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7|回复: 7

看一看“诗有三格”是怎么说的

[复制链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发表于 2020-11-19 22: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古典诗词 于 2020-11-19 23:02 编辑

看一看“诗有三格”是怎么说的

《风骚旨格》  唐 齐己

一曰上格用意  诗云:【那堪怀远道,犹自上高楼。】又云:【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自愁。】

二曰中格用气  诗云:【直饶人买去,还向柳边栽。】又云:【四海鱼龙精魄冷,三山鸾凤骨毛寒。】

三曰下格用事  诗云:【片石犹临水,无人把钓竿。】又云:【一轮湘渚月,万古独醒人。】

------大约可以这样,由低到高排一下序:事、气、意。

汉字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其中明显就有【指事】一说。【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等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所以,【事】是,最低层面的要求。【事】与古典诗词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赋】是很有联系的。【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之一。赋是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近代的排比修辞方法,南宋的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漢語大詞典》:叙事

叙述事情。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一:“公博学有雄气,为文章专法 韩昌黎 ,尤长于敍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文章宗旨》:“敍事如书史法,《尚书·顾命》是也。敍事之后略作议论以结之,然不可多。”

------《漢語大詞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书之一。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2).谓手指某事。《释名·释长幼》:“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

(3).阐明事理,叙述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 唐 元稹 《杜君墓志铭》:“词意简远,指事言情,自非有为而为,则文不妄作。” 宋 苏舜钦 《大理评事杜君墓志》:“效 杜子美 作诗,其劲峭严密,指事泛情,时时夐至絶处。”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然犹多写景,而未及於指事言情,引用典故。”

(4).谓军队指向某地。犹进军。《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车骑将军 朱然 围 樊 ,大将军 诸葛瑾 取 柤中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授 诸葛瑾 、 朱然 大众,指事 襄阳 。”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2: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容易理解。气、意不是很容易理解。【气】有26个义项之多。

气繁体或异体字:氣

拼音:qì  韵部:未


氣〈名〉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1)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2)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3)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4)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方苞《狱中杂记》


(5)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6)气味


香气环旋。——唐·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7)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8)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9)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0)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1)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2)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3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4)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15)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16)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17)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18)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19)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0)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1)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2)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


(23)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4)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25)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26)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2: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约有10义项。

意拼音:yì  韵部:寘

〈名〉(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1)同本义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贾谊《过秦论》
中有真意。——晋·陶渊明《饮酒》
不快我意。——明·魏禧《大铁椎传》
无意则已。——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蔡伦立意造纸。——《齐民要术》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其意深长。——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文章大意;词不达意。亦指念头,想法。如:意投道合(心意投合,志向一致);意故(意思,缘故);意定(认定);意头(心意;想法);意马(意念的马。比喻意念像野马般奔驰,难以驾驭)


(2)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又如:意缓心劳(冀求不执着;三心二意);意足心满(非常满足);意树(喻意念。佛教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宪(意志,意思);意望(愿望,希望)


(3)胸怀;内心


除尔贪图,祗慎意业。——《云门颂》
又如:意业(佛教语。指内心的贪、淫、痴等心理行为);意气超迈(器宇轩昂,抱负远大);意概(气概,胸怀);意会(内心领会)

4)情意;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
又如:意蕊横飞(非常高兴);意得过(过意得去);意孜孜(情意缠绵);意不过(情意上过不去);意分(交情,情分);意好(感情);意孜孜(情意缠绵貌);意性(情态);意情(情意)


(5)意气; 气势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又如:意大(傲慢);意小(小气,气量小);意局(气度);意脉(气质;情态);意量(气度);意貌(神色);意调(意境);意界(意境,境界)


(6)意图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7)神情、态度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意少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动〉


(8)思念;放在心上 。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


(9)意料;猜测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设想)


(10)怀疑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2: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和意合成一词,有【意气】:

《漢語大詞典》:意气(意氣)  拼音:yì qì

(1).志向与气概。《管子·心术下》:“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马篇〉》:“意气深自负,肯事郡邑权?”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意气如 祖豫州 ,而誓清 冀 朔 。” 清 侯方域 《送何子归金陵序》:“是时余与 何子方 少年,意气甚鋭。”


(2).精神;神色。《晏子春秋·问上十》:“寡人意气衰,身病甚。”《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 广 意气自如。” 宋 沈辽 《奉陪颖叔赋吐绶鸟》诗:“方其振舞时,意气艷且闲。” 清 钱谦益 《尹嘉宾父延绶加赠奉政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制》:“家无担石,而眉稜之意气燁然。”

(3).志趣。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明 袁宏道 《与梅客生书》:“家弟自 云中 归,极口称 梅开府 才略盖世,识见絶伦,且意气投合,不减 庞道玄 之遇 于节使 也。”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丈夫意气合,千金非所珍。”参见“ 意气相得 ”。


(4).情谊,恩义。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大丈夫意气相许,头颅可断,何况一妾!”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5).气象。 汉 班固 《白虎通·朝聘》:“朝贺以正月何?岁首意气改新,欲长相保,重本正始也。”


(6).馈送财礼。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隋书·礼仪志四》:“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维不设,所宜纠劾。”


(7).情绪。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西游补》第十三回:“你还不知那 秦汉 ,当时的意气如今消释了。”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


(8).指文学与艺术作品的气势。 宋 欧阳修 《黄梦升墓志铭》:“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辨雄伟,意气奔放,犹不可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观上人画,如閲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2: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些看似杂乱的义项中,参悟“诗有三格”中的【事、气、意】;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学诗如参禅。参悟,总是需要的。

点评

前面,将【指事】归为【赋】这一表现手法类,这里也包括【写景】。 俺的思考是:【气、意】,则应该归类于【比兴】类。 进一步思考:赋是初始阶段是基础,比兴是发展阶段是结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19 22: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9 22: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诗词 发表于 2020-11-19 22:52
从这些看似杂乱的义项中,参悟“诗有三格”中的【事、气、意】;思考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前面,将【指事】归为【赋】这一表现手法类,这里也包括【写景】。

俺的思考是:【气、意】,则应该归类于【比兴】类。

进一步思考:赋是初始阶段是基础,比兴是发展阶段是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主题

1918

帖子

7815

积分

版主

诗词交流专版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14
贡献
2025
金钱
28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8: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事,用典也。】,有些片面了。

作者眼中之事、身边之事、手头之事、心里之事,怎么可以说是用典?!

以事起兴,是很常见的起兴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24 01: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