样可以用来制曲,这就是在彻底搞乱诗词曲三种诗体的各自用韵特征,同时也最终弄得谁也不知道将来的诗和词和曲在用韵上与古代的诗和词和曲分别还有什么血脉相连!如果大家真的都用那个“新韵”来写诗填词制曲的话,那么,这也就是说,在用韵上,诗词曲三者从此没有了区分的特征依据,且今人的诗词曲已不再是古代的那个诗词曲的体裁了,古代的诗词曲到了我们这一代之后就从此断子绝孙了!“新韵”始作俑者及极力推广者,罪莫大焉!
最近,我在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杂志2018年10月5日出版的总第236期上看到,中华诗词学会又开始在全国推行另一个新的《中华通韵》!我仔细阅读了这个《中华通韵》,觉得,其实这绝不是什么新名堂,其中除了第二韵部“喔”韵部将“o”韵与“uo”韵合成一个韵部稍觉有点不妥外,整体上它就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推广并普及的普通话的普通话韵。而普通话韵是上世纪50年代一批语言文字学专家在当时的国务院的领导下,研制出来的受到普遍赞许的符合我国语言文字发展实情的一种新的音韵,因此现在中华诗词学会的几个老人却把普通话韵拿出来冠上一个《中华通韵》的名称,就把普通话音韵的研制成果和他人之功占为己有,这是一种很丑陋的行为!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自60年代开始学写新诗起,新诗不讲平仄,只要押韵,那时我的新诗押韵就一直使用的是普通话韵,哪些韵可以相押,基本上都与现在的这个《中华通韵》的韵相仿,因此,普通话韵根本就无须现在再冠上一个《中华通韵》的新名称来推行!相反,把普通话韵另行改名为《中华通韵》,这是在混淆称谓,扰乱一直统一称呼的“普通话韵”的正常实施!这是很要不得的!如果说,我们还可以原谅这几个胡闹的老人什么的话,那就是,他们虽顽固地要把“普通话韵”的名称改为“中华通韵”的称呼,但他们终算还没有像前一阵有些人搞的那种连普通话韵都不合的不伦不类的“新韵”,这也真的就算是很谢天谢地的了!
作为今天的普通话韵,它没有什么不好!但,我严重担忧的则是,这几个老人不仅仅是在给普通话韵改改名称的问题,他们居然从此要通过这个《中华通韵》在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中教导学生,写诗填词制曲统统都使用这个《中华通韵》!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荒谬极顶了!这就是我以上在批评“新韵”时所说的观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种诗体有一种诗体自己的特征,我们不可以在用韵上造成古代的诗词曲的绝种,不可以在用韵上搞混了三种诗体的重要区别。
近体诗即格律诗是由唐人创立的,它的用韵是依据当时的《切韵》或《唐韵》,也即后来宋元人刘渊(一说王文郁)根据唐近体诗用韵的实际归纳梳理编定的“平水韵”。到了宋代,起于隋唐而完善定格于宋的另一种新的诗体——词出现了,宋代对于自己朝代兴盛的新诗体——词,根据宋代当时语音不同于唐代的现实,将平水韵分分合合重新约定俗成地形成了新的用韵形式,产生了词韵,即后来清代仲恒在明人沈谦归纳梳理宋词用韵实际所编定的词韵的蓝本上进一步完善而编撰出来的那个《词韵》。于是宋人在填词时都使用新的词韵,诗体由诗发展成词了,用韵也就不用诗韵而也用新的词韵了,这就是宋人的“与时俱进”。可是,当拥有了可以说相对于诗韵要宽松得多的词韵之后,他们一当仍然要在填词的同时还要写唐代创立的近体诗的时候,宋人立马就一齐非常严肃自觉地使用起了唐韵即诗韵也即平水韵来,这从大量的宋人的近体诗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们诗中的韵基本上是看不到用宽松的词韵来相押的!难道说宋人在填词时就知道用韵“与时俱进”,而在作近体诗时他们就不懂得“与时俱进”了吗?完全不是!而是宋人深深懂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的诗体的写作必须有不同诗体的不同用韵要求!同样,到了元代,诗体又从词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另一种新的诗体——曲,于是,元人又根据他们那个时代语言的实际,给自己时代产生的新的诗体——曲制定了新的用韵规则,即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其韵最大的变化就是平水韵中的入声消失,入派三声,只有了平上去三声,这就是元人的“与时俱进”!但是,一当元人在制曲的同时,也写诗时,他们也都非常自觉地基本上只用诗韵,而不用中原音韵;同样,元人填词时,也基本上都用词韵,而也不用中原音韵。是他们在制曲时知道“与时俱进”而在写诗填词时忽然就不懂得“与时俱进”了吗?显然也不是!而是他们也懂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种诗体有一种诗体的用韵要求和写作要求!到了明代清代,同一个诗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写诗时就基本上严遵诗韵,他们填词时就基本上坚用词韵,制曲时就基本上必用中原音韵,毫不含糊!这是为什么?这也同样是因为明清人也深深地懂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诗体必须严遵那种诗体的规矩来进行创作,用韵绝不可牛侵马帮,否则就是假冒伪劣!
可是,为什么偏偏到了我们今天,我们诗界有些人倒反而不懂老古人的这些真正的“与时俱进”与那种对各种古诗体的持恒坚守呢!当今极力主张推行“新韵”包打诗词曲全部天下的那些人的理由是,现在使用的是普通话,现在的孩子年青人不易掌握古诗韵词韵曲韵,所以要用“新韵”来写诗填词制曲。然而,当今诗界的现状恰恰相反!我从网络上的许多诗词网站明明白白地看到,从我身边的许多写手中清清楚楚地看到,极力主张并坚持古诗韵写诗,古词韵填词,古曲韵制曲的偏偏大多都是一些年青写手,他们普遍反对一律用现在的“新韵”来统揽诗词曲的写作!这是很值得令人欣喜的一种好现象!而那些极力鼓吹“新韵”的倒确确实实的是那些极少数却又占居了某些诗词曲组织高位的几个老人!这种现状,难道不很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和玩味吗?极力主张用“新韵”作诗词曲的人的另一个理由就是,诗韵中有些同韵部里的字在普通话里已经不再同韵,押韵时不适合今天的普通话阅读,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决不能成为不依古诗韵词韵曲韵写诗填词制曲的依据!因为,单以我本人的创作实践为例就可以充分证明这绝不可成为一种依据!我至今所创作的诗词曲也有万首左右了,这个数量恐怕不为少了吧,但,我可以绝对保证地说,我没有哪一首诗词曲作品的押韵不是分别既符合古诗韵词韵曲韵且又完全符合普通话韵!因此,如果真要说用韵的改革的话,我认为,像我这样押韵坚决做到既符合古诗韵词韵曲韵又完全符合现在的普通话韵,这才应该是有意义的真正的用韵改革!这样写作,写作者当然更艰苦,但改革能不艰苦吗?而改革的结果则是给人以更多的快乐和好处,我这就是在押韵上既保护了我们的传统文学样式的纯洁,又适应了今人的普通话阅读而得以享受到诗词曲的音乐美感,两全其美,不是更好吗!为什么偏要弄出一个“新韵”出来,今天又要弄一个《中华通韵》出来包打诗词曲的整个押韵天下呢!
再,我认为,古诗韵词韵曲韵没有什么难掌握的,不就是像当今的各类字典词典那样,不清楚的字词就照着现成的韵书翻开来查找一下就是了,用多了写多了,各个韵部基本上也就都滚瓜烂熟了!比起那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来,每种韵书不知道要薄多少,我们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可以不厌其烦,为什么一心想写诗想填词想制曲的人就会见那薄薄的古韵书生怕呢?如果要说现在青少年查古诗韵韵书古词韵韵书古曲韵韵书很麻烦,那么现在弄出个《中华通韵》韵书出来,不也一样有查《中华通韵》韵书的麻烦吗?且,真正懂得平水韵的人,那他反而会借助平水韵而来掌握普通话里难以掌握的一些韵字!因为普通话的形成与平水韵之间乃有割不断的联系!比如,我读小学初中时,语文考试试题中常会有为汉字注拼音的题目,其中常有前鼻音和后鼻音的汉字要加以区分,作为吴方言区的孩子的我,就无法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一直到我学会写近体诗之前,我都始终被这一难题所困扰所苦恼,就是分不清!然而当我写近体诗使用平水韵韵书熟了以后,我才发现,普通话里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原来都是从平水韵里直接扒用过来的!古词韵中的第六部里合并在一起的那些古诗韵韵部里的那些汉字,以及古词韵第十三部里合并在一起的古诗韵的那几个韵部内的汉字,它们则全都是今天普通话里的前鼻音;而古词韵第十一部里所合并在一起的那几个古诗韵内的汉字除“馨”等个别字外则全都是后鼻音!因此,如果现在再有试题来考我前鼻音后鼻音,那我可以百分之一百地都回答正确!此,得益于何?完全是得福于对古诗韵掌握的娴熟!所以,我将古诗韵与普通话韵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探究,发现现代语言割不断与古代语言之间的血脉联系!我现在就指点我读小学的第三代孩子通过古诗韵来解决普通话的有些难题!
因此,那些千方百计要另造诗韵的人,不要视古诗韵为洪水猛兽,不要把用古诗韵做诗视为畏途,无论是对于作诗还是帮助学习今天的普通话,古诗韵都绝对不是一个坏东西,相反却是一个上上大吉的大美之物,千万抛撇丢弃不得!
且,要用“新韵”和“中华通韵”来作诗词曲的人的理由是,古韵已不合今天的普通话韵,不与时俱进,旧规矩束缚了思想,不利于今天来作诗词曲,因此必须抛弃古韵!那么请问,组成诗词曲的格律要素并不仅仅是“用韵”这一个方面,其他要素还有固定的字句数、平仄律、对粘规则、对仗要求等等,既然说用古韵不与时俱进束缚了思想,那么固定的字句数、平仄律、对粘规则、对仗要求等等不也与用古韵一样,也不与时俱进而束缚了思想吗?为什么你们抛弃了用古韵这一条而仍然还甘心情愿受固定的字句数、平仄律、对粘规则、对仗要求等等的束缚呢?为什么不也同时把这些条条框框全都一起抛弃掉而彻底解放手脚呢?现在的新诗就没有这些条条框框,为什么你们不干脆去写毫无束缚的新诗呢?所以,单单抛弃古韵这一个方面,绝不是什么“与时俱进”的改革,说穿了却实实在在的乃是一种毫无道理的毁诗毁词毁曲之妄行!
当然,前面我已说过,普通话韵没有什么不好!我认为,普通话韵完全可以作为今天的新诗这种诗体的押韵音韵,或应用于继古诗词曲之后当代又创立了足以与古诗词曲并列存在的另一个新的律体诗体,来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体及用韵的同步“与时俱进”!只是绝不可用这个“新韵”或《中华通韵》来统领对旧体诗词曲的写作!否则的话,那就是在人为地折腾和糟蹋旧体诗词曲!
至于有些参与将普通话韵硬套上“中华通韵”名头这项所谓“改革”工作的人又说,写诗填词制曲用韵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受”古诗韵古词韵古曲韵“的束缚”,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又要硬弄出个“中华通韵”来胡乱“束缚”旧体诗词曲的写作干什么呢?!
总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种诗体有一种诗体的固有特征,用韵是诗体特征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切不可任意篡改!就好像一件古董,不好好爱护,人为凿破了镶上现代漂亮的装饰物,漂亮是漂亮了,但它却不再是那个古董了!一样,一个古建筑,不好好保护毁了,重新再造一个,虽惟妙惟肖,但它终究已不再是那个古建筑了!诗词曲也是古董,也是古建筑,不好好爱惜,人为地任意糟蹋毁损它们,我们的后代人到时是会怒斥我们这一代人忘祖毁诗的恶行的!我再借用文学理论中就典型塑造问题常说的“这一个”来作个譬,我们今天很多人不去写当今时代盛行的新诗,而偏偏就兴起了去玩近体诗玩词玩曲,为什么?其原因也就在于大家都深知诗词曲是个好东西,都很想玩玩古代的“这一个”,且玩的就是“这一个”,结果却有人要把“这一个”的重要体现的韵毁没了,那还叫“这一个”吗?因此,我在这里郑重且恳切地提出并拜请,对于旧体诗词曲的写作,万不要再在诸如用韵之类的诗体形式上妄作所谓改革的文章了,要做改革文章则多在内容上下功夫,多与我们时代接轨,多贴近时代,多为时代服务,歌唱人民,歌唱时代,歌唱美好,针砭丑恶,这才是当今诗词曲改革的真正要狠抓的着力点,这才是改革诗词曲的真正的正确途径!
对于旧体诗词曲写作中的用韵问题,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坚不动摇!且隐隐觉得,旧体诗词曲的用韵问题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表明我愿为保卫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诗词曲而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
因此,我在我诗词曲作品的创作中,坚定不移,坚决做到,每一首诗词曲作品的押韵既分别符合古诗韵古词韵古曲韵且又全都符合今天的普通话韵,于古于律,勉力不致沦为赝品;于今于趣,尽心做成上佳律吕。

写于2018年11月2日
修改于2020年6月12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词林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40
贡献
47360
金钱
5125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9 2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置顶 提升 推精!点赞学习!问好诗兄!
溪水绕篷庐,玉牖环青竹。篱外百灵啼,岭上黄蜂逐。 野菊作清茶,前路何需卜。闲赋几行诗,留给秋风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词林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40
贡献
47360
金钱
5125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9 22: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 52诗词  梦里水乡(近三千会员)、禅心净土(近两百会员)的推介 文章里转载!

点评

非常非常感谢!不知您所说的“梦里水乡”“禅心净土”怎样才能进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1 09:16
溪水绕篷庐,玉牖环青竹。篱外百灵啼,岭上黄蜂逐。 野菊作清茶,前路何需卜。闲赋几行诗,留给秋风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575

帖子

34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47
贡献
658
金钱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1 09: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碎梦阁主 发表于 2020-11-9 22:59
在 52诗词  梦里水乡(近三千会员)、禅心净土(近两百会员)的推介 文章里转载! ...

非常非常感谢!不知您所说的“梦里水乡”“禅心净土”怎样才能进入?

点评

注册 全国最大的诗词网站 52shici.com ,十五万诗友。搜素 社团 梦里水乡 和 禅心净土 社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1 23: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主题

575

帖子

34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47
贡献
658
金钱
130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1 09: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主题

4万

帖子

15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词林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40
贡献
47360
金钱
51257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11-11 23: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源春 发表于 2020-11-11 09:16
非常非常感谢!不知您所说的“梦里水乡”“禅心净土”怎样才能进入?

注册 全国最大的诗词网站  52shici.com  ,十五万诗友。搜素 社团  梦里水乡   和 禅心净土 社团.

溪水绕篷庐,玉牖环青竹。篱外百灵啼,岭上黄蜂逐。 野菊作清茶,前路何需卜。闲赋几行诗,留给秋风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词林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141
贡献
13055
金钱
15615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11-13 23:37: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点赞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3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329
贡献
33011
金钱
5305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0-11-24 15: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3 0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