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9|回复: 6

烟雨楼20期律诗班管理指导组律诗第十三讲作业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218

帖子

167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7
贡献
179
金钱
660
发表于 2020-11-24 1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十三讲作业:

写一首七律,平水韵,题目是《登山有感》,要求景物、事件的描写清楚真切;情感抒发自然准确;文字简洁。



0

主题

47

帖子

9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137
贡献
184
金钱
415
发表于 2020-11-26 09: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烟雨楼杜小瓜 于 2020-11-27 16:12 编辑

第十三讲作业:

写一首七律,平水韵,题目是《登山有感》,要求景物、事件的描写清楚真切;情感抒发自然准确;文字简洁。


初稿:
      
     七律雾中登岠嵎山
家乡遍晓岠嵎名,冬日邀朋结伴行。
入眼山峰含雾重,迎人野径接云平。
初逢怪石频留影,不见寒泉只辨声。
渐觉体疲终不悔,回头来路一身轻。


修改稿:

        七律雾中登岠嵎山

           作者:杜小瓜
故乡遍晓岠嵎名,周日邀朋结伴行。
入眼山峰含雾重,迎人野径接云平。
每逢怪石常休足,未见寒泉只辨声。
半湿衣裳终不悔,回头来路渐身轻。

星梦师姐简评:
能够准确选韵,阴阳合理2:3。八更韵比我选十蒸韵好多了。有几个小毛病:
1. 有一个不规则重字:不,在六七分句。
2. 五分句的白脚“影”撞韵。
3. 颈联中的“频留”意思是一再逗留。“留影”意思是摄影留念。后三字的意思是多次拍照留念。结合后分句,本联是2212结构,与颔联结构相同。考虑一下。
4. 尾联的“体疲”与“一身轻”,感觉前后分句有点矛盾。


我的答复:
好的,非常感谢星梦姐的点评!我会再接再励,认真修改滴。

我的点评:
      七律•登山有感
       作者:星梦
五彩浅山佳节登,京华游客笑言升。
天梯两侧迎红叶,步道三条踏木棱。
就地取材阶砌固,护栏设险世人凭。
重阳岭上风光赏,科学健身华夏兴。

小瓜挑刺:
1、首联交待了时间、事件、人物、地点。二分句“笑言升”是指坐缆车么?没明白。
2、颔联和颈联为登山途中所见。“两侧"是方位,“三条”是数量,有些不工。
3、七分句的“重阳”和首句的“佳节"意思重了,浪费了两个字。
4、尾联的“科学健身华夏兴”,感觉帽子大了点儿。


初稿:
        七律同登大乳山

信步不忧寻路苦,快心只在耸云间。
天边鸥鸟频飞落,海上渔舟任往还。
对语四围多胜迹,相看一路尽欢颜。
清奇底事君赢得?冬日同游大乳山。


炯炯点评:

这是一首轻快惬意的小诗,给人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整首诗语意流畅,脉络清楚,对仗工整,格律准确。
1.起句轻快明朗,直入主题。信步行来,不怕路途艰苦,“信”字表明蔑视困难的态度。非常棒。
2.颔联可以看出这山应该是近海的。登上山顶俯看四周,鸥鸟飞落,渔舟往还,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画面感很强。
3.三联继续写登山所见所感,对语是指两个人聊天吧?只是我百度了一下,对语是指对偶。
4.清奇 底事君赢得,恕我肤浅,这句没看明白。


我的答复:
非常感谢炯炯的点评!之前我在书上看到了一句“清闲底事君赢得”,感觉不错,想化用一下。结果弄巧成拙。难理解咱就放弃。我重新改了一下。这首诗的结句,我想尝试着用设问,不尽如人意。
修改稿:
       七律·同登大乳山有感
             作者:杜小瓜
信步不忧寻路苦,快心只在耸云间。
天边鸥鸟频飞落,海上渔舟任往还。
极目四围多胜迹,忘机终日尽欢颜。
年来何事最难得?携手同登大乳山。

我的点评:
               七律·登山   
                作者:炯炯
高山半处雾蒸腾,踏露攀荆向晓登。
回望来程人愈少,前瞻狭路险无凭。
心慌几度思归返,力尽三翻恐不胜。
汗透衣衫终到顶,一峰拦路更棱层。


这首诗作者突出了山的“险”和人的“累”。读起来,有亲历感和画面感。
1、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小瑕疵:“蒸”字为韵字入诗。建议“攀荆”改为“攀条”。
2、颔联的意思不难理解,但“少”与“凭”感觉有些别扭。狭“路”和尾句的拦“路”重复了。
3、颈联写了内心的矛盾。“归返”建议改“还返”。
4、特别喜欢尾联的“一峰拦路更棱层”,蕴含深意,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主题

218

帖子

1671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7
贡献
179
金钱
66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08: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熠熠生辉 于 2020-11-30 14:54 编辑

第13讲作业:
一、原稿
七律·登山有感 作者:炯炯
高山半处雾蒸腾,侵露攀荆向晓登。
回望来途人愈少,前瞻狭路险无凭。
心慌几度思逃转,力尽三翻恐不胜。
汗透衣衫终到顶,一峰迎面更棱层。

二、同学评阅
杜小瓜评:
这首诗作者突出了山的“险”和人的“累”。读起来,有亲历感和画面感。
1、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小瑕疵:“蒸”字为韵字入诗。建议“攀荆”改为“攀条”。
2、颔联的意思不难理解,但“少”与“凭”感觉有些别扭。狭“路”和尾句的拦“路”重复了。
3、颈联写了内心的矛盾。“归返”建议改“还返”。
4、特别喜欢尾联的“一峰拦路更棱层”,蕴含深意,山外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
感谢小瓜细心点评。
【香杏黄评】
此诗以老师第十三课所讲律诗用韵来看,所选韵部为十蒸韵,不为险韵,韵字虚实,阴阳,搭配合理。每句首字釆用平仄交替使用。不足为白脚处三上尾。整首通篇叙事,立意新颖,脉络顺畅,给人一种不畏坚难向上的精神
香杏黄 2020/11/26 15:01:36
这个当道我不觉咋样,还是后三字别扭
熠熠生辉 2020/11/26 15:07:07
当道是挡在前行的路上,绕不过去的,必须要面对的
香杏黄 2020/11/26 15:13:20
我多个嘴,尾句抛开重写
熠熠生辉 2020/11/26 15:14:08
怎么重写?
熠熠生辉 2020/11/26 15:14:55
前面写那么多,就是想结尾有个突转
香杏黄 2020/11/26 15:15:11
如果换成你攀山所想见的,或怎样在最高层,估计不一样
熠熠生辉 2020/11/26 15:15:54
我就想写那种已经力尽,但还有更难的事的欲哭无泪的感觉
香杏黄 2020/11/26 15:16:31
那就这样很好啦
炯炯:经过昨晚老师的点评,你的感觉是非常正确的。

晨宵试评:
高山半处雾蒸腾,踏露攀荆向晓登。(攀荆说明登山之艰辛,也多为驴友能做到,如果改为行荆可否?)
回望来程人愈少,前瞻狭路险无凭。(心理描绘可圈可点,对仗工整)
心慌几度思归返,力尽三翻恐不胜,(胜此处为仄声,做不了韵,而且有合掌之嫌)
汗透衣衫终到顶,一峰拦路更棱层。(更楞层有点不解,可否有出处?)
小结:思路清晰,别具一格,尤其心理描述可以一学,对仗功力深厚。
炯炯:评得非常细致认真,非常感谢!

三、我的修改稿:

登山有感
七律·炯炯
高山半处雾云蒸,侵露攀荆向晓登。
回望来途人愈少,前瞻狭路险无凭。
心慌几度思逃转,力尽三翻恐不胜。
终破烟岚逾险绝,一轮红日正东升。

四、我评阅了香杏黄、晨宵对别离、杜小瓜、飞扬4位同学的作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

帖子

580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56
贡献
156
金钱
212
发表于 2020-11-27 16: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游山有感(原稿)
文/优雅
闲日踏春何处去,杖藜扶我跃山岗。
接天草色无穷绿,成片桃花分外香。
错落幽村人绰約,纵横碧水曲清扬。
恨吾不是丹青手,一卷诗图笔底藏。

诗小白试评:
问好优雅老师
欣赏了老师佳作,韵字七阳,格律正确,对仗工整。
来看首联:闲日踏春何处去,杖藜扶我跃山岗。这是闲着没事,上山踏春去了。二分句的“跃"字有待斟酌,拄着“杖”去的,还能跃吗?抑或是“越”?
二联:接天草色无穷绿,成片桃花分外香。这个画面感有点乱,接天草色给人的感觉是一大片草原伸向天际,无穷绿,满眼全都是绿色。成片桃花,又是一大片桃花铺在眼前,这到底是看花啊还是看草啊?是花盖了草,还是草盖了花?
三联:错落幽村人绰约,纵横碧水曲清扬。显然是了对仗而作,与二联关联不紧密。幽村还能看见错落的人吗,居然还能风姿绰约曲在水上纵横,亦感觉不是很合理,尤其是清扬婉转的曲子。
尾联:恨吾不是丹青手,一卷诗图笔底藏。“藏"可再斟酌,既然已见笔底了,不宜再藏了。

开心试评:
首联:
说自己闲暇,手持拐杖去山岗踏青,点明时间地点。
颔联:
"接天草色无穷绿,成片桃花分外香。"
满眼连天绿色草地,成片桃花散发香气。
"接天"、"成片"对仗是不是斟酌一下,"成片"换成"满树""连野"可不可以?
颈联:
描写错落有致村庄,曲清的溪水围绕着。
尾联:
如果自己是画家,就把这美好景象收入画中。
整首七律文笔流畅用字考究,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感觉,抒发了自己内心感受,平仄合乎规则,用韵合理。首位呼应,一首很好七律,赞
再调一下毛病,对仗还要加强些。
有说不对的地方多多包涵

七律.登山有感(修改后)
文/优雅
闲日踏春何处去,杖藜扶我跃山岗。
接天草色无穷绿,夹岸桃花千颗妆。
有酒小村人隐約,弹琴碧水曲悠扬。
唯叹不是丹青手,尽把诗图画里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297

帖子

1726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98
贡献
385
金钱
648
发表于 2020-11-27 17: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C01水珠作业

【登山有感】
文/水珠
画/水珠
拾阶携友晴光赏,虽已初冬秋意浓。
小径清溪飘落叶,深山古木隐残跫。
为看岭外多佳色,欲上云端最险峰。
无奈体虚却又罢,且归回首敛颜容。

微尘拙评:
一、本诗合韵合律,用字准确,对仗工整,押上平二冬韵。
二、在章法上过渡自然。
     首句起的很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个“浓”字,说明登山中有许多内容可写。
     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登山途中看到的,虽是初冬却无寒意,深秋的景象跃然纸上,“飘”、“隐”拟人的手法,说明作者是很高兴的。对仗工。
     颈联继续承首联想登到峰顶,写出了登山过程中心里想法,目的明确,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用字准确,对仗工。
     尾联前分句转,后分句合。
三、老师出的题目是《登山有感》,读罢这首诗,我的感觉就是登登山,唯一的遗憾是身体原因没到山顶,不是太高兴。“感”的不太明显。

彩娥奔月试评:
首先格律平仄未见问题。
首联以叙事开篇,秋意浓为后篇布局。
颔联写小径清溪,深山古木的秋色来承接首联,很好。唯一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将秋的感觉更深去挖掘,因为其他季节也会飘落叶(如果是红叶,季节感会更强烈,也许是受限于平仄之故)。
颈联由佳色承接颔联,转写自己的愿望,变换自然贴切。
尾联急转直下,写了一种未能实现愿望的无奈之感,让人回味无穷。只是感觉无用的字多了一些,可以再精练一些。
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沟通交流。

对点评的回复:
仔细阅读了二位学友的点评,收获多多。

首先点评严谨、认真、中肯。看了点评,我似乎站在另一个角度又重新审视了一遍我的作品,从中看到了一些问题,悟到了一些写作要点,正如二位学友所说,这首诗缺大概念下的具体描写,缺登山过程中的唯一的、特色的细节描写,以至于缺了灵动和鲜活。

比如:如果用“红叶”来代替概念化的“落叶”,比如登山过程所发生的令人难忘的细节描写。

只有具体的,才是现实的,只有现实的才是特殊的。这才是诗的语言,而不是一种符号。我们以后写诗要尽量避免口号、符号和标语。这也是快乐老师上课时反复强调的,这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在练习中,才能慢慢去理解、应用和适应。真是非常非常感谢二位学友。也感谢快乐老师的精心安排。

C14-青青子衿试评:
     组长好,作为小白初学者,评你的诗作有点儿吃力。那我也要努力地把自己的理解说给你听。
【登山有感】
文/水珠
拾阶携友晴光赏,
仄平平仄平平仄
虽已初冬秋意浓。
平仄平平平仄平
1、首联介绍了时间人物和事件和环境季节。秋意浓说明天气晴朗不很冷,里面含有登山时兴致勃勃的心情。
小径清溪飘落叶,
仄仄平平平仄仄
深山古木隐残跫。
平平仄仄仄平平
2、颔联平仄工稳,对仗工整,如果细看,小径清溪是并列结构,深山古木是偏正结构。看落叶飘,听残蛩唱,有视觉有听觉活动。一种宁静悠闲的意境浮于脑海。
为看岭外多佳色,
仄仄仄仄平平仄
欲上云端最险峰。
仄仄平平仄仄平
3、颈联转写登山的目的,是为看佳色,才上最险峰。“看”“外”平仄失替了。我感觉后三对的不够工。
无奈体虚却又罢,
平仄仄平仄仄仄
且归回首敛颜容。
仄平仄仄仄平平
4、尾联合谈感受,因体虚无力就往回走了,似乎合的高度提升些会更好。这联中,出句三仄尾了。
5、评的不知恰当与否,请组长指点。

C17-燚燚试评:
问好水珠组长!
拾阶携友晴光赏,虽已初冬秋意浓。
首联:采用赋起,直接交待了登山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小径清溪飘落叶,深山古木隐残跫。
颔联:承接首联二分句“秋意浓”,细致描写了山中的“清溪”“落叶”“古树”“残跫”,画面感极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为看岭外多佳色,欲上云端最险峰。
颈联:转句入情,想要登上顶峰,去观赏更美丽的风景。
无奈体虚却又罢,且归回首敛颜容。
尾联:感叹自己因身体虚弱无力登顶,“回首敛颜容”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遗憾和不舍。
整首诗意境很美,通读下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正应了快乐老师所引用的那句“诗堪入画方为妙”。全诗对仗工整,用上平二冬韵。主题表达完整清晰,起承转合自然顺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是一首好诗。
点评组长的诗作,让我学到了很多,但因自己文化层次不高,又是初学诗评诗,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请多多包涵!

七律•登山感怀
文/微尘
与友同登盘古山,朔风吹面不言寒。
松涛阵阵似天籁,泉水泠泠如玉珊。
路断峰高相为杖,涧深潭嶂互投竿。
并肩携手到巅顶,情谊悠悠天地宽。

水珠试评:
问好微尘同学,首先全诗平仄、格律正确。押十四寒,第一句“山”选择邻韵十五删。

首联领起:与友同登盘古山,朔风吹面不言寒。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所处环境,结构紧凑,条理清晰,信息量丰富,为后面的描述做足了铺垫。

颔联承接首联,写登山过程的环境,松涛声阵阵响起,似天籁般优美动人,泉水声泠泠清越悠扬,如玉珊摇曳悠扬动听。承接首联写登山的所遇所感,切合题意,对仗工整,文字优美,表达贴切。这句大赞!

颈联继续承接首联,写登山过程的快乐体验,前方路断峰高,我们互相搀扶、互为柱杖。前方遇到涧深潭嶂,我们互相投竿相助。整个一幅惊险、刺激、开心、快乐、互助、友爱的动人画面。

尾联转合,经过中二联登山的所遇所感,友谊的花朵一路绽放,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并肩携手到达巅顶,悠悠然,一览众山小,心阔天地宽。好诗,大赞!

有一点小小的瑕疵,重字:天,分别在第3、8句中出现。
初学点评,理解未必通透,不当之处望包涵。

C18-彩娥奔月
七律 《登山有感》
听说奇山有碧池,心驰向往几多时。
寻乡问道无人径,破坝停舟似客涯。
游女且穿衰藕处,渔翁遥指翠松台。
乱林荒草阻前路,怎奈登高不得期。

水珠试评:
问好彩娥奔月同学,首先先说一下初读的第一感觉,我就像是被一组电影镜头带着,随着移动的画面、随着你的节奏跟你同行、同游,眼前一幕一幕的画面,如同身在其中,身临其境。生动、直观,很惊诧于这么短短的56个字,表达了如此完美的、有情节的电视连续剧,真是文字的魅力!

具体来说:
首联起,听说有一个神秘的地方,那里有奇山有碧池,那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美景,引导人们去憧憬、去想象,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神秘感。

颔联承接首联写寻找盛景的过程,寻乡问道无人径,破坝停舟似客涯。写一路上寻找盛景所遇环境的艰难,更增添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都有点让我联想起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和屈原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了。

颈联继续承接首联,还是写寻找盛景的过程,不同的是这里引入了人物,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游女且穿衰藕处,渔翁遥指翠松台。故事情节达到了高潮,期待值也达到了最高点。

尾联却突然一转,乱林荒草阻前路了,没有办法登临盛景,失落感来的如此突然,如此强烈,令人久久难忘。这尾联实在是漂亮的一笔!

这首诗全诗平仄、格律完美!
初学点评,理解未必通透,不当之处望包涵。

登山有感

文/C14-青青子衿
一东韵

家山不险卧城北,结伴攀爬趣味丰。
编草为环遮烈日,折枝做扇赶蚊虫。
坡头对坐林阴静,岭畔相携鸟语丛。
野果盈篮呼笑返,此情最忆少年中。

水珠试评:
问好青青子衿同学
首联起句,家山不险卧城北,结伴攀爬趣味丰。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并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趣味多”,句子轻轻明快,看似毫不费力,流畅自然。

颔联就很自然地描述“趣味多”了,编草为环遮烈日,折枝做扇赶蚊虫。文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当时趣事的场景,读者有一种被带入感,使读者如身在其中,身临其境,场景温馨、亲切,鲜活灵动。文字简洁,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对仗工整,表述贴切。

颈联“坡头对坐林阴静,岭畔相携鸟语丛。”继续承接“趣事多”来加以描述,并引入了人物,增加了人与人的情感描写(坡头对坐,岭畔相携),多么温馨的画面!并着意刻画了人与大自然的融洽相处(林阴静,鸟语丛),多么和谐的场景!使读者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欲望。作者和读者都被这温馨的氛围感染了,记得快乐老师的早读,老师经常说要看作品中是否有“我”。这里不仅有“我”,还有想要参与的读者。

尾联转合,“野果盈篮呼笑返,此情最忆少年中。” 这次登山,中二联收获的是登山过程的快乐、与朋友同游的喜悦、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温馨。尾联有收获了大自然的馈赠,这次登山精神物质双丰收。所以很珍贵、很值得珍惜,结句的结论就来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通过这次点评,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脑子里常想到快乐老师的教学,快乐老师常说:写诗要有细节、要具体、唯一,拒绝概念化的描述,拒绝不论放到哪里都适合的语句。青青子衿同学的这首诗,就是在典型的细节描述中打动人心,并且能在上下文中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场景。点评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了!

这首诗全诗平仄、格律完美!
初学点评,理解未必通透,不当之处望包涵。

【登山有感】
C17-燚燚
奋力攀登不畏艰,中秋结伴上高山。
山风鼓劲旗招手,绿叶欢腾树折弯。
斩棘披荆通险径,穿林跃马踏雄关。
登高远眺千重景,峻岭苍崖越等闲。

水珠试评:
问好燚燚同学!

这首诗通篇读下来,给人一种力量感,一种精神,一种顽强的意志力,很振奋、眼前一亮的感觉。

首联起句,交代了时间(中秋),地点(高山),事件(上高山),人物(作者)。并且首句的描述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奋力攀登不畏艰)。读起来让人精神为之一爽,并且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感召力,很大气!

颔联承接首联第一句,描述如何“奋力攀登不畏艰”的。对仗工整的语句,更增加了感染力,用拟人的手法写山风在为人们鼓劲,旌旗在向人们招手,绿叶欢腾在为人们加油,树都折弯腰,可想而知人们是多么的“不畏艰”。

整个句子一气呵成,一脉贯通,写出了一种气势、一种力量感。

颈联继续承接首句,颔联的承,重点承在环境上,颈联的承,就写人的精神气质了,条里脉络如此清晰!

登山的人一路上披荆斩棘,穿越重重险径,穿过茂密森林,跃马踏上雄关。这联气势宏伟,令人振奋,有鼓舞人的一种精神力量,有陆游的一种豪迈气质,读来好开心,好畅快,酣畅淋漓的感觉。

尾联转合句,“登高远眺千重景,峻岭苍崖越等闲。”回扣首联的“上高山”和“奋力攀登不畏艰”,写一路攀登的结果,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句法得当。

历尽千辛万苦,一路的艰难,终于如愿以偿,登上高峰,终于能一览众山小,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心胸开阔,有一种排除艰险、战胜困难之后的得意和自豪!

整首诗节奏紧凑,气脉相连,让人有一种要一口气读完后的那种通透感。

这首诗平仄、格律完全符合要求,但有一点小瑕疵,“山、登、高”重字,分别在第1、2、3、7句中出現。

初学点评,理解未必通透,不当之处望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58

帖子

5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80
贡献
134
金钱
217
发表于 2020-11-29 17: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登山有感
阴云两日朔风城,今始晨初雾雪轻。
忽有飞扬高处欲,横心立起矮山迎。
乱花迷眼林深没,陡径斜躯霰落声。
醉步衣寒青石滑,峰腰一路向天争。
无语评: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颔联写出了事件,登山,扣回了主题,颈联描述的是景,声是声音吧,霰是看到的吧,是不是跟声有出入。个人理解不知道对不对。尾联很形象,登山累了的状态,用了醉,,向天争,勇于挑战困难的决心,给你点赞。我只能理解到这儿了。
星梦评:颈联中的乱花迷眼和颔联的飞扬都说明雪大,所以雾雪轻改为雾雪呈比较合适。
二、七律•登山有感
文/星梦
五彩浅山佳节乘,京华游客笑言登。
天梯两侧迎红叶,步道前方踏木棱。
就地取材阶砌固,护栏设险世人凭。
峰巅伫立风光赏,体健心安家业兴。
有点风骚评:感觉首联的乘字有不妥,颈联再换个角度写,与颔联有重义。对仗需加强。尾联下分句,需有过渡,如:只愿。
三、登山有感/无语
林州峡谷闻名迩,与友相邀至太行。
阡陌清风经客路,层峦叠嶂隐云乡。
龙潭冰挂入仙境,山涧雾凇添锦装。
屏息凝神心极静,犹如隔世梦方长。
有点风骚评:你写得是游大峡谷Ĉ当然谷内也有登高处,你在颔颈联处着重一处登。在尾联处转回来,谁说谷内少高攀
四、作业改:
七律.登山有感
作者:有点风骚
登山有感
阴云两日朔风城,今始晨初雾雪盈。
忽有飞扬高处欲,横心立起矮山迎。
乱花迷眼林深没,陡径斜躯霰落声。
醉步衣寒青石滑,峰腰一路向天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18

帖子

1597

积分

版主

烟雨楼诗词学院律绝二十期老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248
贡献
366
金钱
617
发表于 2020-11-29 23: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律、登山有感
作者:飞扬
攀登有语话当年,少小无资孰可怜。
囊箧羞贫娘悔痛,门墙恨拙女难眠。
辛勤作本求微利,仔细经营馀几钱。
岁月如梭时运到,拨云见日美名传。
炯炯评:
1.这首诗通过对登山中与人闲话家常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叹息年少时的艰苦生活和对如今经过努力而改变了贫穷面貌,云开雾散的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的主题思想。
2.这首诗起承转合的布局自然合理,各联之间关联紧密,非常棒。
3.这首诗选择的物象中攀登、话当年皆符合主题,娘痛悔、美名其与主题无关。
4.这首诗的八个分句中前6个分句符合主题,7分句与主题无关。
5.这首诗的对偶句是中二联,对偶不合理的字词有悔痛难眠、作本与经营。
6.这首诗的平仄押韵没有问题。
7.合理化建议:这首诗如果能和登山再结合紧密一点会非常棒,生活艰难,白手起家,就象我们登山,从山下一路攀爬,历尽艰苦,穿云破雾,最后到达顶峰,云开雾散,光明美好。可以从7分句上回归到登山上来。把登山和生活结合。
七律、忆旧日登苍岩山有感
作者:飞扬
又逢三月登山季,满目期期忆旧游。
千丈虹桥微入画,岩关锁翠共飞楼。
灵檀如海遮天日,奇柏朝宗向古丘。
五岳雄姿惟一秀,太行群聚独藏幽。

无名草试评:
1.这首诗是通过回忆来写出登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主题明确。
2.由季节引发出登山往事,构思合理。承句二联细描山中之景,语言生动。转句由衷感叹山之雄秀,非常自然,合句用幽字点明主旨,感觉凑字了。
3.这首诗中选择的物象,虹桥,奇柏,符合主题。
4.诗中八个分句也符合主题。
5.这首诗的对仗句是颔联和颈联,颔联对仗不工整,千丈与岩关,虹桥与锁翠,入画与飞楼,如海/朝宗,几个都不工,可以再酌。
6.整首诗格律无误,学习了。
7.合理化建议:对仗句再修改,期期,灵檀,二词容易产生歧义。结句立意必须有力。
          登山有感
  
与君千里赴黄山,一路蹒跚举步艰。
幽涧嶙峋莺寂寂,清溪隐约水潺潺。
半腰碧嶂松迎客,数座奇峰云雾间。
今在双都高顶处,俯窥美景不思还。
飞扬点评:

1、这首诗通过对黄山美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勇登黄山不畏艰险的主题思想。
2、这首诗起承转合的布局是第一联起的很好点明主题和友人登山的艰难,第二联承首联写出黄山景色,第三联继续描写黄山的奇峰在云雾缭绕中,突出了黄山的高度,第七分句转我已经站在黄山之巅,第八句合,写出了黄山美景尽收眼底,舍不得离去。
3、这首诗选择的物象中幽涧,奇峰符合主题。
4、这首诗的八个分句符合主题。
5、这首诗的对偶句是中二联),对偶不合理的字词有半腰,数座,碧嶂,奇峰,松迎客,云雾间。
6、这首诗的平仄,押韵没有问题(××),若没有问题。
7、合理化建议:注意中二联对仗的问题。首次点评同学的作业,说的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同学不要介意。
七律•登山有感
文/星梦
五彩浅(浅山是什么山?)山佳节乘(乘字?乘坐还是乘什么?),京华游客笑言登。(北京的游客?)
天梯两侧迎(生或者缀或许会更好)红叶,步道前方踏木棱(?用木棱做的步行梯?)。
就地取材阶(台阶?)砌固,护栏设(避?)险世人凭。
峰巅伫立风光赏,体健心安家业兴。(/赞)
韵字选的非常好。
整体感觉就是在假山上跑了一圈,然后心情大好。爬山作为一种健身运动越来越被大家所熟悉,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合这种运动。
力所不逮,评论欠周到之处评请多包涵。
修改后的作业:
七律、登山有感
作者:飞扬
登山艰苦似当年,少小无资孰可怜。
岁月清贫今渐老,门墙简陋夜难眠。
辛勤筹措求微利,仔细经营馀几钱。
待到云峰揽群秀,豪情万丈谱诗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7-16 2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