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约的四声八病
四声,汉语自古有之。即汉语同一个音在音阶上有四个不同的音别。当沈约认识到这四个不同的音别时,即将其命名为“平上去入”。沈约处于六朝的永明时代,当时汉诗已从四言句发展到五言句,沈约等人即将汉语四声用于五言句中,要求五言句中须四声搭配,使之读诵有铿锵起伏。虽然明确地意识到汉语的平声最响亮,和上去入声相对应可形成铿锵之感,名之为平仄,是在唐近体诗时代,但永明体中人已将铿锵之感不自觉地运用于五言句中了。查永明体诗句绝大多数都使用了二四平仄规律。唐人只是继了永明体规律,将四声平声命名为平,上去入命名为仄罢了(也有将仄叫作“侧”“他”者)。 既然五言句二四平仄搭配为最佳,那不佳句则是为病。沈约为了与四声对称,试图再找出八种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从理论上讲,一首诗不犯这八种病为最佳;但一首诗毕竟是以表达感情内容为主的,要不犯这苛刻的八种病,势必影响表达其内容的真实。一首诗一旦失去了真实地表达其内容,这首诗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诗人在创作中欲避八病连沈约自己也办不到,何况他人。于是,沈约的八病理论就只剩下八个名称,所指内容并不被当世人所接受,更遑论传之后世。到了唐代及其以后,好事者除了自解八病内容外,更增添至二十八病,使八病理论越发走入岐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