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情怀特邀顾问
精华337
注册时间2014-10-5
威望11823
金钱136307
贡献115809
论坛元老
雪域情怀特邀顾问
 
威望- 11823 点
贡献- 115809 次
金钱- 13630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8 10: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隐括的话题,学界早有讨论,由于对隐括和隐括体的界定较少,因此有的论者将隐括称为修辞手法,有的论者将隐括体只限定于词的范畴,容易使初学者陷入混乱,故发浅论,以利于比较正确而全面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关于隐括体文学的起源,《文学遗产》2000年第四期,有吴承学的《论宋代的隐括词》一文讲得比较清楚,作者论述到:《全唐诗》录有同谷子的《五子之歌》已近于隐括体,苏轼之前的晏几道的《临江仙》(东野亡来无丽句),“晏几道的词,虽未标隐括,实则已近隐括体了。”刘几《梅花曲》,把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改为词作,“刘几这种以诗度曲其实大体已具有隐括词的文体形态,不过他尚未使用隐括这个术语。”
“真正明确使用隐括这个术语的是苏轼,所以历来都把苏轼视为开宋代隐括词风气之先者。”作者比较简明清楚地概括了隐括词的起源。由此可知,隐括词的起源应该早于宋代。那么这也就是隐括体文学的源头。隐括体文学以隐括体词为主要形式,以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隐括韩愈《听颖师弹琴》,及《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陶渊明《归去来》为代表作。但这两首隐括体词的代表性有局限性,彭国忠《隐括体词浅论》一文谈到隐括词的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隐括某一单篇作品,经过剪裁组织,新作品“不改其意”。这种隐括方法可以以上两篇作品为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