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1-18 12:41 编辑
律诗的条件(看刘长卿的几首古风诗) 什么是律诗?看似简单的问题从来争论不断。其实这个问题王力启功等大师早有答案。 王力先生说: “律诗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字数合律,第二是对仗合律,中两联必须对仗,第三是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格式,并且平仄粘对。如果三个要素俱备,就是纯粹的律诗,如果只具备前两个要素,就是古风式律诗,也称拗律;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是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 “王士祯说:转韵已非近体,用律句无妨。(“古诗平仄集说”所引)。” 启功先生说: “律诗的条件...约有四项: 1,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的平仄都有特定的规格; 2,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数仄脚不入韵,双数平脚入韵。 3,以每首八句为基本形式。 4,中间两联必须对偶。 古代作品中,也有一首八句,中间对偶,但是泽胜韵脚的,有人称之为仄韵律诗。它们显然和一般律诗不同,在各种按体裁分类的选本上,也少列为律诗,所以仍应算为古体诗。”
下面看“搜韵网”对刘长卿两首组诗的古近体分类: 刘长卿,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工五言诗,号“五言长城”。今存诗488首,有五律191首,五言古风83首,五言八句古风诗14首(其中有12首是仄韵)。 被“搜韵网”列入“古风”的刘长卿的12首五言八句仄韵诗如下:
(湘中纪行十首中的5首,杂咏八首中的5首,另有2首单题): 古风:
1,湘中纪行十首 秋云岭 唐·刘长卿
山色无定姿,如烟复如黛。
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
云起遥蔽亏,江回频向背。
不知今远近,到处犹相对。仄韵
2,湘中纪行十首 花石潭 唐·刘长卿
江枫日摇落,转爱寒潭静。
水色淡如空,山光复相映。
人闲流更慢,鱼戏波难定。
楚客往来多,偏知白鸥性。仄韵
3,湘中纪行十首 石围峰 唐·刘长卿
前山带秋色,独往秋江晚。
叠嶂入云多,孤峰去人远。
夤缘不可到,苍翠空在眼。
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深浅。仄韵
4,湘中纪行十首 浮石濑 唐·刘长卿
秋月照潇湘,月明闻荡桨。
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
众岭猿啸重,空江人语响。
清晖朝复暮,如待扁舟赏。仄韵
5,湘中纪行十首 横龙渡 唐·刘长卿
空传古岸下,曾见蛟龙去。
秋水晚沈沈,犹疑在深处。
乱声沙上石,倒影云中树。
独见一扁舟,樵人往来渡。仄韵
6,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春镜 唐·刘长卿
宝镜凌曙开,含虚净如水。
独悬秦台上,万象清光里。
岂虑高鉴偏,但防流尘委。
不知娉婷色,回照今何似。仄韵
7,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古剑 唐·刘长卿
龙泉闲古匣,苔藓沦此地。
何意久藏锋,翻令世人弃。
铁衣今正涩,宝刃犹可试。
傥遇拂拭恩,应知剸犀利。仄韵
8,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旧井 唐·刘长卿
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
下看百馀尺,一镜光不灭。
素绠久未垂,清凉尚含洁。
岂能无汲引,长讶君恩绝。仄韵
9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白鹭 唐·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仄韵
10,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寒釭 唐·刘长卿
向夕灯稍进,空堂弥寂寞。
光寒对愁人,时复一花落。
但恐明见累,何愁暗难托。
恋君秋夜永,无使兰膏薄。仄韵
11,寄李侍御 唐·刘长卿
旧国人未归,芳洲草还碧。
年年湖上亭,怅望江南客。
骢马入关西,白云独何适。
相思烟水外,唯有心不隔。仄韵
12,晚泊湘江怀故人 唐·刘长卿
天涯片云去,遥指帝乡忆。
惆怅增暮情,潇湘复秋色。
扁舟宿何处,落日羡归翼。
万里无故人,江鸥不相识。 仄韵
今将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和“杂咏八首”中各有1首平韵诗被搜韵网列为古风诗的摘出,单独考察一下:
湘中纪行十首 云母溪 唐·刘长卿 云母映溪水,溪流知几春。 平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春【上平十一真】 深藏武陵客,时过洞庭人。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通平 ◆人【上平十一真】 白发惭皎镜,清光媚奫沦。 仄仄平仄仄 平平仄平平 ◆沦【上平十一真】 寥寥古松下,岁晚挂头巾。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巾【上平十一真】 ------主要违律处似是颈联2句古风句。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 幽琴 唐·刘长卿 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阑【上平十四寒】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 ◆寒【上平十四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弹【上平十四寒】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通 ◆难【上平十四寒】 -----主要问题似是颔联没对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