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1-24 16:35 编辑
关于永明体及八病说
永明体诗句是论四声避八病的。以首为单位的永明体,分四句、六句、八句、八句以上的多句;押平仄、押仄韵、平仄转韵。这些形式一直延至唐代。唐代只是选择了四句(绝句)、八句(律诗)、八句以上(排律)、押平声韵、讲粘对为近体诗加以提倡罢了。
近体诗的原则是:一律论“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平仄律。这只有句子二四字平仄,句间白脚字韵脚字平仄,韵字押平声才能实现。
六朝人刘滔既然在论及沈约的八病说时,提出了五言句“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的对沈约八病说的修正,足见刘滔对八病说是有系统论述的。只可惜刘滔的八病说同沈约的八病说都失传了。但从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可知,空海对二十八病的论述,其依据是隋人刘善经的《四声指规》,在论述中着重提到沈约关于平头、上尾的原话,着重提到刘滔关于蜂腰的原话。从第四鹤膝病以后的五病,才全部为刘氏曰即刘善经说。然而二十八病中前八病提到的论点依据是不是来自沈约、刘滔,可从刘善经论证的所引例诗全部为汉魏古诗、而不是引六朝前期作品,就知这些诗证仍然是沈约、刘滔的,足以证明刘善经的八病说就是沈约、刘滔的八病说。再从刘善经的口气上,把刘滔与沈约并提,更见刘滔的八病论对刘善经的《四声指归》是有重大影响的。也可以说,《四声指归》的八病说就是依据于沈约、刘滔的八病说加以铺陈的。 另外,从沈约自己的诗证明:句子是论二四平仄即平声对上去入声;加上一种特殊句型“平平仄平仄”的。以下引两首沈约诗: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同好
眷言访舟客,兹川信可珍。
洞澈随清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万丈见游鳞。
沧浪有时浊,清济涸无津。
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
纷吾隔嚣滓,宁假濯衣巾?
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
送别友人
君东我亦西。衔悲涕如霰。
浮云一南北。何由展言宴。
方作异乡人。赠子同心扇。
遥裔发海鸿。连翻出檐燕。
春秋更去来。参差不相见。
句子为五言二四平仄、和平平仄平仄两种。 至于沈约的平交仄构成理论:“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一简之内:即一句之内;两句之中:说的是两句之中,而不是两句之间。是说前一句中的轻重,与后一句中的轻重是不同的,即相反的,轻重仍然指的是浮切。以轻重代指浮切,只是一种避重复形容的修词技巧。
刘滔的八病说,例诗多举魏晋诗为病例,这证明沈约刘滔他们所主张的永明体句子的诞生理由。
沈约的伟大在于四声论:宫商为平声,角徵羽为上去入声,平声与上去入的关系是浮声与切响的对立关系。刘滔的伟大之处在于:五言二四同声亦不能善。两者组成了永明体四声平仄概念的建立。
|